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注家多有不同注释.从阳气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其内涵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一样,是持续的有规律的运动,总体表现出与太阳类似的升降浮沉之圆运动状态.只有阳气正常的收敛与潜藏,才能营卫血气调和而养神;只有阳气适时的萌动与升发,才能气血调达而筋肉有力.可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表达了阳气变动不居的特点,及其在不同的状态下对人们神与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轩 《开卷有益》2013,(11):40-40
复脉汤又名炙甘草汤,原载于《伤寒杂病论》,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全方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引生地黄、麦门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辛芳生血之源,导血之流。堪称古今补血复脉第一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炙甘草汤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伤寒论>中为数不多的以滋阴为主的方剂,传统上认为炙甘草汤具有养心气、益心血、滋心阴、通心脉之功.但考历代医家之论却不局限于此,如柯琴[1]就认为其"出补阴制阳之路,以开后学滋阴一法".因此,有必要对炙甘草汤阐幽发微,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脉汤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普罗帕酮组,炙甘草汤组,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大鼠灌胃给药14 d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除假手术组外),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记录各组大鼠Ⅱ导联心电图1 h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采用心律失常评分判定。结果复脉汤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AST、CK-MB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心律失常评分显示,复脉汤各剂量组及炙甘草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复脉汤各剂量组与盐酸普罗帕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复脉汤中、低剂量组与炙甘草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复脉汤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盐酸普罗帕酮和炙甘草汤。  相似文献   

6.
高放  杨蕊琳 《中外医疗》2009,28(32):100-100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之方,又名复脉汤,由炙甘草、桂枝、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具有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既可温通阳气、畅行经脉而复脉,又可益气温阳进而生化阴血以养心止动悸,一药而能兼顾两方面病机症候,故为君药;人参益气,桂枝通阳,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又以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借清酒辛热更行气血,诸药合用,则气血通畅,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重用滋阴养血药,少用益气通阳药,是因为阴药非重用,仓促间无能生血养阴,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症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炙甘草汤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组,灌胃给药14d后,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除假手术组外),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脑钠肽(BNP).结果:复脉汤各剂量组、炙甘草汤组、美托洛尔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BNP浓度,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复脉汤高剂量组与炙甘草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脉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外周血BN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加减复脉汤由复脉汤(炙甘草汤)化裁而来,主治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董湘玉教授灵活运用加减复脉汤,临床治疗有久热阴亏症状的各种疾病,异病同治,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灵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通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  相似文献   

11.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相似文献   

12.
不孕症是临床常见的产科疾病。郑伟达教授注重气血阴阳学说,重视肝、肾、脾胃,认为"种子先调经""经本于肾",认为肾气充盛,精血津液排泄适度,即可成孕。重视行经期、经后期、真机期、经前期四期的调理。行经期以理气活血调经,方选柴胡疏肝汤加味;经后期重在滋补肾精,以益其损,调脾胃,资其生化之源,以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真机期"阴消阳长",采用温补肾阳、益气活血,以促使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阴阳平衡,以伟达排卵汤温补肾阳,益气活血;经前期肾气旺天癸充,冲任盛,是阳气活动旺盛时期,故宜使阴阳达到平衡,气血和调,以伟达调经汤补阴阳,调气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14.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应用注意方面总结和整理刘持年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证经验。刘老师根据临床经验,辨人识体,认为肾虚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肾气虚衰、肾阳不足、阴虚阳亢、脾虚湿盛、气虚血瘀为常见证型,灵活运用金匮肾气丸、益肾降压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建瓴汤等方剂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包括阳盛、阴虚、阴盛、阳虚四个方面。由于阴阳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因此临证中失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阴虚与阳盛合并,或阳虚与阴盛共存。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是失眠的治疗大法。阳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清心安神;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宁心安神;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化气;阴盛证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若阴阳俱病、虚实夹杂,则需阴阳并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医大师夏桂成调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理念与方法。以易学太极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观点,分析女性生殖轴的圆运动生物钟节律,提出心肾交济,平衡阴阳为主,协调肝脾气血为辅的理念,燮理月经周期的变化,治疗月经紊乱。认为生殖周期圆运动节律的紊乱是PCOS病发之源。核心脏腑功能失调是PCOS病发之关键,具体包括:癸水缺乏使生精无源;心肾失交,节律紊乱;肝阴不充,阴虚阳亢;中焦脾胃,病酿痰脂。奇恒之腑藏泻的失司是PCOS月经失调的表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属中医喘息,水肿,心悸,怔忡,心痹,心水等病证范畴,阴阳两虚,心脉瘀带为其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水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月经性哮喘的发病与月经周期相关,基于调周法的理论指导,探讨月经性哮喘的独特病机与辨治要点。该病发时处于经前后半期或行经期,常见热象,证候类型主要有肝火犯肺、痰热壅肺;平时以肾阴亏虚、肺脾气弱为主。结合经后期、经前期的阴阳消长特点,经后期强调养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经前期治从养血益气助阳、清热降逆化痰。  相似文献   

19.
潘立群教授以升阳举陷法治疗食管癌术后腹泻并发症,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手术所伤,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患病日久,命门火衰,脾肾阳虚;虚实夹杂之证亦常见,以脾胃虚弱为本,外感六淫、饮食情志所伤为标。脾虚气陷、脾失健运是致病关键,治疗以升阳举陷为立法之本,以升陷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从而升发脾阳,使脾胃升降协调,脾运得复,腹泻即止。   相似文献   

20.
肾气、肾精、肾阴、肾阳共同构成了中医学"肾"的概念。而肾气、肾精、肾阳、肾阴的概念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肾阴、肾阳概念的产生晚于肾气、肾精,并且受到彼时盛行的理学影响颇深。肾阴、肾阳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修正《黄帝内经》《难经》相关理论的不自洽,又适逢其会地成为了景岳学术观点嬗变的滥觞。景岳之"真元论""大宝论"使右归思想日趋完善,也为景岳创制右归丸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