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延云  李文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17-3517,3523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本地区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运作模式。[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来我所儿保科进行生后42d健康查体的4467例婴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月前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结果]实筛4467例,初筛通过率93.87%需复筛274例,实际复筛227例,复筛率82.85%,复筛通过173,复筛通过率76.21%,未通过54例,有51例进行ABR检查,另有7例初筛未通过直接做ABR检查,共ABR检查58例,9例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双耳或单耳听力障碍,其发病率为2.01‰。[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非常重要,TE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比较理想的检测方法,42d初筛,3个月复筛,未通过者及时转诊,进行ABR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听力障碍,从而为早期干预,有效促进婴儿语言发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嘉兴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分析,为完善早期诊断、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辖区内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出生的全部活产新生儿为听力筛查对象,听筛相关资料通过筛查机构,市(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市级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中心收集。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高危新生儿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技术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在满月时进行复筛,复筛异常者及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等检查评估。结果 2013-2017年中共有活产新生儿268 187 例,其中266 802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9.48%(266 802/268 187);初筛未通过率8.91%(23 776/268 187)。实际复筛22 561 例,复筛率为94.89% (22 561/23 776),应转诊2 269 例,实际2 167 例接受了听力学诊断,转诊率95.50%(2 167/2 269),确诊听力损失715例,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68 ‰,其中轻度听力损失202例,中度听力损失372 例,重度听力损失127例及极重度听力损失57 例。结论 嘉兴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复筛、转诊率逐渐上升,对婴幼儿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随访、干预有极大地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合肥市2010年婴幼儿听力筛查初筛、复筛情况。方法:利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对合肥市婴幼儿进行听力初筛、复筛,对全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婴幼儿听力筛查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合肥市婴幼儿听力筛查初筛38 982例,初筛率80.77%,初筛未通过率8.69%;听力复筛1 178例,复筛未通过率为17.40%。男性婴幼儿初筛未通过率高于女性婴幼儿,左耳初筛未通过率高于右耳,复筛未通过率无性别和耳别差异。结论:TEOAE筛查能早期发现婴幼儿听力损失,对于初筛、复筛未通过者,需听力检测治疗机构转诊和接诊进一步明确并定期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听力筛查资料分析,掌握辖区内6年来婴儿听力筛查开展情况及婴儿早期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情况。方法 采用美国产GSI-70型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3个月内婴儿进行初筛,未通过者2~4周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诊断检查。结果 对6年来3个月内27 662例婴儿的进行了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3.14%,复筛率60.13%,初筛和复筛率均逐年上升;初筛通过率90.12%,复筛通过率85.95%;初筛真阳性率为3.77%,复筛真阳性率为44.59%,确诊听力障碍103例,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为3.72‰。 结论 通过采用耳声发射法初筛和针对性复筛两个程序,提高真阳性的检出率,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诊断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促进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秀花  吴起武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23-422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情况,以便早期干预、治疗。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在广东医学院附属陈星海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 234例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42天复查,复筛未通过者转诊儿童听力诊断指导中心使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进行听力损失诊断。结果:应接受听力筛查新生儿2 550例,实际筛查2 234例,其中正常组2 137例,高危组97例,初筛率87.61%(2 234/2 550),初筛通过率93.2%(2 082/2 234),复筛通过率97.67%(2 182/2 234),比较正常组与高危组的初筛通过率和复筛通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确诊先天性双耳听力损失2例,检出率为0.94‰(2/2 137),占筛查新生儿总数的0.89‰(2/2 234)。结论:新兴工商业镇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率及转诊率低,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低可能同初筛率低和转诊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瞬态耳声发射(TEOAE)在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听力复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3月1日~2009年2月2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高危儿)681例(1 316耳)出院前使用TEOAE初筛,在生后42天时使用AABR+TEOAE进行复筛,TEOAE或AABR未通过者均行ABR检查。结果:TEOAE初筛有201例未通过。593例高危儿(87.08%)42天时接受TEOAE+AABR复筛,34例(5.73%)复筛未通过,其中28例接受ABR检查,最终确诊听力异常14例,听力障碍发病率为2.06%,其中2例为听神经病(0.34%)。结论:高危儿听力障碍发病率高,使用AABR+TEOAE复筛能降低听力筛查假阳性和假阴性,能发现更多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在高危儿听力筛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348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运作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3年8月~2004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572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月前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3481例,筛查率97·5%,初筛通过率82·5%,需复筛609例,实际复筛594例,复筛率97·5%,复筛通过率90·2%。对复筛未通过的58例进行ABR检查,6例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双耳或单耳听力障碍。本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7‰,初筛假阳性率15·4%,复筛假阳性率为1·49%。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重要,DP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比较理想的检测方法,住院期间初筛和出生42d复筛有利降低筛查假阳性率,ABR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听力障碍,从而为早期干预,有效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年来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技术,对7 2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未通过者在6周时进行复查,复筛仍未通过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结果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出生的7 20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初筛通过率88.0%,复筛人数864例,实际复筛443例,复筛率51.3%,复筛通过率55.6%。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我国基层已普遍开展,但初筛通过率和复筛率均较低,因此,筛查技术及模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在0~6月龄婴儿听力复筛中的应用,为提高婴儿听力筛查质量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同时接受TEOAE+AABR听力筛查的0~6月龄婴儿,比较不同性别、孕周、出生体质量婴儿的听力筛查未通过率、TEOAE和AABR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共3387名0~6月龄婴儿接受TEOAE和AABR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是7.62%,复筛TEOAE和AABR的未通过率分别是2.63%和1.42%。不同性别、孕周婴儿听力初筛和复筛未通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初筛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筛(包括TEOAE和AABR)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筛未通过者听力复筛TEOAE和AABR的未通过率均明显高于初筛通过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TEOAE和AABR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结果均为通过或不通过的耳数是6700耳(98.91%)。结论TEOAE和AABR联合应用于婴儿听力筛查可提高听力筛查质量,在临床工作中有推广价值。即使新生儿听力初次筛查通过,仍应定期筛查听力,关注儿童的听力和言语发育。同时,应做好听力筛查的宣教、随访和培训工作,争取使听力损失儿童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襄阳市听力筛查初筛、复筛情况,听力损失发生情况及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做好儿童听力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襄阳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在出生医院未进行听筛到本院检查的儿童及市区托幼机构部分在园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对襄阳市婴幼儿进行听力初筛、复筛,初筛通过者6~9个月后复查,初筛未通过者1~3个月后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并跟踪随访。结果 2013-2018年共筛查27 150例,初筛率94. 39%,初筛通过率为91. 96%;复筛993例,复筛率为70. 24%,复筛通过率为81. 67%;随访1 138例,失访率30. 53%;年度间比较,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复筛通过率、失访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初筛、复筛及AABR检查不同性别间比较,男高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初筛耳别比较,左高于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ABR检查通过率为57. 84%;听力损失发病率为2. 44‰。结论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婴幼儿听力损失,为避免漏筛漏诊而延误干预时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快融入社会,听力筛查工作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复筛未通过婴儿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筛查结果,分析影响AABR筛查结果的相关因素,比较AABR与瞬态声耳声发射(TEOAE)两种筛查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日-2015年2月13日合肥市各县(区)妇幼保健所听力复筛未通过的361名婴儿为对象进行AABR筛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地区、性别、年龄及耳别对AABR筛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复筛未通过婴儿AABR筛查未通过率为44.6%。AABR未通过率经卡方检验,在性别、年龄、地区3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耳未通过率高于右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BR未通过率明显低于TEOAE未通过率,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BR是一种有效的听力筛查方法,特别是对于复筛未通过婴儿进行后续的听力学评估之前,应用AABR筛查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提高筛查准确性,减轻部分家长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听力筛查832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听力筛查资料,探讨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患儿的临床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3至12月在湖北省中山医院阳逻院区出生的83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TEOAE)初筛-TEOAE复筛-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ABR)再筛的三步法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复筛阳性者按武汉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要求转诊到武汉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做进一步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832例新生儿中,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为90.50%,其中正常足月新生儿和高危儿初筛通过率分别为91.15%和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734,P<0.05)。剖宫产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90.13%,复筛通过率为91.04%;顺产的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92.16%,复筛通过率为91.67%。在采用了三步法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后,新生儿转诊率为0.84%。结论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更早的发现新生儿听力缺陷,及时开展相关干预手段,促使其听力及语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及永久的功能障碍。因此,为使听力障碍的儿童能被早期发现,以便早期干预,玉环县妇幼保健所使用瞬态声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对儿保门诊的3459例42d以内的婴儿进行听力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3月龄婴儿多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原因与检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建平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35-1135,1062
目的探讨正常产婴儿多次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原因及听力检查方法。方法对经听力筛查的初筛、42d复筛未通过的3月龄婴儿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联合筛查并结合多种客观听力测试及纤维耳镜进行听力学综合评估。结果 62例(124耳)中38例(76耳)两项筛查均通过,占总人数的61.3%;11例(20耳)两项筛查均未通过,经听力诊断为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聋,占17.7%;13例(18耳)TEOAE未通过而AABR通过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占20.9%。结论对多次听力筛查未通过正常产婴儿进行全面的听力评估,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明确性质,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诱发性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法(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听力筛查在本地区的应用价值及筛查阳性率. [方法]用DPOAE仪测试出生后3~5 d的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于30~42 d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转诊进行诊断性检查.[结果]8 77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听力初筛的通过率为86.0%,1 218例(14.0%)未通过.692例于生后30 d复筛,555例(80.2%)通过复筛,未通过的137例(1.56%)进行了转诊.15例(0.17%)被诊断听力损失.[结论]DPOAE法听力筛查筛查效果良好.应加强听力筛查宣教,以提高复筛率.  相似文献   

16.
黄安源  李顺品  唐俊  杨广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26-1827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原因。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ABR)对2003年3月~2005年12月在该院产科出生的4125例活产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UNHS)。初筛时间为出生后2~3天,用TEOAE进行;复筛应用TEOAE和AABR于出生后42天进行。复筛"未通过"者于3月龄时做诊断性检查评估听力水平,并跟踪随访1年以上。结果:初筛4125例,通过3886例,通过率94.2%,复筛239例,通过209例,复筛仍未通过20例,其中确诊听力损失16例。在4125例新生儿中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0.39%,初筛假阳性率为5.4%,整个筛查程序假阳性率为0.1%。结论:虽然听力筛查的假阳性率不高,但绝对数量不可忽视,应重视假阳性出现的原因,并以合理的处置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18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结果临床分析,了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并就ABR和TEOAE联合筛查诊断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听神经病进行大致探讨。方法:以2006年6月~2009年6月18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B两组,按1∶3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的正常新生儿546例为对照组;初筛复筛均采用筛查型OAE,复筛未通过新生儿转诊听力诊断中心行听力学评估和医学诊断。结果:A组(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81例,男53例,女28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30.86%(25/81),ABR异常率70.37%(57/81),确诊听力障碍23例,确诊率28.39%(23/81);其中11例为TEOAE初复筛通过、ABR检测为缺失或严重异常、高度怀疑听神经病的患儿现已纳入重点随访对象。B组(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101例,男66例,女35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17.82%(18/101),ABR异常率43.56%(44/101),确诊听力障碍9例,确诊率8.91%(9/101)。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546例,男317例,女229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8.79%(48/546),ABR异常率1.28%(7/546)。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听力损失程度成正相关。ABR和TEOAE联合应用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特别是听神经病患儿听力的早期评估比单独TEOAE测试应用更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减少听力残疾儿的发生。方法:用OTICONMAICOERO·SCAN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28d内初筛,在3个月内复筛,听性脑干反应(ABR)在6个月进行确诊。结果:初筛率65.41%(50271/76855),异常率23.03%(11577/50271);复筛率61.26%(30800/50271),异常率5.63%(1734/30800);复筛异常转诊率2.09%(643/30800),经ABR检测听力异常率0.44%(135/30800)。其中,左耳55例,右耳38例,双耳42例。结论:TEOAE和ABR听力筛查技术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敏感性、精确性,确诊听力障碍患儿,指导其听力障碍早期干预和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耳声发射技术在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和意义。方法自2007年5月~2010年12月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我院产科出生的562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于出生后1~7d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于生后3个月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进行诊断。结果初筛通过率为93.4%(5250/5620),初筛未通过率6.6%(370/5620),复筛率72.7%(269/370),复筛通过率98.1%(264/269),复筛未通过率1.9%(5/269),经ABR诊断为听损伤者3例。结论耳声发射技术是快捷灵敏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具,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对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耳声发射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贺君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11-3412
目的:探讨应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了解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状况,以便早期干预。方法:采用丹麦瑞声达听力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AccuScreen耳声发射分析仪对本院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妇产科出生供听力筛查的新生儿数为1455例,实际筛查1158例(总体新生儿初筛率为79.59%);初筛通过1002例(86.53%),复筛人数120例,通过118例,复筛通过率为98.33%;共计通过1120例,总通过率96.72%。结论: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高,耳声发射是一种快速、有效、简便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工具。家长对筛查总的评价是积极和肯定的,但不能忽视部分未通过筛查家长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