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被针刺伤情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职业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护士被针刺伤调查问卷,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被针刺伤的情况。结果128名临床护士被针刺伤者占78.1%。结论临床护士职业防护较差,加强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67例护理人员针刺伤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小群 《医学文选》2006,25(4):776-777
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护士工作中被针刺伤人数达82.0%。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据报道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刺伤后,相应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0%~30%、0.4%~0.6%、0.25%~0.4%。因此,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为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和对策,现对我院2002-2005年发生的67例针刺伤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的原因,如何防护和安全操作等问题。方法 对本院2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250名护士中有204人发生过针剌伤,发生率是81.7%,其中75人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占刺伤率的36.7%;抽血、静脉穿刺时戴手套率低,仅3.39%;回套针帽率高,占63.3%;操作后取下针头率高,占80%;在针刺伤发生后向上级汇报率低,占9.3%。结论 护士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情况。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我院480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425名护士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54%。其中76.00%的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过;低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门急诊、外科、手术室针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钟刺伤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器毁形、拔针、处理用物、回套针帽等;护士在操作时经常戴手套者仅占10.21%,钟刺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者占53.18%。自觉执行上报制度者占13.18%。产生心理障碍者占90.82%。结论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较差,操作不规范,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管理,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其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48名护理人员。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6人(64.9%)发生过针刺伤,累计372例次,平均每人针刺伤3.88次;护士、护师针刺伤发生率高于主管护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x^2=22.354);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在加药过程中、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注射或抽血前后。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自我防护意识需加强,应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张菊兰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15-115
目的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避免和减少伤害的发生,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自制调查表回顾性调查100名手术室护士1999~2003年间针刺伤发生率。结果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伤78%。结论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7.
钟美容  梁燕宓 《广西医学》2009,31(9):1355-1356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临床实习期间针刺伤的原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005—2007年在我院临床实习的护士332名进行针刺伤情况的回顾性调查。结果52.71%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了针刺伤,其中65.14%发生于白班,34.86%发生于夜班。88%在发生针剌伤时未戴手套,19.43%发生于整理使用过的针头、输液器时,13.71%被刺伤实习护生有回套针帽的习惯,13.14%发生于分离针头或输液器时。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加强实习护生的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有关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为基层医院护士预防针刺伤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区5家一、二级医院在岗护理人员411人进行问卷调查。将二级医院护士339名设为A组,一级医院护士72名设为B组。并比较两组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及自我防护意识情况。结果:被调查护士中有2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9.8%。在调查者中发现年人均刺伤A组为2.0次,B组为2.9次,有67.2%都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剌伤率A组为25.1%,B组为51.4%;加药时刺伤率A组为51.4%,B组为57.5%;回套针帽率A组为88.9%以上,B组高达50.0%;B组护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刺伤率高达51.4%;在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的均很低,A组占4.4%,B组仅占2.7%。对针刺伤的认知及自我防护意识A组比B组高。在拆卸针头、双手回套针帽、徒手收集整理废物方面A组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操作中戴手套频率A组明显高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基层医院应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意识,加强操作行为规范,减少针剌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朱玉花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29-529
现代医院手术室存在着许多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在感染因素中锐器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为60~80万人,护士是被刺伤的主要群体。而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一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或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是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6%~30%。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避免针刺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实习护生针刺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刺伤发生、处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实习医院的665名护理专业实习护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刺伤发生情况、伤口处理、后续处理、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的看法及调查对象所在医院针刺伤管理现状。结果 被调查的665名实习护生中有90.9%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后有14.2%的实习护生未经任何处理,76.6%的实习护生未做后续处理,仅1.4%的实习护生进行血液检查;实习护生对针刺伤全面防护基本知识掌握较差;部分被调查学生所在实习医院没有针刺伤登记及上报制度。结论 护理专业实习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发生率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针刺后处理不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实习前要强化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实习医院应建立、完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以减少针刺伤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认知和行为,探讨提升临床护士正确处理职业暴露执行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全院304名临床护士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针刺伤防护的认知和行为问卷进行调查评估。结果大多数护士对针刺伤危害有正确认识,掌握防护措施,而对医源感染护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针刺伤后执行护理风险管理职业防护报告制度、报告程序,建档进行风险评估,追踪处理仅有18.3%。结论护士对针刺伤损害防护认知和行为提升与护士自身因素及医院关心重视有关,医院应加深护士对职业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督促教育,并为临床护士提供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提高防护的依从性,提高执行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发生的主要环节及其处理情况,以预防针刺伤发生.方法制定填写调查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88.2%,清洁针刺伤与污染针刺伤各占50%左右,护龄越长,平均针刺伤次数越多,针刺伤的主要环节为配药时和拔针时,这些环节应为预防针刺伤的重点.结论传染病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3.
王志敏 《广州医药》2011,42(3):72-74
目的 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达到有效预防针刺伤的目的.方法 依据我院针刺伤预防标准的项目自制调查表,对138名正在工作的临床护士进行实时调查,项目分为实地观察护士拔针操作后正确执行针刺伤预防标准的合格率、预防针刺伤辅助物品准备的合格率和护士曾经针刺伤的发生率三部分.结果 发现护士在注射操作后利器处理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护士针剌伤的调查,了解神经外科护士针剌伤发生的时机、不同护龄对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针剌伤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36名护士1年来针剌伤进行间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36名护士中,34人曾发生过针刺伤。结论: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学习,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对于易发生针剌伤的环节进行培训,大力提倡接种乙肝疫苗,正确处理针刺伤,以促进医疗职业安全,降低针剌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张茹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209-209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环节、原因、发生率,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30名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结果:被调查的30名护士均有不同频次针刺伤的发生,发生率为81.9%。t结论:制定规范的操作防护流程,强化培训。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方法和尽快采用防刺性护理用具,以降低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16.
黄丽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0-2581
目的:调查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33名泉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护士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结果:33名护士中有18名护士曾被针刺伤,发生次数为41次。发生的主要环节是采血操作、回套针头、处理污染针头时,其中处理污染针头时被刺伤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同工作年限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护士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经验日益积累,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站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与操作规程不规范、带血针头处理以及针刺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等有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完善意外针刺伤的处理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针刺伤,常可导致护理人员的自身伤害。2000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被针刺伤或经皮肤感染的有60万~80万人,护士是受伤害的主要群体。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受到针刺伤,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1996年美国CDC报告显示:美国有51例确诊的职业感染艾滋病患者,80%是针刺伤导致的。对此,我科除提高和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还在护理操作中应用塑料泡沫预防针刺伤,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针刺伤多发生在一些护士临床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结论 应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了解ICU护士被针刺伤的概率情况及针刺伤发生的时机,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ICU 25名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5名护士中,22人曾发生过针刺伤。结论临床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率很高的人群,尤其ICU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大,工作量超负荷,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操作多,容易造成工作疲惫感,面对这些诸多因素,医院尤其应该加强对ICU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教育,增强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明确针刺伤发生的环节,制定具体措施,减少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鱼丽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2778-2779
目的比较留置针循环竞赛前后年轻护士的规范操作及自我防护意识,提倡通过竞赛提高对年轻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培养。方法对150名年轻护士在竞赛前及竞赛后分别进行考核及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循环竞赛的方式,年轻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显著减少,由培训竞赛前的31.33%降至培训竞赛后的14.66%,规范洗手的依从性由43.33%升至84.66%,操作戴手套依从性由17.33%升至29.33%。结论通过循环竞赛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培养规范操作的习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达到良好的职业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