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血与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关系。方法:用卡式凝胶法对4790例输血患者的备血样本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输血史调查;阳性标本加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做比较。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总阳性率为0.71%,其中自身抗体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26例;3次以上输血组与3次以下输血组比较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式凝胶法检出抗体阳性率与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抗体产生与输血频率关系密切;输血前作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鉴定在保障临床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安全有效输血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选用卡式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其灵敏度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情况以及阳性患者的输血疗效。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2015-01—2017-12拟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输血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4 706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共检出阳性83例,阳性率为0.56%,其中男9,女74例。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阳性率0.60%,明显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0.22%(χ~2=4.26,P0.05)。妇科与产科患者检测例数最多,检出阳性例数也最多,但阳性率以血液风湿科最高(2.19%)。12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输注了ABO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主侧阴性的红细胞,11例有效,有效率为91.7%,2例出现迟发性溶血反应。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尤其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能起到预警作用,提高输血疗效、保证输血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46例肿瘤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346例肿瘤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筛查红细胞抗体,对抗体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346例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为5.20%(18/346),其中男性肿瘤患者阳性率为2.72%(5/184),女性肿瘤患者阳性率为8.02%(13/162),男性与女性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相比,P<0.05。其中抗-Lea者6例、抗-Pl者5例、抗-M者7例、Rh抗体者0例。特异性抗体7例,非特异性抗体11例。5例患者发生自身红细胞致敏。18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中13例伴输血史或妊娠史,Rh抗体8例。结论女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且多伴输血史或妊娠史,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助于肿瘤患者输血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4.
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及配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MGIA),对108名反复多次输血而又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同种抗体。对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MGIA进行交叉配合性试验。结果: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率为26.85%(29/108);29例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26例发生输注无效;血小板同种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结论:反复多次输血患者,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方法稳定,操作简便,用于血小板配型,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临床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和分布特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2018-01—2018-07收治的21例临床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21例临床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者,其中男8例,女13例;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2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19例。检出的同种抗体中抗-DC 1例,抗-E 2例,抗-Ec 6例,抗-c 1例,抗-Ce 1例,抗-M2例,抗-P11例,抗-Lea2例,抗-JKa1例,未确定特异性抗体2例。有妊娠史/输血史者≥3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和输血史者。结论:对有多次妊娠史和反复输血的临床患者在输血前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时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可有效避免临床患者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患者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临床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和分布特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2018-01—2018-07收治的21例临床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21例临床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者,其中男8例,女13例;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2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19例。检出的同种抗体中抗-DC 1例,抗-E 2例,抗-Ec 6例,抗-c 1例,抗-Ce 1例,抗-M2例,抗-P11例,抗-Lea2例,抗-JKa1例,未确定特异性抗体2例。有妊娠史/输血史者≥3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妊娠史和输血史者。结论:对有多次妊娠史和反复输血的临床患者在输血前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时发现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可有效避免临床患者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患者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不规则抗体检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检查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 (浆 )中不规则抗体 ,以减少或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用polybrene对 35 15例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 ,用酶、抗球蛋白法进行鉴定 ,并观察不规则抗体检出的阳性率。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 13例 ,阳性率为 0 .37%,通过鉴定实验 ,其中 ,抗 D 9例 ,抗 E 2例 ,抗 A11例 ,抗 M 1例。患者输入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后 ,血红蛋白值平均上升 2 0g/L (P <0 .0 5 )。结论 :不规则抗体检查 ,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及与临床安全输血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6-01-2014-9-20的1 615例配血者血浆和临床资料做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检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研究不同就诊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做盐水法,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和经典抗人球蛋白法,调查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分布及产生规律。结果:1 615例被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15例阳性率0.93%(15/1 615),其中男性检出率为0.67%(4/595),女性检出率为1.08%(11/1 020),女性有妊娠史的患者检出率为1.28%(11/857),无妊娠史患者检出率为0(0/163),有输血史患者290例检出率3.45%(10/290),高于无输血史的患者检出率0.38%(5/1 3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体特异性以抗RH系统最多见检出6例检出率为40%(6/15),其中,抗-E 4例、抗-D 1例、抗-c 1例;其次是Kell和MNSs系统各4例检出率26.67%(4/15)分别为抗-K 4例和抗-M 1例、抗-s 2例、和抗-Mur 1例;最后还在Duffy系统中发现抗-Fya 1例检出率为6.67%(1/15)。结论:本研究为献血者抗体筛选提供了决策依据,并深入研究在不同就诊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与安全输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检测的阳性频率及其特异性,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的临床意义,分析输血前的有效处理方法,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12-02-2014-02输血或手术备血的7 231例患者应用微珠凝胶技术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阳性的标本送烟台市中心血站进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27例,阳性率为0.37%,其中自身抗体3例,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同时存在1例,同种抗体23例。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敏感度高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以减少输血风险,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2014-01~2016-07检测出的11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采用盐水法、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11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中自身抗体15例,自身抗体+同种抗体3例,抗筛阳性未确定抗体特异性24例,其余69例标本中检出同种特异性抗体76例,其中联合抗体7例。76例同种特异性抗体中Rh、MNS、Lewi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比例较高,分别占52.63%、28.95%和10.53%,其中抗-E(34.21%)、抗-Mur(17.11%)、抗-M(10.53%)、抗-Lea(10.53%)检出率最高。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和妊娠者抗筛阳性比例较高,分别占总抗筛阳性患者的27.03%和20.72%。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特别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非常必要,对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微柱凝胶免疫技术检测血型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受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选择受者相容的血液成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筛查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对阳性标本再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3680例受血者中共检测出抗体阳性12例(阳性率0.33%),其中抗-D2例,抗-E5例,抗-c3例,抗-M2例。结论: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是安全输血的必要手段,微柱凝胶法简便快捷,结果稳定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评估不规则抗体在不同性别、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疾病的发生率。方法:采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对23086例备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和特定抗原分型。结果:①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14例,阳性率为0.49%。女性阳性率(0.72%,78/1 0814)高于男性阳性率(0.29%,36/1 2272)(P0.01)。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10例,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②自身抗体12例(10.53%),特异性抗体85例(74.56%),非特异性抗体17例(14.91%),同时存在2种不规则抗体17例(14.91%)。③特异性抗体中Rh系统有67例(58.77%);抗-E 50例(43.86%);MNS系统抗体9例(7.89%);Kidd系统5例(4.39%);Lewis系统2例(1.75%);Duffy、P和Kell系统各1例。④自身免疫病(2.27%)、肝病(1.44%)、实体瘤(0.82%)和血液病(0.78%)备血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较高。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能有效地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有利于寻找到合适的血液,特别是对于自身免疫病、肝病、血液病、肿瘤等多次输血、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而言尤为重要。抗-E检出最多,建议将E抗原的检测纳入到输血前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同种抗体分布、是否发生输血反应及其与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来评价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同种免疫状况。方法:对3 172例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红细胞同种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者进一步鉴定其特异性,然后分析红细胞同种抗体类别及产生患者输血史、妊娠史、年龄、疾病状态、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结果:在3 172例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检出7例红细胞同种抗体,发生率约为0.22%,其中RH系统4例(3例抗-E、1例抗-cE)占57%,MNS系统2例(均为抗-M),约占29%,Lewis系统1例(抗-Lea),约占14%;恶性肿瘤早期和中期各有4例和3例;40~50岁年龄组4例,其他年龄组各1例;7例患者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输血前后均未发生输血反应。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同种免疫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及所接受的治疗等因素相关;产生的红细胞同种抗体以有临床意义的抗Rh类抗体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不规则抗体在受血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有无输血史、有无妊娠史的关系,分析筛查不规则抗体在输血安全中的意义。方法:对6 439例受血者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阳性筛查,对阳性表达者进行特异性鉴定,分析其表达与输血、妊娠的关系。结果:6 439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呈阳性21例(0.33%);其中1 983例无妊娠、无输血史者中阳性1例(0.05%);94例有妊娠及输血史者阳性1例(1.06%);2 471例无妊娠有输血史者中阳性8例(0.32%);1 891例有妊娠无输血史者阳性11例(0.58%)。无妊娠及输血史者明显低于有输血史者或有妊娠史者,也低于有妊娠及输血史者,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妊娠及输血史者明显高于有输血史者或有妊娠史者,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中非特异性抗体1例(4.8%),特异性抗体20例(95.2%),其中主要为抗-D、抗-M、抗-E和抗-C等。结论: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为临床寻找相容血液争取时间,检出有针对性的抗体,以减少输血风险,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建立稀有血型库,为患者提供抗原相同的血液,确保输血安全及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本分析采用凝聚胺、抗球蛋白、菠萝酶等方法,对随机无偿献血者6000例,医院随机患者4100例做不规则抗体筛选比较,根据抗体的分布组建稀有血型库。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56例,女性38例高于男性18例(P〈0.01),产生不规则抗体者多有输血史或妊娠史41例(73.2%),Rh抗体26(46.4%)为多见,Rh抗原分布特点,E、C、c、e抗原阳性比D抗原阳性低,产生抗体的机率高于抗-D。结论:随机混合O型红细胞容易漏检个别抗体。各供、受血单位应坚持对献血者及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规范配血方法,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安全输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间200例预输血患者进行抗体筛查,鉴定不规则抗体,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检结果为阳性的4例,阳性率为2.0%;不规则抗体筛检结果为阴性的196例,阴性率为98.0%。4例阳性结果的患者中有1例为男性,有3例为女性。女性患者中有2例存在妊娠史,1例存在输血史,男性患者存在输血史。Rh系统患者3例,抗-D、抗-E、抗-DC各1例,MNS系统1例,抗体类型为抗-M。4例患者中有1例延期手术治疗,在术前获得相配合的血型,手术治疗非常顺利,治疗后无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另外3例患者未获得合适的血型,未进行输血治疗。结论输血前开展不规则抗体监测能够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避免溶血、输血反应发生,能够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住院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抗体鉴定,并对结果及阳性率进行分析,探讨其特异性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和检验系统(LIS)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史、妊娠史、抗体的数量和特异性。收集了52 26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不规则抗体鉴定阳性195例,其中男61例,女134例;有输血史58例,无输血史137例;有妊娠史126例,无妊娠史8例。结果: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37%,Rh血型系统抗体、MNS血型系统抗体、Lewis血型系统抗体最为常见,其中抗E阳性45例(23.08%),抗Ec阳性12例(6.15%),抗D阳性7例(3.59%),抗M阳性47例(24.10%),抗Lea 23例(11.79%),混合抗体5例(2.56%),未确定特异性抗体41例(21.03%)。在女性患者中,Rh血型系统抗体占40.30%,高于对照组(P<0.05);在有输血史中,Rh血型系统抗体56.90%,高于对照组(P<0.05),无输血史中,MNS血型系统抗体31.39%、Lewis血型系统抗体17.52%,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疆地区住院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分析,以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剂盒(固相法)对2011-01-2014-12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全自动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分析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123 153例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阳性者396例,阳性率为0.32%,其中男性阳性率为0.197%(137/69 466),女性阳性率为0.482%(259/53 6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单特异性抗体包括:抗-D 75例,抗-C 36例,抗-c 17例,抗-E 123例,抗-e 12例;检出的多特异性抗体包括:抗cE 43例,抗-Ce 37例,抗-ce 21例,抗-CD 32例。不同民族检出的阳性率:汉族0.20%(94/46 963);维吾尔族0.41%(226/54 732);哈萨克族0.33%(44/13 247);回族0.37%(16/4 325);柯尔克孜族0.39%(8/2 036);蒙古族0.44%(5/1 128);塔吉克族0.42%(3/722)。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阳性率为0.916%(378/41 265),显著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患者阳性率0.022%(18/81 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及特异性抗体的分布具有本民族特点,6个少数民族患者阳性率0.40%(302/76 190),明显高于汉族患者阳性率0.20%(94/46 963),7个民族均以抗-E、抗-D和抗-cE检出率较高。对以RhD阴性频率较高的新疆少数民族患者输血前进行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检测非常有必要,对保障患者输血安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微型反应板实验方法对孝感地区随机无偿献血者13376例和临床住院患者2638例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对于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样品采用血型血清学试管法确认,并鉴定抗体种类和类型。结果: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22%(35/16014),其中随机无偿献血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10%(14/13376)、随机临床住院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796%(21/2638);确认抗体特异性33例,自身抗体2例。其中IgM抗体6例占17.14%(6/35);IgG抗体:25例占71.43%(25/35);IgM加IgG抗体:4例占11.43%(4/35)。结论:本研究检出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与文献资料报道基本相符合。填补本地区输血学科建设中尚无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资料库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 470例妊娠妇女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特征,探讨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提高产前实验室检查在预防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证据。方法:通过产前免疫学方法检测妊娠妇女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及效价等,收集经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确认的不规则抗体定性和分类结果,探讨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可能的原因,以及不规则抗体与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在不同血型中存在差异(P0.01),88.89%不规则抗体阳性比率为Rh(D)阳性,且不规则抗体发生与Rh血型存在关联;既往妊娠生产≥3次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最高2.65%,且妊娠与不规则抗体发生存在低相关性;输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输血的患者(P0.01),且输血与不规则抗体发生存在相关性(C=0.262/P=0.00)。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妊娠生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规则抗体阴性的患者,且具有相关性(C=0.305/P=0.00);抗D和抗-HI发生不良反应比率最高;不规则抗体阳性中抗体效价32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大,且效价与不良反应发生呈相关性。结论:不规则抗体在妊娠妇女中检出阳性明显预示了妊娠生产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抗体的种类和效价是判断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原因可能与输血和妊娠次数存在相关性,提示了不规则抗体在临床预警和监测妊娠生产不良反应发生有前瞻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