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时间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严重的急性心脏事件,易发生心脏骤停、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预后往往不良。近年来在我国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者如在2—4分钟内复苏,可有半数存活,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为4%;然而AMI患者从发病至到达医院得到救治的时间平均为2—7h。因此在第一时间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救治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应分秒必争。  相似文献   

3.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4.
蔡克锋 《海南医学》2009,20(6):77-78
目的总结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归、误诊原因与救治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1例,分析归纳其临床经过和发病特点。结果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危重,多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率较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异常和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非常相似,易被误诊为AMI,应注意与AMI鉴别。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危重急症,其院外病死率高,心律失常是AMI急性期死亡、尤其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现将我科自2003年1月-2007年6月院前救治的145例AMI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1周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在发病3d内常因室性早搏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因此,积极防治室性心律失常是救治AMI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及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其发病急,病势凶险,病死率高,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因此,正确、完善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在患者的救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常因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死亡率高。应用临床路径进行AMI护理,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已得到了临床证实,但由于AMI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护理的复杂性,目前仍然有诸多病例不能入临床路径治疗护理。为减少护理记录书写时间、提高AMI治疗和护理的效率,我院借鉴临床路径经验,设计了简易的护理计划表单应用于非临床路径的AMI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发病急、病情凶险。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原性休克是ANI的三大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进行积极救治、不断提高存活率是内科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我院自2000—01/2003-12共对35例ANI患者采用了心电监护,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石光忠 《华夏医学》2003,16(6):793-79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提高AMI治愈率。方法:回顾性收集1990~2000年AMI290例,统计分析其合并心律失常易患因素及发病率。结果:290例AMI并心律失常易患因素与年老、梗死面积、梗死部位、合并症等综合因素有关。AMI并心律失常入院即时至0.5h发病率79.3%,2周内发病率91.0%。结论:心律失常是AMI的主要合并症,常发生于AMI早期。及时处理好AMI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孙树珍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720-272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35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明显好转,死亡4例。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f)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快速性心律失常又是AMI的严重并发症,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使病情加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文对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系统化护理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林 《海南医学》2010,21(22):148-14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近年的AMI院内死亡率为10%左右。AMI在最初几天内,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病率最高,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吕萍  陈洋  刘顺明 《新疆医学》2004,34(6):68-6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缓慢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危险性心律失常,也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收集到的AMI合并AVB进行分析,以探讨AMI合并AVB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和分析院前急救与急诊救治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影响。分析8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前急救,急诊救治的各种相关因素来研究AMI的发病,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AMI发病后的治疗效果与诊断,救治时间,治疗方式及年龄,并发症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加强AMI的院前报救工作,开展院前和急诊溶栓治疗是缩短病人发病至得到有效治疗之间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特点。方法 1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分别采取药物、临时起搏、永久起搏等治疗。结果下壁AMI所并发的1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经药物、临时起搏治疗后全部恢复;7例前壁AMI所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经药物、临时起搏治疗后6例恢复,1例施行永久起搏治疗。结论 AMI所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多经药物、临时起搏治疗可恢复,少数AMI所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患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和监控,可减少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而对AMI患者及早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发病后1~2周,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积极救治是降低AMI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0-2005年4月ICU中34例AMI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4例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9~78岁,平均58·5岁。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34例均在发病后2小时~3天就诊,其中频发室早12例,RONT2例,室速4例,室颤2例,3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缓4例,房颤伴3度2例,室上速4例。合并左心衰8例,心源性休克6例,心脏骤停5例。1·2救治方法(1)34例患者来院后均按AMI给予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