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华伟  张龙久 《贵州医药》2003,27(6):530-53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死因。本文通过选择我院1992年12月至2002年6月收住的85例AMI患者,对QTd及JTd进行对比测量研究,旨在探讨AMI与QTd、JTd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病人组 AMI患者85例,其中存活6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4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d值,再以其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分成室性心律失常组14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00例,测量并计算各组QTd值及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值后,进行比较。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54±18ms,QTcd为56±19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为41±13ms,QTcd为41±12ms,以上4组数据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且室性心律失常越严重,QT离散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50例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与QTcd值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后QTd及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5);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及透析后QTd、QTcd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在透析后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对QT间期离散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5.
畅淑琴  陈伸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129-3130
QT离散度(QTd)是同一份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心肌缺血是影响心肌复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记录心绞痛发作前、时、后的QTd变化,探讨其心绞痛发作时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复权状况,判衡心肌电活动是否稳定的一项指标,木文对1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摔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对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愈后价值.QT离散度是指同一心电图中最大QT间或与最小QT间期之差[‘].即QTopTmax-QTmin.l资料与方法本文收录了112例曾在我院近年接受治疗的AMI患者在梗塞后4助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男对例,女39例,年龄2ds87岁,平均58.62岁.112例患者中死亡11例,其中9例摔死.所有患者发病时均无电解质紊乱,也未…  相似文献   

7.
50例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QT间期的差值,反映心室肌不应期空间,时间离散的心电图变化,代表节段性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近来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LH)者,心律失常性猝死率  相似文献   

8.
曹锋  李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214-2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量70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选择本院1999年1月至2002年9月住院病人及同期体检的正常人,分组进行心电图描记,测量QTd、QTc并对比。结果 患病组QTd、QTc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慢性肺心病病人QTd、QTc对预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利培酮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对猝死的预防价值。方法:取齐拉西酮、利培酮两研究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测心电图QT间期各一次。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QTd及校正后的QTc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齐拉西酮组治疗前、后QTd、QTcd变化的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利培酮组治疗前、后QTd、QTcd变化的自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拉西酮对心电图QTd、QTcd有明显的影响,利培酮对心电图QTd、QTcd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1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的QTd的差异,以探讨QTd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将患平均分成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组64例,对照组64例。使用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检查。人工分规测量QT间期和QTd。结果 有室早的QTd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差异(P<0.01)且QTd与QT间期无相关关系(r=0.15)。结论 QTd是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过程中局部心肌电生理的紊乱。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AMI患者QTd的观察,探讨它与梗死面积、泵功能分级及溶栓的关系,为AMI患者的预后提供一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及索他洛尔对其影响。方法40例30~68岁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索他洛尔治疗,剂量从80mg/d开始,观察2周,若疗效未达标准者,增加到120mg/d,以后根据病情变化逐渐减量。结果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索他洛尔治疗有效,并发现该药在应用后延长Q-Tc(QT间期)同时,减小QT离散度,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影响患者QT离散度,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及室颤发生。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有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区域性变化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分析Lown Ⅱ级、ⅣA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QTd与QTcd值,旨在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昌  吴蓉 《贵州医药》2000,24(10):609-610
近年的研究表明,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是识别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敏感指标,对预测原发性室颤(Af)有高度准确性[1].本实验对47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以了解其室性心律失常(VA)情况并测定QTd,旨在探讨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QTd改变及与VA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左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报因子,可引起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一份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中QT最大值(QTmax)与QT最小值(QTmax)之间的差值,  相似文献   

17.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电位的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AMI)12导联心电图QTd可较好反映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评价AMI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预后情况。方法 将86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及美西律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变化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以胺碘酮组更明显,胺碘酮组QTd明显缩短,无死亡病人,而美西律组QTd无改变,死亡2例。结论 胺碘酮显著降低心肌病患者的QTd,对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改善预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 (DCM)QT离散度 (QTd)、校正过的QT离散度 (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 :对 10 7例DCM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测量值及 89例健康体检者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 ,并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 :DCM组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QTd≥ 6 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QTd <6 0ms者 (P <0 0 1) ,猝死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QTd可能是DCM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对52例VVS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QTd及HRV进行测量。结果VVS患儿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和最长QT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增人,具有显著性差异;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QTd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SDNN、SDANN及RMDNN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小,且病例组SDNN、RMDNN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HRV无显著差异。结论VVS的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障碍有关。HUTT作为诊断VVS的金标准,其阴性者不能除外VVS。QTd、HRV对VVS患儿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