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8例B-CLL的免疫表型。结果 38例患者CD5、CD23阳性率分别为92.1%、94.7%,CD19、CD20阳性率分别为94.7%和97.4%,CD5及CD19共同阳性者占92.1%。结论对C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并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查与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自然流产孕妇279例,产前诊断并行羊膜穿刺检查的孕妇57例。采集流产胚胎绒毛组织、产前诊断羊水,分别通过常规方法(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与FISH分析核型。结果 279例流产胚胎绒毛组织标本中,常规方法检测完成87例(31.18%),检出染色体异常11例(12.64%);FISH检测完成279例(100.00%),检出染色体异常104例(37.28%),其中,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占59.62%(62/104),多倍体异常占18.27%(19/104),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占5.77%(6/104),复合异常占4.81%(5/104),其他异常占11.53%(12/104)。两种方法可检概率与异常结果检出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概率为88.51%(77/87)。57例产前诊断羊水标本中,常规方法检测完成57例(100.00%),检出染色体异常3例(5.26%);FISH检测完成57例(100.00%),检出染色体异常3例(5.26%)。两种方法可检概率与异常结果检出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概率为100.00%(57/57)。结论 FISH在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查与产前诊断中优势明显,可作为常规方法的补充与替代。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的表达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生物薄片(IIFT)法检测97例IBD患者血清pANCA、ASCA表达,其中86例溃疡性结直肠炎(UC)列入UC组,11例克罗恩病(CD)列入CD组,另设36例结肠镜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pANCA在UC、CD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7.9%、0%和0%,UC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ASCA在CD、UC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4%、4.7%和0%,CD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86例UC患者中,重度UC 23例(26.7%),其中pANCA 6例(26.1%),ASCA 2例(8.7%),pANCA /ASCA 1例(4.4%),轻、中度UC 63例(73.3%),其中pANCA 18例(28.6%).重度与轻、中度UC患者pAN-CA表达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11例CD患者中,重度CD 4例(36.4%),其中ASCA 3例(75.0%),轻、中度CD 7例(63.6%),其中ASCA 1例(14.3%).重度CD患者ASCA阳性率明显高于轻、中度CD患者(P<0.05).结论 ASCA、pANCA两种血清标志物对诊断UC和CD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并优化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并评价其在胎儿21、18、13、X和Y染色体数目异常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常规穿刺取羊水或脐带血样本196例,经低渗、固定、制片、老化等,直接利用两组特异性探针(GLP 13/GLP 21和CSP18/CSP X/CSP Y)进行原位杂交,快速检测羊水或脐带血细胞中21、18、13、X和Y染色体的数目,并同时对样本进行经典的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以≥90%的细胞显示的荧光信号点数目作为染色体数目的判断标准,正常情况下GLP 13/GLP 21探针组显示2个绿色荧光点/2个红色荧光点,CSP18/CSP X/CSPY探针组显示2个蓝绿色荧光点/2个黄色荧光点(女性)或者2个蓝色荧光点/1个黄色荧光点/1个红色荧光点(男性).196例羊水或脐血均在72~96h内给出报告,检出21三体综合征7例、l8三体综合征2例、性染色体异常(47,XYY)1例,与1个月后报告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可用于快速产前诊断胎儿21、18、13、X、Y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结合,可快速准确地检测胎儿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尿液内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情况,以提高膀胱癌早期诊断率,减少患者膀胱镜检查次数。方法应用FISH技术分析110例血尿患者尿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情况,其中包括膀胱癌86例、泌尿系感染12例、滤泡增生(腺性膀胱炎)4例、良性肿瘤(乳头状瘤)4例、不明原因血尿4例。上述患者均经膀胱镜组织活检确诊。比较FISH检测与病理切片检查在确诊膀胱肿瘤上的区别。结果 86例膀胱癌患者中有68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剩余18例FISH检测为阴性的膀胱癌患者中有10例为小于5mm的Ta期浅表膀胱癌。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FISH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7%。FISH检测结果发现T1及T2期膀胱癌细胞染色体异常数目明显高于Ta期膀胱肿瘤(P<0.05),但在T1及T2期膀胱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伤等优点,在初步诊断及监测膀胱癌复发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可能成为简便、有效的膀胱癌初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 046例女性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孕不育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68例,异常率为6.50%(68/1 046)。68例染色体异常患者中常染色体结构异常42例,占61.76%(42/68);性染色体异常26例,占38.24%(26/68),其中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6例,占61.54%(16/26);性染色体结构异常10例,占38.46%(10/26)。结论生殖异常与染色体异常关系密切,对久治不愈的不孕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B19病毒基因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人细小病毒B19的感染状况及其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对168例恶性肿瘤患者及对照组48例非肿瘤患者血标本进行B19病毒基因检测.结果(1)肿瘤组B19-DNA阳性率21.4%(36/168),其中妇科肿瘤36.4%(4/11),与对照组2.08%(1/48)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2)血液系统肿瘤B19-DNA阳性率31.8%(27/85),其他恶性肿瘤阳性率10.8%(9/83),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成人白血病阳性率21.4%(3/14),儿童白血病阳性率为33.9%(20/59),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5例恶性肿瘤化疗前B19-DNA阴性,化疗期间检出了B19-DNA.结论(1)成人和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B19感染;(2)血液系统肿瘤更易发生B19感染;(3)B19病毒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慢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受抑的重要病毒病因之一;(4)B19病毒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O2激光治疗前、后女性尖锐湿疣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CD3 、CD4 、CD8 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探讨HPV感染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检测30例CA患者CO2激光治疗前,25例正常人和CA患者治疗后1-3个月外周血液中CD3 、CD4 、CD8 的百分数和CD4 /CD8 。结果本组30例患者CO2激光治疗,一次性治愈90%(27/30),2-3次治愈10%(3/30)。正常人组与CA患者组治疗前T总淋巴细胞(CD3 )分别为(64.81±7.67)%和(58.21±11.1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A患者CO2激光治疗前、后1-3个月的CD3 分别为(58.21±11.14)%和(64.66±10.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辅助T淋巴细胞(CD4 )CA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有下降趋势,经CO2激光治疗后提高者20例(66.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其他各项对比差异无明显意义。结论CA患者经过CO2激光的治疗,病变祛除后,CD3 有明显的恢复,但CD4 、CD8 、CD4 /CD8 比值短期内尚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病毒感染后细胞免疫的恢复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及8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腹腔冲洗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液肝素酶(HPA)和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制片术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检查。结果 50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HPA阳性表达为52.0%(26/50);Survivin阳性表达率58.0%(29/50),HPA和Survivin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8.0%(34/50),两者阳性率皆高于PLC 22.0%的阳性率(P<0.01);HPA的阳性率与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以及TNM分期呈正相关;Survivin的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8例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中HPA和Survivin无阳性表达。结论 (1)腹腔冲洗液HPA和Survivin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一项指标。(2)FCM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HPA和Survivin可能成为临床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实验室病原学筛查,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初步筛查某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致病病原体.方法 采集51例患者血液和咽拭子标本,分别采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病毒分离及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等实验室诊断方法筛查、确定致病病原体,并对15例恢复期患者(发病后15~28d)血清进行IgG滴度检测,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 所有咽拭子的细菌培养及7例咽拭子的病毒分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对24例患者血清进行的免疫荧光法呼吸道常见20种病原体IgM抗体筛查结果显示:流感A型阳性率为20.8%(5/24),流感B型阳性率为12.5%(3/24),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为20.8%(5/24),肺炎支原体阳件率为50.0%(12/24),其余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ELISA检测IgM抗体结果显示:总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2例(3.92%),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7例(13.7%),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20例(39.2%),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阳性2例(3.92%),EB病毒抗体阳性1例(1.96%).免疫荧光法肺炎支原体IgG抗体滴度检测结果显示1:100稀释后阳性反应37例(72.5%),其中的31例(60.8%)在1:1000稀释后仍呈阳性反应,对照组仪2例(6.45%)IgG抗体1:100时呈阳性,在1:1000稀释后均为阴性.PCR实验未见特异扩增反应.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检测发现15例中有7例肺炎支原体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变化.结论 初步推断此次某部群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事件系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该疫情的实验室快速诊断为今后疫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l38表达水平对不同免疫表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103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对研究对象的组织标本进行CDl38表达水平的检测,同时测定CD10、MUM1以及bcl-6表达水平辅助完成免疫分型,比较两种免疫学分型患者CD138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患者的存活率,并对CD138与患者总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GCB型和非GCB型患者分别为53例和50例。GCB型和非GCB型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Ann Arbor分期及国际预后指数(IP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GCB型和非GCB型患者免疫组化检出CD138阳性率分别为15. 1%(8/53)和14. 0%(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GCB型中,CD138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为(11. 22±4. 60)个月,1年存活率为35. 8%(19/53); CD138阴性患者的生存期为(16. 92±4. 38)个月,1年存活率为47. 2%(25/53),CD138阳性GCB型患者的生存期,1年存活率均低于CD138阴性GCB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非GCB型中,CD138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为(11. 08±4. 41)个月,1年存活率为40. 0%(20/50); CD138阴性非GCB型患者的生存期为(17. 01±4. 57)个月,1年存活率为50. 0%(25/50),CD138阳性非GCB型患者的生存期、1年存活率显著低于CD138阴性非GCB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x回归模型分析CD138与患者生存期相关性提示,CD138阳性是生存期降低的危险因素(OR=1. 399,95%可信区间为1. 022~1. 914,P <0. 05)。结论不同免疫分型DLBCL患者CD138阳性状态下生存期、1年生存率均较低; CD138阳性是造成患者生存期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在有症状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乳腺病变患者的X线片,并进行BI-RADS分类,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60例乳腺病变中,BI-RADS 0类中乳腺癌阳性率为40%(8/20),1类25%(2/8),2类2.4%(3/125),3类13.3%(4/30),4类68.6%(35/51),5类100%(26/26)。结论 :BI-RADS在有症状乳腺病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合理应用0类,结合临床检查可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依据患儿全身情况和临床分期,对59例(75只患眼)RB患儿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对其疗效和存在问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RB患儿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白瞳症35例(60%),斜视12例(20%),结膜充血6例(10%),视力下降3例(5%),眼突3例(5%)。59例RB患儿眼内期3年生存率为90%(43/48),眼外期3年生存率为45%(5/11),总3年生存率为81%(48/59)。75只患眼总的保眼率为41.3%(31/75),其中A~C期的保眼率为100%,D期的保眼率为68%(17/25),E期的保眼率为13.8%(4/29);2例眼外期RB患儿因肿瘤巨大无法行手术治疗,9例眼外期手术成功切除肿瘤,手术切除率为82%。结论 RB 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儿的3年生存率及保眼率,但E期患儿的眼球摘除率仍然很高,眼外期RB患儿的管理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HL肿瘤性H/RS细胞与反应性背景淋巴细胞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32例cHL进行CD20、CD30、CD15、CD45RO和LMPI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1)32例cHL中LrHL11例,NSHL2例,MCHL14例,LDHL5例;(2)30/32(93.8%)的H/RS细胞与14/32(43.8%)的北景淋巴细胞表达CD30,25/32J(78.1%)的H/RS细胞与7/32(21.9%)的背景淋巴细胞表达CD15 6/32(18.8%)的H/RS细胞与8/32(25.0%)的背景淋巴细胞优势表达CD20,7/32(21.9%)的H/RS细胞与18/32(56.3%)的背景淋巴细胞优势表达CD45RO;(3) 20/32(62.5%)的H/RS细胞表达LMP1蛋白.结论:H/RS及其背景细胞的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测CD20、CD30、CD15、CD45RO和LMP1五蛋白表达基本能协助HL的诊断与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流式细胞术对106例初诊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106例AML患者中M_2最常见。(1)髓系抗原CD33、CD13和CD117在AML中高表达,阳性率依次为95.3%、92.5%和82.1%。CD64在M_3中阳性率最高为100%。CD14仅在M_4、M_5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和27.3%。(2)造血干/祖细胞分化抗原CD34、HLA-DR和CD38的阳性率分别为56.6%、54.7%和48.1%。M_3患者CD34和HLA-DR呈低表达。(3)淋系抗原CD4、CD56、CD7和CD19在AML患者中阳性率依次为34%、34%、20.8%和14.2%。结论 CD33、CD13和CD117是AML最常见的髓系标志。CD34、HLA-DR在M_3患者中低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感觉传导检测法对轻度腕管综合症(CT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维迪公司keypoint及海神NDI-200P型肌电图仪。33例符合轻度CTS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该组病例(45手)进行三种感觉传导检测:常规感觉传导法(逆向法)测正中神经指3至腕感觉传导速度(SCV)及末梢感觉潜伏期(DSL);环指比较法(逆向法)比较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感觉潜伏期差值(Ddsl);拇指比较法(逆向法)比较正中神经与桡神经的Ddsl。同时以30例(50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下肢外伤在本室行肌电图检查,双上肢无症状体征的病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常规感觉传导法SCV检测异常20/45手,阳性率44.4%,DSL异常22/45手,阳性率48.9%;环指比较法检测异常37/45手,阳性率82.2%;拇指比较法检测异常35/45手,阳性率77.8%。常规感觉传导法SCV和DSL敏感性差(44.4%和48.9%),特异性高(100.0%和98.0%)。环指比较法、拇指比较法敏感性高(82.2%和77.8%),特异性也高(98.0%和100.0%),环指和拇指比较法敏感性与常规SCV及DS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环指比较法与拇指比较法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感觉传导法检测对早期轻度CTS敏感性不高。环指比较法和拇指比较法则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三者联合应用,是诊断早期CTS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诊断剖宫产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经MRI诊断为CSP的23例患者的MR图像特征及术后结果。结果 23例CSP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MRI正确诊断20例,准确率86.96%(20/23)。误诊3例(宫颈妊娠1例、滋养细胞疾病1例、不全流产1例)。典型MRI图像表现为孕囊型、混合包块型。结论 MRI是诊断CSP的有效手段,能较好地反映CSP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后bcr/abl融合基因的水平,并比较RQ-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CML微小残留病方面的敏感度.方法 采用RQ-PCR技术检测初诊CML患者30例,以及应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2年的CML患者各8例,观察骨髓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的表达情况,并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可达到10个拷贝.初诊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水平为68.18%±26.67%,而经伊马替尼治疗1年、2年后的水平分别为0.16%±0.15%、0.04%±0.02%,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2.82和3.36个对数级.当FISH结果为阴性时,RQ-PCR的检测结果仍为阳性.结论 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敏感性比FISH更高,对于监测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分子水平的变化、提示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探讨舌鳞癌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舌鳞癌进展和转移的影响。应用常规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40例舌鳞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其中包括无淋巴结转移24例及有淋巴结转移16例,舌乳头状瘤12例及正常舌粘膜组织9例。结果显示,舌鳞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2.5%(29/40),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高表达的阳性率为81.3%(13/16),无淋巴结转移者CD44v6高表达的阳性率为41.7%(10/24);舌乳头状瘤中仅有2例阳性高表达,阳性率为16.7%(2/12);而正常舌粘膜组织中未见有CD44v6蛋白的表达,研究表明,对舌鳞癌组织进行CD44v6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  相似文献   

20.
用DSCR Cosmid DNA探针快速基因诊断先天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DSCRCosmidDNA探针作为检测先天愚型的特异性探针。方法 对 46例先天愚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在经过细胞培养和不经细胞培养两种处理条件下同时进行FISH检测 ,结果 在中期染色体和间期细胞核中观察到 3个杂交信号 ,杂交率均为 81%~ 95 %。结论 表明DSCRCosmidDNA探针可直接在未经培养的淋巴细胞间期核中进行FISH检测。 48h内能对先天愚型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