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静脉穿刺拔针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在人们的认识中,静脉穿刺有技术要求,而拔针则很容易.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一次经常性工作,但在人们的认识中,静脉穿刺有技术要求,拔针则很容易,其实不然,经多年观察,许多老护士拔针方法也欠妥当,为此,2004年6月-2005年5月间,我们对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并对该法在临床使用中病人的痛感反应进行观察,统计.方法严格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输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实施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操作,常规组实施静膊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操作,两个组累计病人评价各100人次,观察题组病人对拔针的疼痛反应.结果改良组病人对拔针的痛感反应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可以降低病人的拔针后痛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取代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并对该法在临床使用中病人的痛感反应进行观察,统计。方法严格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输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实施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操作,常规组实施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操作,两组累计病人评价各100人次,观察各组病人对拔针的疼痛反应。结果改良组病人对拔针的痛感反应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静脉穿刺后改良拔针法可以降低病人的拔针后痛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取代静脉穿刺后传统拔针法。  相似文献   

5.
王静 《新疆医学》2005,35(4):122-123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输液守毕拔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在人们的认识中静脉穿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而拔针则很容易。其实不然。多年来对于如何解决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目前静脉穿刺仍提倡快速拔针注,其实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快速拔针反而会给患者副业来疼痛。为此,我们选择2003年6月~2004年5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液的患者进行了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正常人血小板凝集时间一般为2-5min[1],有学者认为拔针后4min左右较为合适.按压时间过短皮下淤血率高,至少应按3min.实际工作中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拔针后按压方法各不相同,如果按压方法不当,容易造成皮下淤血、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现将几种常见的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护理学中的一项常用技术操作,是预防、治疗、抢救各种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往只重视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要求做到“一针见血”,尽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而忽视了拔针时的护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拔针时护理不当,加重病人的疼痛和穿刺部位瘀血肿胀、青紫等情况常有发生。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现谈谈静脉输液拔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升高螺旋夹夹管位置拔针,针头内不仅易见回血,而且回血也易滴出针头,往往来不及防范,滴在病人皮肤、被单、地面造成血污染,而降低螺旋夹夹管位置,则不易见回血,拔针后也不会滴血,又可防止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  相似文献   

8.
翁芸芳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8):825-82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诊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人性化.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拔针时所造成的疼痛也成为评估护理质量效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拔针法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病人有明显疼痛感,某些病人主观上感到拔针时比穿刺时更痛.笔者将本院800例门诊静脉输液病人分别应用新老拔针法不同疼痛结果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工作中,输液是应用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在这项操作中有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静脉穿刺;二是静脉拔针。当然,相对于静脉穿刺而言,静脉拔针要简单得多。但如果拔针方法、方式不正确,也会给病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最常见的是疼痛,其次是皮下出血;给护士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如换手按压不当导致皮下瘀血后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意,甚至会因此而引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拔针后淤血原因与按压方法及时间,方法在静脉穿刺过程中,针头进入皮肤后,在皮下游离一段后再进入血管内,这就出现进皮肤与进血管内同时有两个穿刺点,拔针前护士必须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及皮下组织,与静脉平行按压针眼3—5min.结果可防止皮下溢血,避免青紫.结论拔针虽为静脉穿刺最后一道程序,但也不应草率从事,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静脉穿刺后如何拔针,基础护理书上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许多病人对拔针仍感畏惧,特别是儿童,有时拒绝拔针,说明在操作时仍不不同程度的疼痛,且常出现拔针后病人皮下青紫。如何减轻病人疼痛,保护好病人的静脉,本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对比,得出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1 棉签放置方法静脉穿刺时不仅皮肤有一进针孔,穿刺血管也有一进针孔,在拔针时棉签习惯上是横向放置,这种放置方法,由于按压面积较小,造成按压针眼处过高,引起皮肤针眼外出血,按压针眼处过低,引起静脉血管进针点出血,为解决这一问题,改进棉签沿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后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回血出血及皮下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输液结束后拔针和按压时,对照组采取手持针柄拔针及按压棉签杆法,观察组采取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及指压棉签头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法及指压棉签头按压法是静脉输液后理想的拔针及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一次性输液器上有一调节器是用来调节输液速度或者终止输液的开关,它在患者静脉输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遇到穿刺失败、输液过程中的液体渗漏以及在更换液瓶或输完液拔针时头皮针内回血的现象,此时,需要立即关闭调节器或拔针重新进行静脉穿刺.为了减轻患者和家属此时的心理压力与渗漏后对患者组织伤害的加重,笔者发现了关闭输液器调节器的小窍门,临床应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静脉穿刺拔针后局部形成皮下青紫,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几点预防静脉拔针后皮下青紫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交流静脉穿刺后"无痛"拔针和避免皮下淤血的几种方法。在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静脉穿刺是必须的,因为它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随着医疗护理水平和患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实施静脉穿刺过程的操作就是更加严格,技术含量的要求尤为加大。特别是在儿科疗区,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淤血,达到使患儿减轻疼痛,同时为保护好静脉实行再穿刺创造条件的目的。要做好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就要掌握好静脉穿刺后"无痛"拔针和避免皮下淤血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预防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皮下组织瘀血,保护患者静脉血管,减轻其痛苦.方法 将10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为试验组.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少于10min为对照组,操作者为笔者.结果 试验组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组织瘀血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能有效预防皮下组织瘀血的发生,保护患者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诊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人性化。静脉穿刺后拔针是临床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拔针时所造成的疼痛也成为评估护理质量效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拔针法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病人有明显疼痛感,某些病人主观上感到拔针时比穿刺时更痛。笔者将本院800例门诊静脉输液病人分别应用新老拔针法不同疼痛结果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拔针时如何避免局部疼痛,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拔针法进行静脉穿刺拔针,实验组则采用反折先慢后快式拔针.结果 实验组拔针时的疼痛和回血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病人舒适感觉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反折先慢后快式拔针能明显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总结对各种老年患者行静脉穿刺的手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好一次穿刺成功的技术,做到无痛进针,同时保护好静脉以利于长期输液。方法:对206例老年患者选择注射部位和血管,选择合适的注射器、穿刺方式、拔针方法和按压时间。结果:通过对血管和注射部位的选择,以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正确拔针方法,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结论:本研究总结的穿刺经验有利于减少临床工作中穿刺的不良事件,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工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华夏医学》2002,15(2):256-257
静脉穿刺失败,使药液外渗,可致穿刺部位肿胀及皮下瘀血,给患者造成疼痛,给以后的穿刺带来困难.而如果整个静脉输液(或注射)过程顺利,拔针后未能妥当压迫穿刺点,亦会使皮下瘀血,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要有效地保护好血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外,注意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最后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对本科静脉穿刺拔针后出现皮下瘀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