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显像在胃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显像在胃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9例经胃镜检查为胃溃疡的患,采用超声多切面、多角度观察胃部结构及邻近脏器,并与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统计得出超声检出符合率。结果 49例患中,超声诊断胃溃疡39例,总体检出符合率为79.6%;漏诊10例,占20.4%。39例中,胃角部溃疡27例,占69.2%;胃小弯部溃疡8例,占20.5%;胃大弯部溃疡4例,占10.3%。4例溃疡型胃癌全部检出。结论 在胃充盈良好的情况下,超声可清楚分辨胃壁的各层结构及其异常改变,根据面积大小及凹陷程度、胃壁增厚与胃蠕动等指标可鉴别溃疡的程度及性质,对于溃疡型胃癌的发生及其对周围脏器的影响也有很好的分辨率。因此,超声对胃部溃疡的诊断虽具有较高价值,但对较小浅表的溃疡仍可能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对胃溃疡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门诊部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患有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或上腹部饱胀等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口服均匀有回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行胃超声造影检查,同时采用胃镜检查和手术病理学检查作为对照。观察并记录其胃壁的厚度、结构层次、黏膜面的回声、胃蠕动和胃病变腔内外的表现、胃部旁脏器的声像图及血管和淋巴结等部位的变化情况,记录病灶的形态、大小、位置、深度、周围胃壁的厚度及层次、胃周围淋巴结肿大或者包块等情况。结果 65例患者中发生Ⅰ型声像变化22例,Ⅱ型声像变化43例。其中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50例患者行胃镜检查并做活检,所有患者均做病理学检查。51例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溃疡,14例患者为胃癌,采用超声造影方法对胃溃疡诊断的符合率为78.5%。胃溃疡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胃壁呈局限性增厚,且厚度达0.5~1.5cm;其回声减弱,中心区域的黏膜层出现破溃或中断,并伴有凹陷且呈口大底小,表面可见强回声斑,凹陷周边的胃壁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且均为均匀增厚,胃壁的5层结构清晰可见,局部胃壁的蠕动较正常,部分患者呈减弱表现。结论超声检查用于消化性溃疡检查是继胃镜、X线钡餐检查之后又一具有简便性、无创性及较高准确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易被患者所接受,可作为临床诊断胃溃疡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组220例十二指肠球部超声检查的总符合率为86.8%(191/220)。其中正常十二指肠球部的符合率是90.9%(130/14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符合率是87%(60/69);其它8例除1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超声检查符合外,余7例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超声检查均不符合。超声可以观察十二指肠球部的形态,球壁有无异常变化,球粘膜有无粗大隆起,球壁有无溃疡凹陷及其大小,球部有无狭窄和梗阻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胃肠道内的气体和肥胖体型易造成超声对十二指肠球部的检查失败,十二指肠球尖部溃疡和较小的浅凹陷溃疡及小的愈合期溃疡的超声检查易漏诊。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61岁。因"腹痛、黑便"就诊。门诊超声充盈检查:胃窦部胃壁局部增厚,层次清晰,中央部黏膜破溃凹陷,表面见强回声斑附着,胃窦部呈盲端,多切面未见幽门口,胃体长轴扫查与胃角下方小弯侧可见一狭长纤细管状开口连于十二指肠球部,球部正常结构消失,呈长管状(图1)。超声诊断:(1)胃幽门开口异常,考虑幽门异位,十二指肠球部发育异常。(2)胃窦溃疡。胃镜示:胃腔变形,幽门开口于胃窦小弯侧,幽门周围黏膜水肿并见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有回声型助显剂充盈法胃肠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96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胃肠超声检查,检查前口服有回声型助显剂,在胃肠充盈状态下进行胃肠超声检查。检查过程中测量胃壁厚度,贲门管径及幽门管径;分辨胃壁层次结构;判别胃壁的异常增厚,胃肠溃疡及胃肠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胃结石的发现等。结果 896例患者中阳性率76.6%,检出胃癌19例,胃溃疡75例,急慢性胃炎539例,胃结石2例,胃下垂3例,十二指肠溃疡48例。结论充盈法胃肠超声检查无创伤、无放射性,简便易行。使用均匀有回声型助显剂,可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对胃壁增厚的敏感性高,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同时也可清晰显示胃壁深部及周围组织脏器,也提高了胃肠周围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三维超声壁龛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胃溃疡中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胃溃疡的三维超声壁龛显像特点,分析下列参数及指征(分别定义为X1~X9):溃疡形态、溃疡底部是否光滑、黏膜下层是否消失、有无黏膜纠集现象、胃腔有无狭窄、胃周淋巴结是否肿大、溃疡直径、溃疡周围环形软组织带宽度、周围胃壁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良恶性胃溃疡在溃疡周围胃壁厚度及软组织带宽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黏膜下层是否消失(X3)、黏膜纠集现象的有无(X4)、环形软组织宽度(X8)、周围胃壁厚度(X9)在鉴别良恶性溃疡中具有重要作用,Logistic回归方程为ln(P/1-P)=-21.292+20.301X3 +2.845X4+20.930X8+17.493X9结论 三维超声壁龛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胃溃疡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溃疡的B超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手术、胃镜和病理证实的150例胃溃疡的B超检查结果。总检出符合率为82%,其中溃疡直径<0.5cm及≤1.5cm者良性溃疡分别占91%和81.8%;>1.5cm者恶性溃疡为79.2%。提出了小凹陷增厚型和大凹陷增厚型二种声像图类型,对漏误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B超诊断本病无痛苦、经济、较可靠,是首选方法之一;对溃疡的性质,可根据凹陷的大小形态、胃壁增厚的范围、胃蠕动变化程度及胃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和其它脏器有无浸润转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3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3年余来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结核病史.超声检查所见:口服胃超声显像液后,胃及球部显示清楚,胃体上段小弯侧局部胃壁层次不清,可见宽约5.4cm局部增厚区,隆起形成梭形稍低回声肿块,表面不光整,并见一约1.0 cm×2.0 cm不规则凹陷,表面被覆高回声斑.CDFI:肿块内部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图1).腹主动脉旁近胃壁增厚处及第一肝门部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大者约2.0 cm×1.9 cm.CDFI:结节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胃体部肿物伴表面糜烂、周围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胃结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型超声显像对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声像图标准。方法 采用高频B型超声显像观察并测量282例胃良、恶性溃疡的大小,溃疡周围胃壁厚度、规则程度、胃壁内侧第2层厚度、蠕动情况及增厚胃壁与正常胃壁分界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17例良性溃疡和165例恶性溃疡直径分别为14.86±10.42mm和18.25±11.32mm,周围胃壁厚度分别为13.25±5.79mm和17.92±8.37mm,胃壁内侧第2层厚度分别为1.95±0.65mm和4.36±1.28mm。经t检验,P值分别为P(0.05,P<0.05,P<0.01。以溃疡周围胃壁层次显示清楚、规则,内侧第2层厚度<3mm作为良性溃疡鉴别诊断标准,其敏感性达98.29%,特异性达96.97%。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在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良性病变,并与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胃良性病变的超声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观察胃良性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病变行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胃良性病变的造影灌注特征。以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结果与胃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胃炎表现为胃壁增厚层次可见,溃疡可见胃壁局部凹陷,胃间质瘤见起自胃壁的局限性肿物,胃绒毛管状腺瘤可见胃腔内蘑菇形低回声肿物。谐波超声造影实时观察,胃炎性病变增厚胃壁与周围正常胃壁同步增强及退出,小溃疡边界更为清晰,较大溃疡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早期可见溃疡底部及周边增厚胃壁内纵行梳齿状的微血管,胃间质瘤清晰显示肿物起自胃壁,胃绒毛管状腺瘤造影可见肿物整体快速增强,而后缓慢退出。超声检查胃黏膜下及外生性肿物病理符合率高于胃镜,胃镜对溃疡及慢性胃炎诊断病理符合率优于超声。结论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地显示胃壁全层病变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有更进一步的判断。与胃镜结合能够明显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胃溃疡与胃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溃疡与胃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患常规检查后饮用400ml水加胃显液,观察胃病变的部位,胃壁的厚度和蠕动情况。结果:1.58例胃溃疡的声像图特征,病灶区胃壁增厚在0.5-0.8cm,回声减低,凹口直径>凹底,可有光点附着或显像液充填;2.26例胃癌多发于胃小弯近胃窦部。(1)恶性溃疡胃壁局限性增厚隆起,多在1.0-1.2cm,回声减低,表面不平;(2)肥厚型,病变区胃壁结构消失,肿块凸入胃腔,壁厚>1.5cm,呈“火山口征”,胃壁僵硬,蠕动波消失。结论:多普勒超声对胃溃疡,胃癌诊断率高,显像清晰,不仅能清晰显示胃腔内的病变,还能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及胃腔外周邻器官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60岁。因胃部不适行胃镜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另疑胃窦部大弯侧黏膜下占位。患者饮用均匀有回声型造影剂(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500ml后行超声检查。超声示:胃窦部小弯侧胃壁内可见19mm&#215;9mm低回声结节,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基底较宽;结节表面黏膜光滑连续.结节周围胃壁层次清晰(图1)。CDFI:结节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胃壁实体占位(胃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未治。40天后复查超声,肿物大小为19mm&#215;13mm(图2),住院治疗。胃部CT:胃壁局限性增厚。术中冰冻: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13.
超声胃肠显影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胃肠显影声像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22例术前X-线检查无膈下游离气体影的患者,服用胃肠声学显影剂后扫查,并与术后结果做对照.结果十二脂肠球部溃疡13例,胃溃疡9例;超声表现类型有:腹腔积液 胃潴留占36%(8/22)、腹腔积液 高回声模糊团块占23%(5/22)、腹腔积液 胃潴留 高回声模糊团块占10%(2/22)、胃潴留 高回声模糊团块占10%(2/22)、腹腔积液占18%(4/22)、右肾前间隙增宽伴高回声团块仅1例,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超声特征者占77%(17/22).结论超声胃肠显影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胃腔充盈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良恶性病变,探讨胃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血流灌注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口服胃充盈声学对比显影剂后二维超声观察胃良恶性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25例胃良恶性病变行实时CEUS检查,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的造影灌注特征.结果 口服胃充盈声学对比显影剂后二维超声胃炎表现为胃壁增厚层次可见,溃疡可见胃壁局部凹陷,胃间质瘤见胃壁局限性肿物凸向胃腔,胃癌呈胃壁不规则增厚层次消失.CEUS实时观察,胃炎性病变增厚胃壁与周围正常胃壁同步增强及退出,小溃疡边界更为清晰,较大溃疡CEUS早期可见溃疡底部及周边增厚胃壁内纵行梳齿状的微血管显示,胃间质瘤清晰显示肿物位于胃壁内,胃癌可见病变胃壁快速整体增强,增强顺序紊乱层次不清.结论 胃腔充盈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胃壁全层病变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及肿瘤浸润深度有更进一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8岁,剑突下疼痛不适伴间断恶心、呕吐半月余入院.4年前曾因胃溃疡作胃大部切除术.超声所见:肝左叶下方可见4.6 cm×3.9 cm残胃回声,胃壁不规则增厚,呈"强-弱-强"三层结构,厚达1.5 cm.胃腔明显缩小,大小为1.3 cm×0.7 cm近三角形无回声暗区.残胃前壁与肝左下缘界限显示欠清晰,腹腔内扫查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超声诊断:残胃癌弥漫浸润型(见图),胃镜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7岁.因上腹部不适来诊,曾行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胃窦部小弯侧黏膜下占位.清晨空腹并迅速喝下500ml矿泉水后行超声检查,见胃壁层次清晰,黏膜欠光滑,胃窦部小弯侧黏膜下层探及-大小约为1.2 cm×0.7 cm低回声结节(图1),呈类圆形,边界清晰,基底较宽,表面黏膜光滑连续,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探及小无回声及强回声.CDFl:结节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浅表性胃炎,胃内低回声结节(异位胰腺可能).术中冰冻切片证实为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胆囊周围粘连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超声观察胆囊壁的厚度、胆囊周围片状高回声结构以及胆囊与周围肠管网膜的错位滑动来判断胆囊周围有无粘连。结果9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有胆囊周围粘连,其中超声检出37例,漏诊1例,误诊1例;超声对其诊断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97.2%。结论超声通过实时动态观察胆囊与周围肠管网膜之间有无错位滑动,结合观察胆囊壁的厚度及胆囊周围片状高回声来判断胆囊周围有无粘连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对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声像图标准.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显像观察并测量143例胃良、恶性溃疡的大小,溃疡周围胃壁厚度、规则程度、胃壁内侧第2层厚度、蠕动情况及增厚胃壁与正常胃壁分界情况,增厚胃壁血流显示情况及局部动脉血流最大流速和阻力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57例良性溃疡和86例恶性溃疡直径分别为(15±11)mm和(18±11)mm,周围胃壁厚度分别为(13±8)mm和(18±10)mm,胃壁内侧第2层厚度分别为(2.0±0.7)mm和(4.5±1.3)mm.胃壁动脉血流最大流速分别为(15±11)cm/s和(18±13)cm/s,阻力指数分别为0.50±0.18和0.63±0.27.经t检验,P值分别为<0.05,<0.05,<0.01,<0.05,<0.05.以溃疡周围胃壁层次显示清楚、规则,内侧第2层厚度<3 mm作为良性溃疡鉴别诊断标准,其敏感性达96.49%,特异性达90.70%.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在胃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0岁.主诉:进行性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10d,加重2d就诊.查体: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胃镜检查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窦部胃壁局限性增厚.行胃窗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禁食8h,服速溶胃肠助显剂约500 ml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右侧卧位为主,辅以左侧卧位、坐位.超声所见:胃壁层次清晰,黏膜层变薄,皱襞稀少,以胃窦部改变明显,于胃窦部前壁可见一个大小为1.1 cm×0.9 cm的低回声,形状不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CDFI示:低回声内血流较丰富,该处胃壁黏膜层尚光滑.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18岁。因发作性心悸、血压升高3年,加重2周入院,发作时血压192/87 mmHg,心率115bpm。实验室检查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5μg/24h,去甲肾上腺素5μg/24h,多巴胺591μg/24h。超声检查:脾与左肾之间见低回声团块(图1a),大小约5.8cm×9.1cm×6.4cm,边界清晰,CDFI:内未探及血流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内始终无造影剂进入(图1b)。超声提示:结合临床表现,倾向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囊内血肿可能。增强CT检查: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一类圆形囊性灶,大小约6.4cm×9.7cm×6.1cm,壁薄而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病灶与左侧肾上腺外侧肢关系密切,周围结构呈受压改变。CT提示:左侧肾上腺囊肿可能。术中见肿物位于胃及脾脏之间,与胃壁关系密切,行胃部分切除术。病理结果:胃壁成熟囊性畸胎瘤(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