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2例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亚群。发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可集中分布于虫卵肉芽肿外层或者散在分布于非肉芽肿部位的虫卵附近,广泛纤维化的区域无T细胞浸润。肉芽肿和非肉芽肿部位的T细胞均以CD8 T细胞(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为主。晚血患者肝脏病变以汇管区纤维化为主,浸润细胞不多,仅27.27%(6/22)患者肝内存在已被免疫调节了的慢性虫卵肉芽肿。提示晚血患者肝内细胞免疫反应很弱,肝内的CD 8T细胞可能主要是抑制性T细胞(Ts)。  相似文献   

2.
马洛替酯对晚期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汪雁南邵勤潘炳荣李洪(寄生虫学教研室南昌330006)马洛替酯(malotilate)是治疗肝病的新药,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已初具疗效[1]。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肝纤维化的治疗是血防工...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所建虫卵可溶性抗原(SEA)致敏和未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特性进行初步探讨,并与C57BL/6鼠自然感染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经脾注射活卵诱发小鼠肝虫卵肉芽肿方法可行,2.SEA致敏组肝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及细胞组成基本与自然感染组相似,但发展速度较快;3.SEA致敏组和自然感染组各期虫卵肉芽肿内IgG抗体均呈阳性。从而证明,所建SEA致敏C57BL/6鼠日本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对于肝虫卵肉芽肿防治研究确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绞股蓝总皂甙减轻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绞股蓝总皂甙(GPs)治疗小鼠血吸虫病,观察其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GPs治疗组肝虫卵肉芽肿反应增长比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小于感染对照组(P〈0.05),提示GPs具有减轻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也提示自由基在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绞股蓝总皂甙(GPs)治疗小鼠血吸虫病,观察其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GPs治疗组肝虫卵肉芽肿反应增长比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小于感染对照组(P<0.05)。提示GPs具有减轻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也提示自由基在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 NP30主动免疫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尾蚴攻击感染后第39,49,64,108,112天处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肝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FCM)和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虫卵肉芽肿凋亡细胞。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虫卵肉芽肿细胞有凋亡小体形成;经FCM和TUNEL检测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细胞凋亡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细胞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P30抗病免疫作用的机制之一是促进虫卵肉芽肿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可引起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其危害仅次于疟疾。中国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国家之一。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虫卵可溶性抗原(SEA)的持续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以虫卵肉芽肿、组织损伤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发生,最终引起肝纤维化,严重可导致死亡。本文从细胞水平(Th2细胞、肝星状细胞、肝巨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关键信号通路(IL-13/STAT6IL-13、TGF-β1/smads、IL-17、IFN-γ、其他通路)、microRNA的调控作用等方面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及其致病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病免疫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宿主肝组织内虫卵的沉积诱发虫卵肉芽肿及其后的纤维化病变.在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已显示Th1细胞主要参与血吸虫虫体抗原的免疫调节反应,而虫卵衍生抗原主要介导Th2细胞免疫反应.研究证明Th1细胞、Th2细胞、巨噬细胞、Treg细胞和IL-17分泌型淋巴细胞对调节虫卵肉芽肿反应和肝脏的纤维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雪  谭维中 《广西医学》1998,20(4):515-516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149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并以40正常人及25例非肝病患者为对照,结果表明:各肝病组(除慢迁肝外)血清PCⅢ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非肝病组(P〈0.05),其中以慢活肝,肝硬化及肝化型肝癌缚升高最为显著,血清PCⅢ升高水平与肝组织中的纤维细胞数和纤维化程度相关显著(γ=0.582,P〈0.05),而与小叶内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不相关(r=0.15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存在状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HGV NS5单克隆抗体对2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尸检肝组织中的HGV等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27例肝组织中检测出HGV NS5阳性6例(22.2%)。HGV NS5Ag阳性着色颗粒表达于残存的肝细胞胞浆内,阳性细胞呈片簇状分布于汇管区周围。6例中4例重叠有HGV或/和HCV感染,肝组织中  相似文献   

11.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已用于HBV及HCV感染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本文采用PCR技术对102例晚期日本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下称晚血)的血清及肝组织进行了HBV—DNA及HCV-RNA检测,并对患者作了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级102例中男性6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35.5±1.2岁。为1986~1992年江陵县血防所住院患者,符合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公布的巨脾型晚血临床诊断标准[1],并经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肝内均有虫卵或虫卵结节,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呈干线型变宽和炎性细胞浸…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肝脏微循环病变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的肝脏微循环病变。方法 对30只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和10只正常家兔取肝组织行光镜和电镜观察肝脏微循环病变。结果 HE染色示汇管区可见虫卵沉积,虫卵周围炎性细胞浸润。Mallory三色染色见肝内门静脉、肝动脉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多,中膜平滑肌增殖肥大。透射电镜下见肝窦内皮受损严重,细胞大多崩解、破裂,窦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胆管扩张,肝细胞肝窦面的微绒毛减少或断裂,肝窦呈毛细血管化。结论 肝脏微循环障碍是形成血吸虫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的发病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α干扰素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IFN-α是否具有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疗效.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IcR小鼠造成肝纤维化模型.10周后顿服吡喹酮杀虫治疗,继以IFN-α皮下注射治疗,并与模型对照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比较.肝脏组织切片作苏木素-伊红、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肝脏虫卵肉芽肿平均大小、胶原面积百分比及肝纤维化程度(SSS评分).结果IFN-α治疗组肝脏虫卵肉芽肿平均大小缩小(P〈0.05)、胶原面积百分比降低(P〈0.05)、SSS评分较模型对照组下降〉2分(P〈0.05).结论IFN-α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抗单个核细胞(MNC)亚群的系列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18例PM/DM肌组织MNC亚群的分布和定位。结果10例PM中8例肌组织有单个核细胞浸润(80%),T淋巴细胞最多,巨噬细胞次之,B细胞最少,主要分布于肌内衣和肌束衣结缔组织中,T细胞亚群以CD8+T为主,CD8+/CD4+比值为0.25±0.067,并见表达Ia抗原的激活T8细胞侵入肌纤维;75%DM肌组织有单个核细胞浸润,以B细胞为主,T细胞次之,CD8+/CD4+比值为0.93±0.26,主要分布于肌束衣血管周围。结论免疫反应参与PM和DM病变过程,PM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为主,DM以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5.
报告应用经脾脏注射虫卵法建立C57BL/6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并与自然感染模型作比较。结果表明,脾脏注射组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发生率为100%,其肉芽肿的形态、细胞组成、转化发展过程均与自然感区染模型相似。本实验提示经脾脏注射虫卵是一种较好的、建立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和自然感染模型,发现早期肝脏出现,片状或灶性凝固性坏死,后期发生纤维组织增生。提示肝组织凝固性坏死诱发肝纤维化,与虫卵肉芽肿引起的纤维化协同作用可能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又一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22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内γ干扰素(IFN-γ)的分布。发现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内IFN-γ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内、肉芽肿外层和虫卵周围。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汇管区基本无或有很少量的IFN-γ存在.提示IFN-γ可能在血吸虫病的肝脏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诊断恶性滋状细胞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2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CDFI图像特征,并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发现确诊率达95.45%(21/22),全部病例均可见病变侵蚀部位、程度及血流分布状态。结论 CDFI结合血hCG的检测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明确诊断,肯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肝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杂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含量随肝病活动程度而增高(P<0.01);(2)组织原位PDGF-BB、bFGF多肽定位及阳性细胞半定量显示,活动性肝病时两者均增高,阳性细胞所在部位与单核巨噬细胞以及胶原生成细胞一致,与Ⅰ、Ⅲ型胶原沉积也有密切关系。结论:本实验提示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晚血、30例健康人血清TGF-β1、MMP-1、TIMP-1水平;采用常规HE染色结合Masson三色、苦味酸天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晚血患者的肝活检组织进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晚血组血清TGF-β1、TIMP-1水平及TIMP-1/MMP-1值明显增高(P均〈0.01),而且血清TGF-β1含量和TIMP-1/MMP-1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均〈0.05),但血清MMP-1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MMP-1、TIMP-1与晚血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晚血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