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活检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其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行手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16例(22.22%)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30例(41.67%)为早期食管癌,26例(36.11%)为进展期食管癌。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表现为局灶黏膜粗糙、充血发红或糜烂、小溃疡形成、轻度隆起、不规则肿块等。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部分患者已存在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6月103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行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2 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患者,均入院行EMBM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整块切除率,随访术后有无复发或转移,总结EMBM的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98例(95.15%)成功予以EMBM切除,3例(2.91%)行结扎术未予以电切,2例(1.94%)术中改为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整块切除95例(92.23%)。平均手术时间(30.2±10.7)min。2例切除术后创面渗血明显,予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电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病理与术前超声微探头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 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0±2.1)d。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 EMBM对浅层的食管小SMTs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微探头联合EMBM治疗食管小SMT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追加手术及放疗的评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5年10月,该院消化科11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随访期内共有7例患者进一步治疗,其中追加食管癌根治手术3例;贲门癌根治术1例,术后淋巴结阳性再次追加化疗;追加ESD术1例;放疗2例。7例患者肿瘤浸润至上皮内层(m1)和黏膜下层上1/3(sm1)各3例,浸润至黏膜肌层(m3)者1例。1例患者病理提示脉管内转移,随访13个月胃镜检查局部无复发,但CT提示腹腔淋巴结转移,随访16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浸润深度达m1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垂直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随访7个月局部无复发,但CT提示肝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术前准确判断癌灶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患者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术后评估病灶是否达到了治愈性切除,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远处转移则决定是否需要追加手术及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经白光内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1例,分析毛细血管袢(IPCL)、碘染色、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1例患者共58处病变,IPCL分类58处病变中A型8处(13.79%),B1型44处(75.86%),B2型6处(10.34%);术前活检结果 11处(18.97%)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42处(72.41%)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8.62%)为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结果 10处(17.54%)病变为LGIN,27处(46.55%)为HGIN,21处(36.21%)病变为鳞状细胞癌,术前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60.34%。微穿孔、狭窄和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概率分别为0.00%(0/58)、8.62%(5/58)和3.45%(2/58)。结论 ESD术后食管早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术前活检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ESD治疗能减少食管早癌的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内镜诊断为直径小于2 cm食管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肿瘤73例患者应用EMR治疗,术后内镜随访.结果 73例患者共76个病变,完全切除75个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8.7%(75/76).术中有5例(6.8%)患者渗血,无穿孔及术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2例患者完成了1~3个月内镜随访,术后创面均完全愈合(100%),随访期无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 EMR对直径小于2 cm起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能一次性完全切除,并能获取完整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对食管黏膜层上皮下病变的诊断、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该院2005年12月~2008年8月收治的48例经超声内镜诊断的51处食管黏膜层上皮下病变,予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结果 51处病变均一次性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达100%,术后无1例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随访41例(85.4%),平均随访(10.7±8.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48例病例中有37例(77.1%)送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理诊断食管间质瘤7例,平滑肌瘤25例,食管囊肿2例,血管瘤1例,鳞状上皮增生肥厚1例,淋巴管瘤1例.结论 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对食管黏膜层上皮下病变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获得完整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浅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标本水平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及其残留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的浅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收集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食管ESD标本水平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并通过术后随访,比较水平切缘阳性与阴性患者的ESD术后病灶残留复发情况。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86例病灶194处,水平切缘阳性组37处,水平切缘阴性组157处。水平切缘阳性组中,水平切缘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累及病灶25处、水平切缘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累及病灶10处、水平切缘为癌累及病灶2处,水平切缘阴性组157处病灶。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食管ESD术后病理标本水平切缘阳性与ESD术中标记前是否碘染、术后标本面积具有相关性(P 0.05)。186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最终156例患者164处病灶纳入水平切缘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残留复发率随访分析。其中,水平切缘阳性组内镜随访30处,残留复发4处(残留复发率13.3%),水平切缘阴性组内镜随访134处,7处残留复发(残留复发率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食管ESD术中病灶标记前无碘染及大面积病灶的病理标本,水平切缘阳性发生率增加。对于食管ESD术后单纯水平切缘阳性、切缘阳性性质为癌前病变者,可先内镜下密切随访,暂不追加二次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SD治疗的10例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0例患者共计12处下咽病变行ESD治疗,病变长径0.8?~3.0?cm,平均(1.7±0.8)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100%,ESD治疗时间20~160?min,平均(65.6±46.0)min。术后并发迟发性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经内镜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ESD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中分化鳞状细胞癌(SCC)4处。除1例SCC基底切缘阳性追加放疗外,其余病变周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5~39个月),1例患者并发食管入口狭窄,扩张后成功解除梗阻;无局部残留及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黏膜切除(EMR)对于Barrett食管(BE)治疗的有效性、持久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维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提取各病理类型的BE接受EMR治疗后根除肠上皮化生(CE-IM)、上皮内瘤变(CE-N)的比率,治疗随访期间肠上皮化(IM)或瘤变复发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应用R3.1.3软件合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其有效性、持久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4篇研究,总病例130例。EMR治疗异型增生或黏膜内癌的BE患者中,达到CE-N为97%(95%CI:0.91~0.99),达到CE-IM为91%(95%CI:0.83~0.95),在随访过程中瘤变或IM复发率为8%,常见并发症食管狭窄与出血,其发生率分别为39%和6%。结论 EMR作为BE内镜治疗的推荐方式,其在治疗伴异型增生或黏膜内癌的BE上有确切的效果,但其并发症特别是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67例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跟踪随访,评估内镜治疗的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病灶整块切除率、住院时间、术后残留及复发发生率和随访情况。结果67例患者共切除病变70个,食管27例,贲门11例,胃体6例,胃窦体交界3例,胃窦13例,胃角7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切除2处病变,1例患者同时切除3个病变;70个病灶均为浅表型(Ⅱ),隆起型30个,平坦型29个,凹陷型11个,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27个,黏膜内癌(MC)18个,黏膜下癌(SMC)6个。全部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100%,全部病例水平切缘均阴性,2例垂直切缘阳性,完全切除率为97.1%(68/70);2例术后病理可见脉管内癌栓,治愈性切除率为94.3%(66/70)。术后未见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出现食管狭窄2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2/67)。术后内镜随访6~24个月,无病变残留及复发情况。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69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00%(69/69),完整切除率95.65%(66/69),治愈性切除率95.65%(66/69)。切除标本最大直径7.0 cm。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69.57%(48/69),与活检相比,手术标本诊断更准确。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以提高病理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3例行ESD的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对可能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病变黏膜下浸润和术中抬举征欠佳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为早期食管癌、存在黏膜下浸润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早期食管癌、病变黏膜下浸润、术中抬举征欠佳为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ESD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其中早期食管癌和存在黏膜下浸润为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及高频超声微探头对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再次胃镜精检的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7月,对该科首次胃镜病理发现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患者进行电话召回,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NBI等进行胃镜精检,发现有可疑病灶时进行高频超声微探头检查以判断浸润深度。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但未合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共65例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入选,初次胃镜提示LGIN 56例、HGIN 9例。结果 65例患者最终证实胃癌14例,首诊为LGIN 7例,HGIN 7例。14例胃癌患者中9例于该院治疗[5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手术],其中早期胃癌8例(6例黏膜内癌、2例浸润黏膜下层),1例进展期癌(浸润至浅肌层),另5例均呈早癌内镜表现,但因拒绝于该院治疗,无法确诊分期。结论胃镜检查发现上皮内瘤变时,往往提示存在早期癌变的可能,对该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胃镜精检有助于发现之前遗漏的早癌病灶,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套帽法切除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套帽法切除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5 7例 ,其中食管早期癌 33例 ,癌前病变 2 4例 ;全组术前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5 7例中完全切除 4 8例 (84 .2 % ) ,不完全切除 9例中 1例改手术治疗 ,1例放射治疗 ,余行微波或氩离子凝固治疗 ;重度不典型增生灶 2 1例中 ,术后病理灶性癌变 6例 (2 8.6 % ) ;中度不典型增生灶 10例 ,术后重度不典型增生 2例 (2 0 .0 % ) ,灶性癌变 1例(10 .0 % ) ;1例术中出血 ,无穿孔、狭窄发生 ;随访 5年以上 12例 ,>3~ 5年 11例 ,1~ 3年 2 3例 ,不足 1年 11例 ,1例术后复发 ,非癌死亡 3例。结论 套帽法完全切除率较高 ,操作较简单 ,优于其他方法 ;病灶显示及切除技巧是影响完全切除的主要因素 ;中度不典型增生短期复查无好转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应采用内镜治疗 ;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在食管癌防治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12月经普通白光内镜(C-WLI)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早期病变并取得病理的患者纳入研究,进一步行ME-NBI精查并指导靶向活检,有一次病理诊断阳性者即行内镜下治疗。以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内镜指导病理的诊断准确度。结果 (1)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4例术前病理均为黏膜炎症,未行内镜下治疗,余87例均行内镜下切除,C-WLI指导病理、ME-NBI靶向病理与术后病理比较,总体符合率由18.39%(16/87)提高为88.50%(7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诊断,ME-NBI靶向病理与C-WLI指导病理的灵敏度分别为92.18%和33.33%,准确度分别为91.67%和6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ME-NBI通过观察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可以评价病变浸润深度,对术前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结论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ME-NBI指导靶向病理结果明显优于C-WLI指导病理,故ME-NBI内镜可作为早期食管病变精查和评价病变浸润深度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NBI-ME)观察下食道病变上皮乳头内血管袢(IPCL)分型对早期食管癌(EEC)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该院内镜诊治中心2013年7月-2016年12月发现的食管黏膜表面异常的102例(共132处病变)患者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IPCL分型对食道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的预判作用。结果 IPCL为A型的病变中95.0%(38/40)病理诊断为食管炎,IPCL为B型的病变中96.7%(89/92)病理诊断为EEC及癌前病变;NBI-ME观察后,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完整病理一致性尚可(Kappa=0.4850.4,P 0.01);B1、B2、B3型IPCL预判食道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分别为68.0%(34/50)、73.3%(11/15)及100.0%(4/4)。结论 NBI-ME观察下对食道病变的IPCL进行AB分型,有助于对食管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的预判,同时结合病理结果及超声内镜(EUS)等技术,可实现对病变病情的综合评估,从而可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