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肝脾论治白塞氏综合征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氏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种组织及系统.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为多发部位,病情一般较轻;心和大血管、消化道及神经为少发部位,病情一般较重.现代医学多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副作用.我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从肝脾论治2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塞氏病从瘀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革 《西部中医药》2005,18(12):4-5
白塞氏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疾病,典型的表现为由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组成的眼-口-生殖器三联征。因其临床症状与《金匮要略》所论狐惑病相似,中医一般将其归属于“狐惑”范畴,且长期以来宗《金匮要略》狐惑病清热除湿之法治之。但近年来,瘀血在白塞氏病发病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重视,因而从瘀来论治白塞氏病的方法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本文就其机理作如下探析:1白塞氏病瘀血的临床表现《金匮要略》记载狐惑病的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的腐蚀症状为特征,没有明显的瘀…  相似文献   

3.
甘草泻心汤善治白塞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塞氏病(BD)又译名为贝赫切特病,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血管炎,它可累及所有形态及管径的血管。以反复的口腔粘膜溃疡、外阴溃疡、皮肤损害和眼病变为主要特征,并可累及关节、肺、中枢和胃肠系统。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患者多为年轻人(25-35岁),男性比女性为0.77:1,男性病情比女性严重。白塞氏病的确切病因迄今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毒瘀互结,虚实夹杂是其病程漫长,病情缠顽,久发频发的重要原因。主要病位在于肝脾,肝热脾湿相互为患,充斥上下,诸症遂成。为临床治疗白塞氏病提供了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塞氏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或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损害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疾病,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其预后与受累脏器有关。1937年,因土耳其医师白塞在土耳其首先报道此病故名。与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的“狐惑病”为同一种疾病。一般首  相似文献   

6.
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复杂,病情缠绵,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古代医家多认为与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相关。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湿、热、毒、瘀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肝、脾、肾、胃等脏器有关。在治疗方面多采用分型论治和循经论治的方法。冯宪章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白塞氏综合征核心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毒蕴为标,病性为虚实夹杂,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中医治则,采用"疏肝健脾,滋阴补肾,扶正解毒"的治法来分期论治本病,并拟定了专病专方,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浅谈白塞氏病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口-眼-生殖器三联征,1937年由土耳其眼科医生Hulusi Behcet首先发现而命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和皮肤损害等为主要特征,可累及皮肤黏膜、胃肠道、关节及心血管、泌尿、神经等系统。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且其病因迄今未明,现代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盛病颇为相似。《金匮要略》有过描述,因病症繁多、变化莫测,尤如“狐疑盛乱”而称其为“狐盛病”。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白塞氏病2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塞氏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1937年由白塞氏(Behcet)提出,是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皮肤、黏膜、血管、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9.
陆德铭教授治疗白塞氏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春梅  刘胜 《新中医》2000,32(10):7-8
白塞氏病是一种慢性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以口、眼、生殖器为好发部位。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危及生命。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尚无可靠疗效,且有明显毒副作用。上海市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学验俱丰,对治疗本病多有心得,今介绍于下,以飨同道。1 审证求因,强调本虚标实 白塞氏病与中医学狐惑病的记载类似。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湿热毒邪有关。临床多用清热利湿之品,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陆老师基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的观点,并结合…  相似文献   

10.
白塞氏病,病名有些古怪。国其首先由土耳其的一名皮肤科医生白塞氏于1937年完整报告,故留下此称。该病具有4大症状: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和眼睛病变。口腔溃疡和一般的复发性口疮极为相似,大小小一,小者如针尖。大者似黄豆,各溃疡互不融合,一般1~2周  相似文献   

11.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时,则称为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  相似文献   

12.
刘滨  刘维 《天津中医药》2021,38(8):1046-1049
刘维教授以阴毒立论,选用地榆甘草汤加减方治疗白塞氏病。阴毒致病,常体现为毒邪伤及阴分。白塞氏病从临床所见,认为毒邪可侵犯太阴、少阴、厥阴经络,尤以太阴脾经受伤为著。地榆甘草汤能入阴解毒,敛疮止溃,对白塞氏病口腔、外阴及肠胃溃疡效果明显,在临床使用中还应依据毒邪的性质和所侵犯的部位随症加减。文章同时对地榆甘草汤治疗白塞氏病的免疫机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之范畴,是以眼、口腔、生殖器症状为主,并伴有全身各系统受累损害的疾病,亦称白塞氏综合征,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发病急骤,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病情变化诡异多端,且病程冗长,预后差.有关白塞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整个病理过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是一相当棘手的问题,药物种类繁多,部分药物疗效肯定,但是疗效不持久,病情易反复,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婉瑜 《家庭中医药》2004,11(12):18-19
一、什麽是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等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眼部病变的特征为复发性葡萄膜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往往导致盲目。 西医对此病的治疗无理想的方法,故被称为八大难治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白塞氏病是一种多系统独立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肤的症状。笔者在用白背叶、地锦草治疗菌痢时发现二药治疗白塞氏病有特殊的疗效,后在临床中增添药物自拟白背地锦汤。自1976年以来,笔者用该方为主治白塞氏病30例,疗效满意,现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冯贤胤  杨进 《山西中医》2008,24(7):53-54
近6年来,中医治疗白塞氏病取得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湿、热、毒、瘀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位主要在肝、肾、脾.马武开[1]认为,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于佐文  孙逖 《陕西中医》1998,19(2):81-82
<正> 1 白塞氏病 徐某,女,39岁。1995年7月初诊。口腔、外阴反复溃疡二年,经他院诊为白塞氏病。曾服强的松、雷公藤多甙片及中药汤剂,疗效不显。  相似文献   

18.
二仙消疳汤治疗白塞氏病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仙消疳汤治疗白塞氏病22例130031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中心医院郑昌发笔者自1988年1月至ig92年11月,用自拟二仙消瘠汤治疗白塞氏病22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4例,女14例;年龄18~47岁3病程3个月~6年;有家...  相似文献   

19.
风湿类疾病包含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是一组累及多系统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病因迄今未明,病情反复多变,以及西药治疗后产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狐惑病人以喉部、眼部、前后阴的腐蚀溃疡为主要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症状狐疑惑乱,变化不定,故有“狐惑”之名。狐惑病的证治初见于《金匮要略》。实践证明,经方用于本病,有很好效果,但每个患者具体病情不足不尽相同,因而用药又须灵活便通。典型病例董某,男,48岁。自1982年2月开始发现口腔溃疡,5月份又出现双下肢结节性红斑及前阴溃疡,经北京某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曾用大剂量激素、多种维生素及中药治疗,病情有所缓解。至1983年3月因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病情突然加重,虽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