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及代谢性因素积聚形式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的影响。方法在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体检的3074例30~65岁人群为研究对象,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腰围(W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7项代谢性指标,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积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代谢综合征(MS)、代谢性组分个数与CVHI积分变化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S、MS代谢性组分个数及组合形式对CVHI积分异常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MS者CVHI积分异常的相对危险是无MS者的2.442倍(P<0.001),随MS代谢性组分个数的增加(0,1,2,3,≥4),OR值相应增加1.630倍、2.709倍、3.862倍、4.229倍(均P<0.001),CVHI总分随之降低。1个异常组分时,BP、WC对CVHI积分异常有显著影响(均P<0.001)。2个异常组分中对CVHI积分影响最大的组合是BP+WC(P<0.001);3个异常组分中对CVHI积分影响最大的组合是BP+WC+TG(P<0.001);≥4个异常组分中对CVHI积分影响最大的组合是BP+WC+TG+HDL-C(P<0.001),三种组合均包括BP+WC。结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受代谢性因素的影响,MS及代谢性因素不同积聚形式与CVHI积分密切相关,BP+WC组合会进一步增加CVHI异常及脑卒中发病风险,腰围和血压可作为脑卒中风险人群优先干预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与肥胖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山东省青岛港务局1900份职工体检资料进行分析(40-54岁),观察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值(WHR)的人群中平均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浆CRP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CRP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随着BMI的增加,人群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呈显著增加(P<0.001),体重正常组(BMI<24kg/m2)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分别为(2.37±2.21)ms/L和26.7%,超重(BMI24-27.9kg/m2)和肥胖(BMI≥28ks/m2)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分别为(3.04±2.338)mg/L、39.4%和(3.98±2.59)mg/L、56.0%。影响血浆CRP水平的因素有:甘油三酯、BMI、性别、WHR和吸烟。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危险因素后CRP水平仍是超重(OR=1.2,95%可信区问1.114*1.210,P<0.001)及肥胖(OR=1.5,95%可信区间1.187-1.33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RP水平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区老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市区街道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比例及其相关并发症患病率。方法 制定问卷 ,入户调查 ,统一体检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计算体重指数 (BMI) ,根据病史及内科体检结果 ,确定并发症。结果 共完成 560例。超重率 32 .3%,肥胖率 6.6%,女性均高于男性 (P<0 .0 5) ;两性超重肥胖高峰集中在 60~ 69岁 ,以后随增龄而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病随 BMI上升而增多 ,呼吸系统疾病随 BMI上升而下降 ,肥胖者与消瘦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P<0 .0 1 )。结论 超重和肥胖比例上升是导致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等疾病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观察体重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变化值与其他危险因素变化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40.09%上升到2004年的44.38%;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较体重正常组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6.88、患高血糖的危险性增加2.04、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24、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1.78、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增加5.08。BMI每上升一个单位,SBP上升1.374,DBP上升0.932,TG上升0.192,TC上升0.099;但与FPG变化无线性关系。结论BMI增高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贵州省心脑血管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女性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抽取6361人进行调查,对女性人群各年龄段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与该社区男性人群进行比较。结果贵州省社区女性人群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血压值随增龄而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随增龄而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体重指数增加而增加(P<005)。女性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体重指数、血压均值显著低于男性(P<005),而臀腰围比值显著高于男性(P<005)。结论贵州省社区女性人群高血压有其特点,防治措施必须针对改变膳食结构、加强锻炼、减重、控烟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泸州市社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病情况。方法:通过多级抽样方法,对泸州市社区6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体质量指数(BMI)≥28.0为肥胖,24.0~27.9为超重。结果:共收集有效资料4 445份,平均BMI为24.1±3.4,男性与女性BMI不同(P<0.001)。样本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8.25%、12.78%;各年龄段超重率不同(P<0.05),60~69年龄段超重率最高(P<0.05),随年龄的增长,超重率有下降趋势(P<0.001);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0.01%、14.69%(P<0.001),各年龄组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等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增加(P<0.05),在超重、肥胖组的患病率高于BMI<24.0组(P<0.05)。结论:被调查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超过50%,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率达40%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问题严峻,控制老年超重和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7例正常体重者和42例超重及肥胖患者,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血脂、胰岛素、IL-6、CRP。结果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收缩压、甘油三酯、IL-6及CRP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IL-6、CRP水平均与肥胖相关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血清IL-6、CRP水平增高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超重及肥胖与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超重/肥胖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六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随着时间的延长,超重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5-55岁无心血管和其他临床疾病的体检者,35例体重指数18.5-22.9kg/m^2为对照组,120例体重指数≥23kg/m^2为超重/肥胖组,应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其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随访6年,比较各组人群6年前后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超重/肥胖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较正常体重的对照组有显著下降;6年后超重/肥胖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较6年前有显著下降,但超重或肥胖者体重下降后,其血管内皮功能较前有明显改善。结论肥胖或超重对于血管内皮功能有影响,且随着时间延长加重。对予超重/肥胖人群进行减重干预可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常见慢性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银川市830例60~80岁常住社区的老年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计算体质指数,分析体质指数与慢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该人群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74.9%,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为59.03%,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肥胖与超重组患慢性病人数占患慢性病总人数的61.4%,肥胖组患慢性病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4).体质指数与慢性病总体患病情况呈显著相关(P=0.001),与糖尿病(P=0.0l5)、高血压(P=0.001)、高脂血症(P=0.045)三种疾病相关.超重和肥胖组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三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均P<0.05).结论 应对超重与肥胖人群给予充分关注,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综合干预,减少慢性病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乡老年人体重指数(BMI)与各代谢指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2000年起对一个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人群1827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和多项血液代谢指标的检查,同时进行人口学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结果女性BMI、超重及肥胖显著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BMI、超重及肥胖的比例显著下降;患代谢综合征的女性高于男性。随着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逐渐增高,而平均年龄逐渐降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中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糖尿病、高TG血症增加,高TC血症及高LDL-C血症也显著增加;冠心病患病率增高。结论随着BMI的增加,老年人多种代谢异常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京市城区年龄≥40岁的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并分析肥胖人群多种代谢性疾病患病率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城区6个社区40~79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共调查9696人,剔除信息不全334人,最终共9362人纳入统计分析,男性3204人(占34.2%),女性6158人(占65.8%).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标准,体重指数≥28.0 kg/m2为肥胖,24.0~27.9 kg/m2为超重.对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超重、肥胖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总的超重率41.0%,男性高于女性(43.91%vs.39.48%,x2=17.01,P<0.001).总的肥胖率16.79%,其中男性为16.73%,女性为1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肥胖率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x2=47.95,P<0.001).与正常体重人群比较,肥胖人群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发生率明显增加(x2值分别为42.02,641.88,9.58,236.08,13.24,138.82,P均<0.001).结论 南京市城区40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肥胖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竞 《心脏杂志》2005,17(3):246-248
目的:观测和分析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门诊患者或体检人群中选择单纯高血压病患者91例,同时选择血压正常者92例(对照组),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P)检测,并以统一的方法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比较两组间CVHP及脑血管功能积分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病组脑血流量、平均脑血流速度、最大脑血流速度、最小脑血流速度、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临界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的脑血管功能积分分别为81±26和94±13(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CVHP普遍呈现异常改变,脑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血管阻力和阻抗等指标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 2007年6月至8月对9786例"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重指数(BMI)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体格检查及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1)存在2个及2个以上生物学危险因素的个体分别占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的10.5%、22.5%和37.9%,平均BMI每增加1,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增加21%。超重及肥胖男性患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风险高于同BMI水平女性(P均0.001);(2)青年、中年及老年男性肥胖者中,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为49.2%,49.7%和56.1%(P=0.285);上述3类女性肥胖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9%,35.7%和48.6%;(3)危险因素聚集组分最常见组合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分别占男性超重和肥胖者的21.7%和38.7%,及女性超重及肥胖者的18.4%和25.5%。结论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者存在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而在肥胖人群中,中青年男性与老年男性已具有相同危险性,故应将超重及肥胖人群,尤其是其中青年男性群体作为早期预防干预的重点对象,从而从上游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深圳地区23294例体质指数与糖尿病、高血压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脑力劳动者的体质指数(BNI)与糖尿病、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深圳地区企、事业单位的23 29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及空腹血糖的测定,并按不同性别年龄及BMI分组统计结果。结果:(1)BMI(kg/m~2)≥25的<50岁年龄组之男、女人群糖尿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MI 18.6~24.9的正常体重人群(P<0.0001),总标本肥胖人群糖尿病检出率男性是5.17%,女性为5.13%,较正常人群的2.09%、0.93%显著升高(P<0.0001)。BMI相同则糖尿病的检出率随增龄而显著增加P<0.0001,糖尿病高发年龄分布在40岁以后;(2)同一年龄组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的检出显著增加(P<0.05~<0.001)。BMI相同组随着增龄高血压的检出显著增加(P<0.0001)。结论:肥胖已成为城市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是发生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肥胖患者发病后血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200例脑卒中患者按体质指数分为五组,各40例。检测各组患者发病后血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液动力学等指标变化。结果体重正常的脑卒中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之外的各项指标水平在各组里面最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其余各组(P0.05)。随着脑卒中患者BMI值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之外的各项指标水平逐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五组脑卒中患者中,正常BMI组血液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均最低(P0.05);随着BMI值升高,血液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逐步升高(P0.05)。脑卒中发病患者中肥胖程度高的人数占主要比例(P0.05)。结论脑卒中肥胖患者发病后血脂、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流黏稠度增加,且随BMI值增高而呈正相关关系。检测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生化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人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行多导睡眠监测存在夜间打鼾的病人共177例。根据不同的体质指数和严重程度将行多导睡眠监测的病人分为正常体重+单纯鼾症组、正常体重+OSAHS组、超重(肥胖)+单纯鼾组、超重(肥胖)+OSAHS组。结果 4组在年龄、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纯鼾症组中,超重人群的HDL-C水平较正常体重人群明显降低(P=0.014);在OSAHS组中,超重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病人(P0.05),超重病人的HDL-C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病人(P=0.00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SaO_2)进入回归方程(OR=1.079、1.036、1.069,P0.001)。结论 OSAHS与脂代谢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超重(肥胖)能够加重OSAHS的脂代谢异常;对于超重(肥胖)的OSAHS病人,超重(肥胖)是引起其脂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超重居全世界所有疾病负担的第6位,据估计全世界有11亿人超重,其中1/3是肥胖,并且1/10的儿童肥胖[1].20世纪80~90年代肥胖人群显著增加,体重指数(BMI)增加了3个单位,即增加了9 kg,而平均身高仅增加了2 cm.  相似文献   

20.
赵金慧 《地方病通报》2021,36(3):41-43,53
目的 分析新疆伊宁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伊宁市所辖19个乡(镇、街道)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年龄、民族、职业等因素影响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状况.结果 2019年伊宁市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和肥胖分别占35.2%和25.3%,60.5%的人体重超过正常值.维吾尔族居民超重率(39.4%)和肥胖率(30.3%)较高,未婚人群超重率(21.6%)和肥胖率(15.8%)较低,随年龄增长超重率和肥胖率逐渐增加,但随文化程度升高超重率(趋势x2=20.016)和肥胖率(趋势x2=40.732)呈下降趋势(P<0.001);未就业及离退休人群超重率(趋势x2=24.674)和肥胖率(趋势x2=57.506)明显高于其他人群(P<0.001).结论 伊宁市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重和肥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民族和职业之间有差别;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相应的改善饮食、维持健康体重的干预活动,在社区居民中推广体重自我管理、维持能量平衡,减少因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各类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