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晕针的利弊,具体分析晕针的内外原因,从纯中医角度,将晕针分为虚证晕针和实证晕针,同时结合晕针的症状上的虚证和实证,得出结论认为对晕针应辨证来看,虽然弊处很多,但也有利之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讨大学生晕针的诱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20例晕针患者按晕针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晕针的发生与体位因素(11.03%)、精神和环境因素(66.85%)、体质因素(22.12%)等密切相关。结论:对有晕针倾向的患者采用有效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晕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晕针的原因及临床表现,为更好地防治晕针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晕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晕针的病因多与心理、体质、体位等因素有关。病情发展迅速,均有短暂性晕厥,自行恢复快,无后遗症等特点。结论心理开导、采取卧位注射是预防晕针的重要措施,及早识别晕针性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何宝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8):1132-1134,113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晕针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市2009年9月~2010年9月流动采血无偿献血者晕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13 935例,其中发生不同程度晕针73例,晕针率0.52%.晕针发生于献血时67例,发生于献血后6例,伴抽搐2例.73例晕针者中首次献血63例,占86.30%,医疗卫生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静脉采血时出现晕针反应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研究对象平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常规采血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针对晕针原因做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晕针发生率。结果统计数据发现,观察组的晕针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静脉采血时针对晕针原因做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晕针反应,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位对晕针发生的影响,以减少晕针的发生。方法将180例有晕针倾向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坐位输液,观察组采用卧位输液,所获得的数据用χ2统计处理。结果观察组发生晕针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有晕针倾向的病人可采用卧位输液,以减少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李敬 《中国民康医学》2014,(10):127-128
目的:分析学生患者在日常治疗中发生晕针的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一年期间,校医院门诊输液注射的2 124人次,晕针37人次的资料。结果: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治疗中的学生晕针通过合理有效地护理可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结论:学生日常治疗的晕针现象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晕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晕针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因素、体质因素、体位因素、刺痛程度、环境因素及护理行为等六项晕针诱因,对39例晕针患者原始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项诱因分别对晕针程度及晕针时机的相关度,从而对各项诱因进行积极引导,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晕针病症进行了观察,认为有进针前晕针、进针时晕针、留针时晕针、晕针醒后再晕针等四种类型。其主要原因为素体虚弱,情志变化,过度疲劳,使经气出现一时紊乱,致十二经脉的气血不能上循于头,阳气不能通行于四肢,营卫之气逆乱而引起。具体地说,患者多数体弱,对针刺过于恐惧紧张,针感太强,或体位不当,加之过劳、饥饿、大汗等等,而针者又未加注意,常可发生晕针。  相似文献   

10.
邓萍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96-597
目的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防止体检采血患者发生晕血、晕针及并发症,对体检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及探讨认识领悟疗法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通过采血前对患者进行晕血、晕针的原因分析,针对性地运用认识领悟疗法、转移注意力、解释、鼓励、暗示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26例以往有晕血、晕针史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晕厥,11例患者虽略有不适,但无需做任何特殊处理便可顺利完成采血。结论对有晕血晕针史的采血患者要进行临床分析,针对其晕血、晕针的原因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避免晕针晕血及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安全完成采血,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略论晕针的机制及其预防管建红云南中医学院650011关键词晕针临床预防中图分类号R245.31晕针是指针灸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晕厥的现象。晕针的出现没有固定时间,事先无法确定,针灸前后随时都可能发生。就其表现来看,晕针有...  相似文献   

12.
邓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96-597
目的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防止体检采血患者发生晕血、晕针及并发症,对体检采血患者晕血、晕针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及探讨认识领悟疗法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通过采血前对患者进行晕血、晕针的原因分析,针对性地运用认识领悟疗法、转移注意力、解释、鼓励、暗示等心理支持对晕血、晕针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26例以往有晕血、晕针史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晕厥,11例患者虽略有不适,但无需做任何特殊处理便可顺利完成采血。结论对有晕血晕针史的采血患者要进行临床分析,针对其晕血、晕针的原因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避免晕针晕血及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安全完成采血,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抽血检查的过程中,出现晕针现象的体检人员较多,晕针现象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血管性晕厥。临床上为了降低晕针现象的发生率,提高体检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体检中心实施了针对导致晕针的各种因素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肌肉注射安乃近出现晕针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为预防发生晕针提供可行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静 《大家健康》2015,(2):53-54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抽血晕针者晕针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五年进行健康体检抽血人数的资料,其中102例发生晕针,对晕针原因、不同年龄段晕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晕针原因中,精神紧张者比例最高,为56%;不同年龄段中,21-30岁体检者晕针比例最高,其中男为42.16%,女为2.75%;102例抽血晕针者中,男性共计70例,女性32例,提示女生晕针综合征发生率低于男性,不过本研究中两组抽血晕针综合征总体发生率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年龄因素等均有可能导致健康体检抽血者发生晕针,护理人员要在分析晕针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中出现晕针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以防晕针的发生。方法回顾在我科针刺治疗中发生的35例晕针的记录情况,综合分析其发生晕针的原因。结果35例晕针者中,13例为心理因素,占37%;8例为生理因素,占23%;12例为体位因素,占34%;2例为操作因素,占6%。结论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的晕针相关因素,并实施预防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静脉采血发生晕针现象的体检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静脉采血未发生晕针的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静脉采血晕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体检者童年注射恐惧史、采血时不良情绪均与晕针的发生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时不良情绪为晕针发生的独立性预测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时体检者的不良情绪为晕针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并且采用抱头扶持法等预防性措施可防止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肌内注射时间与晕针发生的观察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红  秦国柱 《吉林医学》2010,(35):6556-6557
目的:针对门诊患者肌内注射时,因注射时间过长反而容易导致晕针现象发生进行分析观察,找出最佳注射时间,减少晕针发生。方法:对在门诊肌内注射患者27046例分别将注射时间控制在40~90s内完成及2min以上完成,对在此期间发生48例晕针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及比较。结果:肌内注射时间控在40~90s以内完成肌内注射的发生晕针者3例,占晕针例数的6.3%,而注射时间控制在2min以上的发生晕针者45例,占晕针例数的93.7%。结论:将注射时间控制在40~90s内,最长不易超过2min,即在患者因持续高度紧张诱发迷走神经兴奋之前完成注射过程,可有效减少晕针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莉 《包头医学》2015,39(1):49-50
目的:探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晕血护理干预.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采血患者中58例晕针晕血,采血护理人员给予护理干预,回顾要点:采血前护理干预、采血中护理干预、采血后护理干预.结果:通过采血前、中、后护理干预,减少晕针晕血的发生,避免不良事件的产生,提高门诊采血服务质量.结论:采血前护理干预,可避免已知晕针晕血患者的再次发生;采血中护理干预,减轻采血中患者晕针晕血的症状;采血后护理干预避免晕针晕血患者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尹凤林 《吉林医学》2011,(4):762-763
目的:探讨集体静脉采血过程中出现的晕针现象,为今后集体采血中少出现或不出现晕针提供对策。方法:分析新生体检静脉采血时晕针者,对当时健康情况及相关的诱发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6~2008年晕针发生率依次为0.46%、0.26%、0.16%,呈逐年下降趋势,女生晕针率为0.34%,比男生(0.28%)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晕针率主要诱发因素均为心理因素(57.15%、60.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前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及相应措施,对减少晕针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