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郑惊涛 《医学信息》2009,22(12):2956-2957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与药物维持加心理社会干预组(治疗组),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等方面的改善均显示出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的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需配合心理社会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改善精神病症状.  相似文献   

2.
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复发率和病残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 9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干预组实施药物治疗和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 ,1年后随访 ,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 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 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 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后 ,干预组的 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 t=2 .65~ 5 .89,P<0 .0 1 )。 1年后随访 ,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 (χ2 =4.89~ 1 5 .44,P<0 .0 5或 P<0 .0 1 )。结论 家庭心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提高疗效 ,改善社会功能 ,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于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减少复发、降低社会功能缺陷及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临床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家庭心理于预,即前2周每周1次,3~8周每2周1次,以后每月1次到患者家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对照组只按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评定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在于预前和于预后6个月、12个月各评定1次。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社会功能缺陷程度降低(P〈0.01),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家庭心理于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症状、促进康复方面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及家属家庭干预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以康复期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为对象,定期复诊进行家庭干预并对照研究。方法:干预组68例,对照组52例,采用BPRS评定;干预组家属74人,对照组家属65人,采用SCL-90评定。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BPRS和入组时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不良情绪及社会功能明显好转,入组时两组家属SCL-90评定与常模对照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经干预后干预组与全国常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家属普遍存在心理障碍,经干预后家属心理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对康复期病人及家属进行门诊家庭干预,是有效的康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两组量表评分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信心心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18~55.岁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自信心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组(研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研究组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自信心训练,持续5周,共10次.干预前后两组分别进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 入组时两组SQLS评定无差异(t=0.164,P=0.135),研究组干预前后SQL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4.64,P=0.00),药物组无差异(t=1.31,P=0.22).两组心理干预后SQ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3.38,P=0.00).结论 自信心心理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放松治疗技术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放松治疗组)和对照组(未干预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译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治疗前和治疗后9周末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9周末放松治疗组BPRS、SDSS及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这、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对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洋波 《医学信息》2019,(7):183-184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精神科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为对照组与心理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心理干预,心理组患者给予团体心理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与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分。结果 干预后,心理组的BPRS评分为(11.34±1.18)分,低于对照组的(18.26±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IPROS评分为(25.57±1.58)分,低于对照组的(32.39±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缓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社会功能,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以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合并自知力教育。观察1年。以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病情轻重及自知力障碍程度,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个等级,并统计观察期间再入院率。结果研究组6个月后BPRS评分,自知力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至观察结束差异更趋明显(P〈0.01),治疗依从性,再入院率观察结束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强化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和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和康复的作用.方法 对100例显效出院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先后出院的顺序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0例.教育组出院后进行定期家庭随访、电话咨询、集体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强化健康教育,定期评价其遵医行为,及时纠正不遵医行为并给予指导;对照组出院后不予干预.两组分别于出院后1月,6月,12月对遵医行为和BPRS,SDSS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教育组在出院后6月和12月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PRS、SDSS在出院6月、12月时评定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教育能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行为,促进其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减少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进行综合家庭干预,而对照组仅限于传统的院外门诊治疗.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对两组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 干预组6个月后BPRS、NORS、ADL评分分别为(21.4±5.5)、(55.0±8.6)和(19.6±4.8);对照组分别为(23.5±5.1)、(60.0±8.2)和(21.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12个月后BPRS、NORS、ADL、SDSS评分分别为(16.3±3.4)、(48.0±6.8)、(4.1±2.2)和(14.5±5.5);对照组分别为(19.7±6.2)、(54±7.2)、(6.7±2.8)和(18.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内干预组4例复发(10%),对照组11例复发(24.5%),差异显著(P<0.01).结论 家庭干预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有利于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家庭干预对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健康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0例农村首发病人的主要亲属(A组)进行住院8周的积极家庭干预及出院后维持干预,并与50例条件相仿的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主要亲属(B组)对照,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病人入院时,入院第4和第8周末,出院后每隔1~3月随诊时分别评定其同一主要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A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明显好于B组,多在入院4周时即显示较好效果。随访期间复发病人亲属的SCL90增分A组显著少于B组(P<001),家庭干预对亲属为女性,受教育高者效果好。结论:家庭干预能显著改善农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魏丽聪 《医学信息》2018,(5):180-18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心境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精神2015年2月~2017年1月接收的90例心境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在抗抑郁治疗的同时辅助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又强化心理护理干预,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BPRS、ADLS评分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BPRS评分(25.35±5.26)分、ADLS评分(15.95±2.4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BPRS评分(31.41±5.42)分、ADLS评分(20.23±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复发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境障碍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同时辅助于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疾病的发作,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巫术所致精神障碍的作用。方法 将 5 8例巫术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为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 8周 ,以简明精神病量表 ( BPRS)进行评定 ,随访半年。结果 心理干预对巫术所致精神障碍疗效肯定 ,在治疗 2周、4周、8周后 ,两组病人 BPRS评分与治疗前自身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 ) ;治疗 8周后 BPRS评分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且半年随访复发率较低。结论 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是治疗巫术所致精神障碍的较好方法 ,且能降低巫术所致精神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病康复期开放管理前后心理及社会功能状况的变化,从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证明开放管理是精神病人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呼吁为精神病患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康复期开放管理模式。方法随机抽取20例开放管理1年以上的病人,使用IPROS量表和SSPI量表分别进行测评,并对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精神病康复期开放管理前后心理及社会功能状况有显著差异(P<0.01)。开放管理后心理及社会功能状况较开放前有明显改善,自我管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结论对精神病康复期实施开放管理是病人出院回归社会之前的重要阶段,实施开放管理对提高康复质量、减少病情复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