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胃癌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SOX方案化疗,治疗组化疗当天联用隔药灸,连用14 d,休息7 d,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观察患者化疗后第3、7、14 d骨髓抑制情况,化疗后伴随症状评分及疗效及KP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WBC、NEUT在治疗第3、7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的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第7 d的NEU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第14 d,两组患者的WBC、NEUT均有升高趋势,治疗组WBC的升高程度由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第3、7、14 d治疗组各分级骨髓抑制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第14 d各分级骨髓抑制例数显著少于第3 d骨髓抑制的患者例数(P<0.05)。化疗后14 d治疗组乏力、头晕及食欲减退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灸可有效缓解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八珍汤配合雷火灸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4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7例)。对照组给予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及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八珍汤配合雷火灸治疗,2组均治疗10周。比较2组血常规、骨髓抑制情况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及血红蛋白(Hb)水平较高,WBC减少、PLT减少、NEUT减少及Hb减少发生率较低,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较高(P<0.05)。结论 八珍汤配合雷火灸能够有效减轻胃癌术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龟鹿二仙胶巴布剂治疗大肠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论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大肠癌患者使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同时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同时使用龟鹿二仙胶巴布剂外敷神阙穴,隔日更换1次,连用14天;对照组使用安慰剂,用法用量同治疗组。观察化疗前及化疗第7、10、14天WBC、NE、PLT计数,化疗前及化疗第7、14天中医症状积分、Karnofsky评分(KPS评分)及肝、肾功能,每天观察皮肤不良反应。并记录造血生长因子使用情况。结果(1)化疗后第7天治疗组KPS评分稳定率高于对照组,第14天治疗组外周血WBC、NE计数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PLT计数高于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及抗生素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未见明显的肝、肾功能损伤,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龟鹿二仙胶巴布剂辅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肠癌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状况,未发现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养血扶正丸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血扶正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结果:外周血NEUT、Hb、PLT检测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扶正丸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於典  杜莉琴  王希  李欣楠  王杰  官卓娅 《新中医》2022,54(16):139-143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丸联合穴位注射对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及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98 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TC 化疗方案(多西他赛+注射用环磷酰胺) 治疗,21 d 为1 个周期,共化疗4 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扶正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连续用药至化疗结束。比较2 组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观察2 组化疗前后外周血细胞、T 淋巴细胞亚群、功能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24.49%,低于对照组46.94%(P<0.05)。化疗后,2 组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BPC) 均较化疗前降低,观察组Hb、WBC、BPC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2 组CD3+、CD4+、CD8+水平均较化疗前降低,观察组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2 组卡氏评分(KPS)、健康调查简表(SF-36) 评分均较化疗前降低,观察组KPS、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丸联合穴位注射能有效预防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并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其功能活动状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化疗相关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SOX方案化疗,治疗组化疗当天联用隔药灸,连用14 d,休息7 d,21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观察患者化疗后第1、7、14 d呕吐症状分级,化疗后伴随症状评分及疗效,化疗完成率及KPS评分、生活质量(QOL量表)。结果:化疗后第1、7、14天治疗组呕吐患者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第14天呕吐患者例数显著少于第1天呕吐患者例数(P<0.05)。化疗后14 d治疗组胃痛、乏力及饮食减少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组KPS评分、QOL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灸可有效抑制CINV,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伴随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体力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血方穴位贴敷联合化疗对脾肾两虚型晚期胃癌患者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脾肾两虚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生血方穴位贴敷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34例予利可君片联合化疗治疗。2组化疗疗程均21 d,其余治疗疗程均1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分级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Karnofsky(KPS)评分变化;比较2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及骨髓抑制发生时间。结果 2组数据经Ridit分析,治疗组治疗后WBC、PLT及Hb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 05)。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 05)。结论生血方穴位贴敷联合化疗对脾肾两虚型晚期胃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八珍汤防治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住院行盆腔外照射,外照射结束后于门诊行内照射治疗。自接受外照射治疗开始当日起采用紫杉醇加顺铂方案(TP方案)行静脉同步全身化疗,28d为1个周期,连续化疗4个周期。治疗组从放化疗开始(研究起点)同时加服以八珍汤为主方的中药,直至全部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终点)。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悬浮红细胞及重组人白介素-11(IL-11)使用量以及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等。结果:治疗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使用剂量及悬浮红细胞输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终点时治疗组KPS评分分值及稳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终点时治疗组CD3+、CD4+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高于本组研究起点及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汤能够显著减少局部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延缓患者KPS评分下降趋势,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治疗耐受度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晓艳  周荔 《四川中医》2022,(4):211-214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在扶正三升汤治疗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4例本院于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临床均采用扶正三升汤药物干预,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护理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常规指标、骨髓抑制等级、免疫指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理指标以及骨髓抑制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粒细胞、血小板计数、CD3+、CD4+、CD8+、KPS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抑制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骨髓抑制情况,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二仙升白汤联合黄芪鳝鱼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脾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口服鲨肝醇片,60 mg/次,3次/d,连续服用6周;Ⅲ度,Ⅳ度者,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2~5μg·kg~(-1)·d~(-1),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恢复至5. 0×10~9个/L(白细胞计数10. 0×10~9个/L)停药。对照组口服升白康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服用二仙升白汤和黄芪鳝鱼汤,1剂/d;连续服用6周。记录外周血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UT)数量和恢复正常时间;记录感染次数和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记录rhG-CSF使用量和时间;记录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和完成化疗率;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KPS)评分,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检测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Z=2. 057,P0. 05);观察组WBC,NEUT,RBC,Hb和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WBC和NEUT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 01),rhG-CSF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和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 01);治疗后观察组WBC,NEUT复常率和完成化疗率分别为76. 12%(51/67),73. 13%(49/67)和92. 54%(62/6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7. 35%(39/68),52. 94%(36/68)和79. 41%(54/68)(P0. 05);观察组NK,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仙升白汤联合黄芪鳝鱼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脾肾气虚证)患者,可促进WBC,NEUT复常,还能稳定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因子,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提高化疗完成率,减少感染次数和rhG-CSF用量,减轻临床症状,稳定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刘芳  马彪  肖敏  马骏 《河南中医》2016,(2):350-35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构成,"逆针灸"为其重要方法之一。逆针灸"治未病"以其注重机体自身潜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防病治病的特点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针刺"治未病"的开发价值已得到确认,深入研究与探讨逆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能为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与预防手段的提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与基因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贺营 《光明中医》2009,24(6):1137-1138
两千多年来,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不断指导者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实践.近年来基因检测的开展为预测医学,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提供了依据.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证实了传统中医"治未病"的科学性,二者从微观上及宏观上共同推动着预防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力  徐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95-1397
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安全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赖少兰  袁茂华  王海丹 《河南中医》2013,33(7):1051-1054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预防脑卒中的效果.方法:从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A区)和白云区新市街社区(B区)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各200例,对A区中研究人群采取治未病+常规干预措施,对B区中研究人群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不同干预模式对脑卒中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①A区高危人群脑卒中KAP比B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增高,而偏颇体质积分、危险因素控制水平则分别下降,两者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A区高危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B区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③治未病+常规干预组预防脑卒中效益成本比为3.77.结论:脑卒中社区干预治未病模式的运作能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其运作简便,居民容易接受,可复制性强,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针药结合和单纯针刺、单纯中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最佳的防治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消栓宝组、阳性对照组、针药结合组)进行治疗。两周后造模观察神经体征、脑含水量、脑组织钙离子含量的改变。结果:针药结合组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针刺组、消栓宝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提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针药结合可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6.
林毅教授对中医药防治乳腺病见解独到,注重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的思想。具体主要体现在情志有节,饮食有度,健身运动,重视普查等方面,其在情志、饮食、运动几方面的基础源于乳房与脏腑经络关系特点。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乳房位于胸中,为经络交汇之处,被称为"宗经之所"。若情志有节,则肝气疏畅条达;饮良有度,则脾胃运化有序;常健身运动,则肝胃经络畅通,乳病无以生。加上重视乳房普查,可判断乳房的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保健措施,进行健康干预。如此实现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体现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鳖甲煎丸对白蛋白所致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用人血清白蛋白给大鼠皮下注射免疫4次,在大鼠明显产生抗体后分组给药,再由尾静脉注射人血清白蛋白9次,可得到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测定血清AST、ALT、TP、ALB、TBIL、A/C和CIV、LN、HA的含量.结果:同模型组相比,加味鳖甲煎丸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ST、ALT、TBIL、CIV、LN、HA含量;能显著增加TP、ALB含量和A/G比值,能显著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结论:加味鳖甲煎丸对白蛋白所致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更有效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基于自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模式,借助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号等诸多平台,研究如何利用自媒体,将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传统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使有关信息得以大量地、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分享信息,是推动中医药治未病知识传播模式创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葛芩片预适应增强心肌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改良推管法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激酶C(PKC)表达;羟胺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BA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心肌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预适应组、葛芩片低、中、高剂量预适应组细胞凋亡数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少(P<0.01);葛芩片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数较预适应组显著减少(P<0.01或P<0.05)。缺血再灌注组PKC表达明显增多(P<0.01);预适应组、葛芩片中、高剂量组PKC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增高(P<0.01)。葛芩片高剂量组MDA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预适应组、葛芩片低剂量预适应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SOD活性较缺血再灌注组和预适应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葛芩片预适应增强作用与其抑制细胞凋亡、提高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