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分析9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诊治过程,总结认识与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1月出现的9例DIC诱因、诊断、处理、母儿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8例,死亡1例。7例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致DIC全部存活,其中子宫切除4例。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胎死宫内引发DIC,子宫切除存活。1例羊水栓塞致DIC抢救无效。结论及早诊断是关键,合理治疗是提高DIC救治率的根本保证,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凝血因子是DIC治疗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广泛性血管内凝血。产科DIC是产前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情凶险 ,变化迅速 ,严重危及母婴生命。本文对我院 1991年 1月— 2 0 0 1年 6月发生的 15例产科DIC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中 ,年龄 2 0~ 32岁 ,平均 2 6 .10岁。初产妇 10例 ,经产妇 5例。产前 5例 ,产后 10例。1.2 发病原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 3例 ,妊高征并发胎盘早剥 2例 ,胎盘早剥 2例 ,妊娠并发肝脏疾病 3例 ,死胎 1例 ,产后出血 2例 ,再…  相似文献   

3.
吴端华 《安徽医学》1998,19(6):95-95
<正>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孕产妇病死率高。现将1993年1月至1997年10月本院的6例DIC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22~34岁,孕周25~42周,初产妇4例,经产妇2例。并发症:胎盘早剥2例,妊高征并发羊水栓塞、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死胎各1例。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流血,伴血液不凝。流血量800~2 000ml。2例伴有血尿,1例呕血。6例均出现休克症状及低血压,4例尿少,1例无尿,2例缺氧,2例昏迷。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均阳性。血小板低于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均大于15秒。纤维蛋白原小于1.6g/L。  相似文献   

4.
张举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9):229-230
胎盘早剥为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常因并发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衰竭、死胎、子宫卒中等并发症而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如不及时处理,可威胁母儿生命。发病率为0.46%~2.1%,围生儿病死率为25%。我院于2007年1月-12月共收治重度胎盘早剥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15例,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苑瑛 《中原医刊》2004,31(2):18-19
目的:探讨产科大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子宫切除时机的选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02年收治的11例产科出血并发DI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科大出血患者行子宫切除术挽救了患者生命。其中胎盘早剥2例,重度妊高征1例,子宫不全破裂2例,宫缩乏力5例,胎盘滞留1例。2例经保守治疗未行子宫切除而痊愈。结论:产科大出血患者经药物等保守治疗不能止血者,应不失时机地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杨鲜  张丽  刘艳 《当代医师》2014,(4):537-539
目的探讨救治胎盘早剥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处理方法,从而改善围产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1例胎盘早剥合并DIC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给予扩容抗休克、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治疗,分别给予终止妊娠,阻断DIC发展途径,11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本组仅2例行子宫切除(18.2%),5例围产儿死亡,其中胎死宫内4例,新生儿死亡1例,其余6例新生儿存活。结论胎盘早剥合并DIC可直接危及母婴生命,早期诊断,积极维持血容量,补充凝血因子,并及时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婴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常见诱因,DIC也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并发DIC 5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DIC临床特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胎盘早剥与妊高征及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抢救治疗的124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4例胎盘早剥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妊高征、机械性因素、羊水过多、胎膜早破.124例胎盘早剥患者中度妊高征50例(40%),重度妊高征20例(16.0%),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0例(24.0%).死胎24例(19.4%),新生儿死亡10例(8.0%),死产5例(4.0%),新生儿窒息25例(20.0%),子宫次全切除25例(20.0%),产后出血45例(36%).结论 胎盘早剥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尤其是重度妊高征诱发的胎盘早剥,易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威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其基础疾病是,产后失血性休克13例;子痫前期9例,其中合并胎盘早剥4例,子宫胎盘卒中3例;单纯胎盘早剥2例;羊水栓塞1例;其他3例.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阴道流血(23例),伴不凝血现象,量600~4000ml不等.实验室检查的阳性检测率是PLT计数下降最高(100%),但首次实验室检查阳性检测率高的是D二聚体(89.3%),治疗时用肝素25例,其中合用抗纤溶药物14例.9例死亡患者中8例有肾功能衰竭.结论:产科DIC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其发病的主要诱因是失血性休克和先兆子痫.早期实验室检测D二聚体阳性有价值,而PLt需动态监测.临床诊断中阴道出血应重视;及早、合理地使用肝素、去出病因、切除子宫,有利于产科DIC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常因广泛内脏出血而致死。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并发DIC有较满意效果,但在应用肝素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用量加强护理措施。现将我们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2例APL并发DIC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3年1月~1995年12月,我们应用维甲酸(全反式)治疗APL32例,其中合并DIC12例。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16~52岁,平均38岁。治疗前合并DICg例,治疗中发生3例。APL的诊断符合FAB分类分型标准,DIC的诊断符合1987年首届全国血栓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alar coagucation,DIC)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发生的7例足月妊娠并发急性DIC的患者,及早作出诊断,早期应用肝素,输注新鲜血液、血小板,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结果 6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足月妊娠并发急性DIC应及早诊断,及早应用肝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10年8月发生的1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产科DIC的病因主要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子痫和先兆子痫、妊娠合并重症肝炎、产后出血、子宫破裂、产科重症感染、过期流产、死胎。1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83.3%。剖宫产9例,子宫切除4例。结论:早期诊断,快速去除病因,及时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大量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小剂量肝素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胎盘早期剥离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彩霞  何美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64-2265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7年7月我院收治的46例胎盘剥伴DIC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疗效及结局。结果:46例中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41例。剖宫产时全宫切除3例,次全切除4例。产妇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35例。结论:胎盘早剥合并DIC应早预防早治疗及时终止妊娠,剖宫产时合并DIC重型出血>3000ml,血小板<20×109/L、纤维蛋白<0.1g/L、3P(+)、凝血酶原时间>120s则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战英杰  森德  李乌兰 《中国医刊》2003,38(11):30-32
1 易诱发DIC的产科疾病及预防1 .1 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主要是胎盘中的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从而激发外凝血系统所致产科DIC。胎盘早剥病人 2 5%~ 40 %诱发DIC ,是产科DIC中最常见原因。重症胎盘早剥 (胎盘剥离面积大于胎盘的 1 /3) ,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合并胎盘早剥离 ,以外伤性胎盘早剥易于发生DIC ,更应予以注意。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 ,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和抢救胎盘早剥所致DIC的重要环节。符继红等学者主张终止妊娠的方式应该按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论引产或剖宫产者 ,应一律先人工破膜 ,使羊水流出 ,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30例病理产科临床疑为并发DIC患者,诊断的预示价值。方法采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病理产科临床疑为并发DIC(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子痫各1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入院时与拟诊DIC时凝血功能与TEG检测的变化。结果与入院时相比,30例患者疑为并发DIC凝血功能与TEG检测均有变化,但凝血功能不能达到DIC诊断标准,而TEG检测明显呈现持续高凝、预示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结论 TEG是评价病理产科临床疑为并发DIC的良好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多种原因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 ,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严重危及孕产妇的生命 ,现将我院收治的 18例产科DIC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 1995年 1月— 2 0 0 3年 1月住院分娩孕妇 12 36 0例 ,发生产科DIC 18例 ,发生率 0 .14 6 %。患者年龄 2 6~ 38岁 ,平均 30 .8岁 ,孕周 17~ 4 2周 ,平均 32周。初产妇 8例 ,经产妇 10例。1.2 诱发产科DIC的原发疾病 见表 1。表 1 产科DIC与原发疾病原发疾病例 数羊水栓塞 4胎盘早剥 4重度妊高征 6死 胎 1产后出血 31.3 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孕产妇发生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种构成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11年来 2 6例孕产妇并发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羊水栓塞 12例 (46 .15 % ) ,重度妊高征 4例 (15 .38% ) ,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各 2例 (各占 7.6 9% ) ,子宫破裂、HELLP综合征、子宫内感染、妊娠晚期急性脂肪肝、大量库血输入、产后溶血性尿毒症各 1例 (各占 3.84 % )。 2 6例中死亡 5例 ,病死率为19 .2 3%。结论 注重原发病预防和治疗、早期祛除DIC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中,病理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科DIC可发生于正常或异常的妊娠后期、分娩期或产后某一短暂的时期,主要诱发原因为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与子痫),其它如感染性流产等亦可发生DIC。  相似文献   

19.
莫彩鲜 《广西医学》2008,30(2):245-246
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行剖宫产术1 380例,术中并发DIC 12例,发生率为0.87%.现就12例剖宫产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麻醉及抢救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产科DIC在基层医院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其死亡率约为 2 5 %。我院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月共抢救DIC病人 1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 9年期间共发生产科DIC 12例 ,占总分娩数及中期引产数的 0 .5 2 % ,其中初产妇 10例 ,经产妇 2例。年龄 2 3~ 3 2岁 ,平均 2 5 .6岁。足月分娩 10例 ,中期引产2例。1.2 发病诱因 :羊水栓塞 4例 (其中米索前列醇引产 2例、催产素加强宫缩及急产各 1例 ) ,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各 2例 ,死胎引产 2例。1.3 临床表现 :4例最初表现为栓塞症状 :胸闷、气急、呛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