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14例胃癌进行雌激素受体(ER)检测。结果表明,114例胃癌中ER阳性27例,阳性率为23.7%,其中女性ER阳性率(33.9%)明显高于男性(13.8%),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Ⅲ,Ⅳ期胃癌、肉眼BorrmannⅣ型胃癌、组织学弥漫型胃癌及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ER阳性率明显增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胃癌ER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使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3例胃癌组织的癌胚抗原(CE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A阳性率54.5%(18/33)、ER阳性率48.5%(16/33)、PR阳性率33.3%(11/33)。CEA阳性率与ER阳性率;在高分化肿瘤CEA与ER阳性表达;在中低分化肿瘤CEA与ER阳性表达;PR阳性率与ER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说明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推测可能存在相类似的表达机制,PR为ER具有生物学特性表现。CEA、ER阳性多分布于中低分化肿瘤,与高分化肿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EA:P<0.01;ER:P<0.05),说明它们的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CEA、ER阳性胃癌预后及5年生存率差于阴性者。但化疗可改善之,故测定CEA、ER、PR可作为推测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指导临床对这些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进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早期胃癌与晚期胃癌P^53,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浣孝强  李凡彩 《广西医学》1996,18(3):222-224
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2例胃癌组织中突变型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ER、PR总阳性率为38.0%,P^53阳性率为33.3%,癌旁粘膜及癌间质均为阴性,ER、PR在分化差癌中表达率高。P^53与ER、PR阳性表达一致率为81.3%,晚期胃癌的P^53与ER、PR显高于早期胃癌,提示P^53、ER、PR阳性临床预后差,检测胃癌  相似文献   

4.
C-erbB-2和EGFR在胃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法对68例胃癌组织进行了C-erbB-2和EGFR表达的研究。结果:68例中胃癌C-erbB-2表达阳性率为26.5%,C-erbB-2在高分化腺癌中的阳性率较高(P<0.05);EGFR表达阳性率为61.8%,其在分化程度较低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高(P<0.05);C-erbB-2表达与EGFR表达无明显关系。结果表明:胃癌中C-erbB-2表达可作为胃粘膜癌变一个有用指标。EGFR表达与胃癌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雌激素受体(ER)在胃癌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ER在慢浅表性胃炎、异型增生中表达均为阴性,在胃癌阳性率为40%,三组 比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R在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P〈0.05)。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R的表达在分化不良型胃癌高于分化型胃癌,但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p53和c—myc异常表达与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路名芝 《九江医学》1996,11(4):197-200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7例胃标本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多药耐药性(MDR)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组胃癌中P53阳性32例,阳性率47.8%;c-myc阳性37例,阳性率55.2%;P-gp阳性39例,阳性率58.2%。P53的异常表达与MDR-1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5),而c-myc和mdr-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提示P53异常表达可增加mdr-1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用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u-PA)单抗(MoAb),以抗配体抗体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了35例胃癌和19例结肠癌组织中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PAR)。结果表明,胃和结肠癌组织中u-PA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57%和36.84%,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浸润型肿瘤组织的u-PM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膨胀型(P<0.05),且u-PAR阳性表达多见于癌组织中散在的肿瘤细胞表面,成团或巢状生长的肿瘤细胞表面表达则较少。同时检测同一组织标本癌基因蛋白C-erbB-2,经图像分析u-PAR和C-erbB-2表达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028,P<0.05)。提示u-PAR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浸润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中EB病毒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敏  刘强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2):1278-1278,1286
目的 检测43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和p53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鼻咽癌 发生的关系。方法 EBER-1核酸原位杂交及LMP-1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29例EBER-1阳性(67.4%),22例LMP-1阳性(51%),42例p53蛋白阳性(97%)。EBER-1和LMP-1阳性率低分化癌(分别为77. 8%和59.3%)高于角化型鳞癌(分别为37.5%和12.5%,P〈0.05),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表达的定量检测及临床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钙依赖性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附素(E-CD)的表达和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了80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胃癌标本中E-CD表达和DNA含量,并对切除胃标本做系统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胃癌组织E-CD表达量(FI值)为0.67±0.11,正常胃粘膜表达量为1.00±0.0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2例早期胃癌E-CD表达亦降低。E-CD表达在Borman4型、弥漫生长、未分化型、淋巴结多数转移(5个以上)或转移至Ⅱ站以远者、浸透浆膜及生存在5年以内的胃癌中降低更明显(P<0.001)。异倍体胃癌E-CD表达量及阳性表达率均较二倍体胃癌低(P<0.01)。E-CD阴性表达胃癌DNA指数(DI)值和增殖指数(PI)值较阳性表达的高(P<0.01)。结论胃癌组织E-CD表达下调与胃癌较恶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不佳密切相关,并发生于胃癌的早期阶段。E-CD定量分析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EB病毒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采用PCR、原位杂交、LSAB(labelingstreptavidivinbioti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NHL和33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EBVBNLF1基因片段及其表达产物潜伏膜蛋白(LMP1)。NHL中EBVBNLF1PCR扩增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27%(P<0.05),其中5例T细胞淋巴瘤全部阳性。17例PCR阳性的NHL中5例原位杂交阳性。LMP1检测仅2例阳性。结果表明本组病例半数以上NHL中有EBV感染,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尿微蛋白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肾脏损伤的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系统性疾病组(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尿转铁蛋白(TF)及微量白蛋白(mALB),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尿蛋白阴性的系统性疾病患者尿TF及mALB与尿肌酐(CR)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随机尿TF/CR与mALB/CR呈正相关,r=0.84,结论 联合检测尿TF和mALB较面检测提高了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睾丸的糖原浸润(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的发生机理。方法 21例患者睾丸活检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 睾丸生精障碍以中晚期最著,支持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糖原浸润,严重者形成糖原池。支持细胞有时水肿,崩溃,并可见再生现象。结论 鉴于支持细胞在睾丸组织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其糖原浸润反映有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存在,后者可能是不育症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天麻素对氯化钾诱导的培养神经细胞释放谷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考察天麻素对由氯化钾诱导的神经细胞释放谷氨酸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 (HPLC)测定人神经母细胞瘤SH SY5Y细胞系培养液中谷氨酸的含量。结果 当细胞外液中有钙离子时 ,随着氯化钾浓度的增加 (10~ 30mmol/L) ,释放到培养液中的谷氨酸的含量也相应增加 ;当培养液中去除钙离子时 ,细胞外液中谷氨酸的浓度不随氯化钾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含钙培养液中加入 4mg/ml的天麻素 ,再加入 10~ 5 0mmol/L氯化钾 ,未见细胞外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增高。结论 氯化钾诱导的SH SY5Y细胞谷氨酸的释放增多与细胞外液钙离子内流有关 ;天麻素可以颉颃由氯化钾诱导的神经细胞谷氨酸释放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钾异心”停搏液对培养心肌细胞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钾异心”停搏液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用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为材料,缺糖缺氧处理3h造成缺血损伤,以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细胞含钙量为指标,比较高钾,钾异心停搏液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 “钾异心”停搏液能显著降低缺血处理的心肌细胞培养液的LDH活性及细胞含钙量,与高钾停搏液相比效果显著。结论 “钾异心”停搏液保护缺血心肌的效果优于高钾液,其机理与降低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大剂量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AH)的效果。方法:使用大剂量IFNα,每天600万U,连续投药3周,以后每周3次间断投药21周,共计24周,治疗CAH5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CVRNA与ALT的变化,以此作为IFN疗效的判定指标。结果:IFN治疗CAH有效率为68%,停药6个月后有34%复发。结论:IFN的疗效与CAH的基因亚型有关(Ⅲ型疗效显著,Ⅱ型较差),与IFN的剂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尔硫卓对失血性休克犬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Diltiazem,Dil)对失血性休克犬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动脉放血,使血压降低至533~667kPa(40~50mmHg),维持90min后回输血液进行复苏。在休克30min时,分别给动物输注盐水和(或)Dil。结果:Dil能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降低肾脏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保护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结论:Dil对失血性休克犬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了 10 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老年肺炎病例 ,并与同期住院的 35例青中年肺炎病例以及 110例纯西药治疗的老年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与疗效分析。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老年组喘息、心悸、纳差、舌暗、苔黄腻、脉弦滑等症均明显多于青中年组 (P <0 0 5及P <0 0 1) ;胸片以支气管肺炎居多 (P <0 0 1)。中西医结合与纯西药治疗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治愈率低 ,死亡率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 ,且中药在解毒、祛痰、平喘、提高机体抵抗力等方面能发挥特长。  相似文献   

18.
抵克力得与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按 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将 5 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1组 (川芎嗪组 ) 2 8例 ,其中男 19例 ,女 9例 ;年龄 5 0岁~ 70岁 ,平均 5 8岁。治疗 2组 (抵组克力得 ) 2 8例 ,男 17例 ,女 11例 ;年龄 49岁~ 72岁 ,平均 6 0岁。两组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对照组 :选择正常人 2 5例 ,均排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及心脑血管病。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48岁~6 5岁 ,平均 5 2岁。1 2 方法用硅化注射器取空腹静脉血 ,迅速注入盛有 0 5ml抗凝剂 (3 8%枸橼酸钠溶液 )的塑料试管中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加减麦门冬汤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9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 :A组 (空白对照组 )、B组 (吗丁啉组 )、C组 (中药小剂量组 )、D组 (中药大剂量组 )。用药 4周后 ,用放射性核素法检测其胃的排空率。结果 B、C、D组的 30分钟 ,6 0分钟胃排空率分别为 (5 5 .13±6 .81) % ,(73.2 4± 17.5 2 ) % ,(5 8.6 5± 15 .13) % ,(6 0 .77± 19.37) % ,(5 8.15± 9.42 ) % ,(6 7.82±6 .76 ) % ,均明显高于A组 :(33.16± 15 .6 4) % ,(48.47± 12 .35 ) % ,(P <0 .0 1)。结论 加减麦门冬汤对大鼠胃排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微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糖尿病大鼠微血管病变的影响以及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四氧嘧啶200mg/kg),APS组(造模成功后用APS治疗),优降糖组(造模成功后用优降糖治疗)。治疗两周时测一次血糖,四周后,测血糖;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胰素水平,NO和MDA含量。应用形态定量的方法比较各组的心肌病理变化。结果:腹腔注射alloxan(200mg/kg)后的SD大鼠血糖浓度显升高,血清NO,MDA,胰岛素水平明显改变。APS治疗四周后,血糖浓度明显下降,与优降糖治疗组无明显差异,血清NO较未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MDA较未治疗组明显减少(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糖尿病大鼠的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基底膜增厚,微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率显减低,这些改变都可被APS改善.结论:APS有降低血糖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这可能与APS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影响NO的产生以及促进胰岛B细胞的损伤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