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64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肝硬化再生结节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64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肝硬化所并发小肝癌检出率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诊断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较CT平扫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条件下影响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138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双盲法随机分为研究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研究组检查前、中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健康卫生宣教、屏气呼吸训练;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观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检查时心理精神状态、心率控制时间、呼吸配合训练时间、扫描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冠脉成像的质量.结果 研究组检查时焦虑与恐惧、服用药物的人数、心率控制时间及呼吸配合训练时间、检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图像质量1~2级的比率及冠脉成像运动伪影的出现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严格有效细致的护理干预是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62例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时所用方法分为超声诊断组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组,每组3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组漏诊3例(9.68%),误诊4例(12.90%),确诊24例(77.42%);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组无漏诊发生,误诊1例(3.22%),确诊30例(96.77%),可知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组确诊率96.77%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组特异度、灵敏度与准确度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背景下的肝脏结节性疾病患者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为疾病及早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4排螺旋增强CT扫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的临床就诊资料,对本组患者64排螺旋增强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结果证实,本组80例患者中,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观察组),其余38例患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对照组);CT扫描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病变密度、颈部淋巴结肿大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2组钙化、淋巴结数量、包膜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排螺旋增强CT扫描能够准确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揭示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一次检查成功率、图像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及图像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一次检查成功率、图像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0%、87.50%、92.50%,均高于对照组的82.50%、72.50%、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3.12±0.38)分,高于对照组的(1.79±0.57)分,客观评价指标左冠脉主干和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主干中段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一次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且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16排螺旋CT对高血压患者冠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进行16排螺旋CT冠脉造影的高血压患者共29例,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16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取得患者支持和配合,减少医患矛盾,提高高血压患者造影效果,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唐修兰  陈井亚 《北方药学》2011,8(8):114-115
总结了140例64排CT冠脉造影增强扫描的全程护理,包括检查前的护理、检查时的护理和检查后的护理三个方面,认为扫描中合理的护理干预,可减少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有效配合检查,保证冠脉造影增强扫描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以本院为单位,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这一时间内,选取肺结核患者38例,均开展64排螺旋低剂量CT(简称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常规CT),就二者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另比较常规剂量、低剂量CT扫描的肺结核病变特征显示情况。结果低剂量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相比常规剂量,都明显偏低(P<0.05),二者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低剂量CT扫描对胸膜粘连征象、空洞、实变、病灶数目等的显示情况较常规剂量CT扫描,均差异不明显(P> 0.05),但毛刺、磨玻璃影的显示率较之偏低(P <0.05)。结论 64排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可以将肺结核各类病变特征给清晰的显示出来,且辐射剂量低,因而有着不错的临床综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护理干预对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某院接受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盲随机分组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螺旋CT冠脉CTA检查步骤接受检查,未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螺旋CT冠脉CTA检查中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冠脉CTA检查用时、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冠脉CTA检查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图像质量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16排螺旋CT冠脉CTA检查时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检查用时,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提高冠脉CTA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CT检查中患者出现碘过敏反应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工作效率。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26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300例,实验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中共有23例发生过敏反应,其中对照组17例,轻度反应11例,中度反应4例,重度反应2例;实验组6例,轻度反应4例,中度反应2例。对两组患者的过敏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减少CT检查中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减轻过敏程度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应用对比.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肺动脉栓塞16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56层螺旋CT组9例,16排螺旋CT 7例,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 两组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 256层螺旋CT组均优于16排螺旋CT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管球旋转速度为0.27 s,探测器宽度为8 cm,扫描速度较64排螺旋CT明显提高.通过对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肺动脉造影用于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对比,256层螺旋扫描时间平均为3.26 s,降低扫描时间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不能长时间屏气患者尤为重要.256层螺旋CT在图像质量及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优于16排螺旋CT但无显著差异.总之,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能够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患者检查时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56层与64层螺旋CT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6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在进行256层螺旋CT以及64层CT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检查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并对其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扫描时间及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设备对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在噪声、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扫描长度方面,25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256层螺旋CT平均造影剂用量为(4.45±1.37)mSv,64层螺旋CT为(5.68±1.0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平均扫描时间256层螺旋CT为(3.68±1.29)s,64层螺旋CT为(7.6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与64层CT都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但256层螺旋CT较64层螺旋CT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放射性造影剂的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的45例宫颈癌患者进行FIGO分期诊断,其中,Ⅱb期以下37例,再经64排螺旋CT扫描的诊断,未检出9例,28例检出,检出率为75.68%,其中低估2例,判断正确22例,高估4例;Ⅱb期以上(包括Ⅱb期)8例,再经64排螺旋CT扫描的诊断,8例患者全部检出,且分期正确;由此可见,64排螺旋CT扫描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为80.0%(36/45);分期诊断的正确率为66.67%(30/45)。结论64排螺旋CT对宫颈癌的定性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分期诊断的正确率并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33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33例患者行患侧及健侧骨盆入口至踝关节全程螺旋CT扫描,总结患侧及健侧CT影像表现,同时将CT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4层螺旋CT检查示:患者患侧下肢深静脉管径粗,与健侧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64层螺旋CT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的方法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结果:观察组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出18.26%。观察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出22.78%。观察组诊断时间为(31.21±3.1)min,诊断费用为(5210.4±345.1)元,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20排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中十分敏感,准确率较高,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的费用,减轻患者压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呼吸双相高分辨率CT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COPD患者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例、中度组21例、重度组19例及极重度组9例,四组均行呼吸双相全肺高分辨率CT检查,检测深吸气末、深呼气末肺密度、呼吸双相肺密度差及肺容积,分析肺密度与肺容积和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肺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7、9.89,均P<0.05);四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0.89、7.89、13.76、16.67,均P<0.05);随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肺容积均相应增加,但四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6、13.28、11.47,均P>0.05);胸部重建后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肺容积与FEV1、FVC、FEV1/FVC有明显相关性(r=-0.071、-0.083,r=-0.713、-0.542,r=-0.622、0.639,均P<0.05);深呼气末肺容积与残气量占最大肺总量百分比预计值间有明显相关性(r=0.622,P<0.05);深吸气相肺密度与FEV1/FVC、残气量值有明显相关性(r=0.539,P<0.05)。结论 COPD患者的呼吸双相高分辨率螺旋CT的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测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价COPD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在初诊时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检查,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与诊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2.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采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率高,且诊断时间短,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64排CT观察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个月内进行64排CT检查,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阿托伐他汀40 mg/d+常规用药)和常规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常规用药),入组时分别检查TC、TG、LDL-C、HDL-C、Hs-CRP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及面积,随访12个月后再复查以上指标。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TC、LDL-C、TG和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均较前升高(P〈0.05);强化他汀组治疗后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面积缩小(P〈0.05);常规他汀治疗组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CT值均较前增加,强化他汀组更明显(P〈0.05);两组钙化斑块面积和CT值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64排CT可以定性、定量检查冠状动脉斑块情况;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更稳定,甚至缩小、逆转非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肝脏增强的临床技术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36例肝脏疾病患者,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术进行肝脏增强扫描,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螺旋CT扫描术进行肝脏扫描。结果研究组患者检测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5%),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扫描肝脏增强的临床应用中,可为肝脏类疾病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和治疗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乳腺钼靶及CT增强扫描结果,比较钼靶组(单纯乳腺钼靶检查)、CT组(CT增强扫描检查)及联合组(乳腺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检查)的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 钼靶组的准确率为69.84%,CT组的准确率为80.95%,联合组的准确率为95.24,联合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钼靶组及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其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