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测定20例FGR孕妇(FGR组)和17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血清及新生儿脐血IGF-Ⅰ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FGR组孕妇血清IGF-Ⅰ(115.44±4.34)μg/L,低于对照组(121.92±10.51)μ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组脐血清IGF-Ⅰ(121.48±5.85)μg/L,低于正常组的(124.24±10.08)μ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妇血清IGF-Ⅰ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相关性(r=0.189,P〉0.05)。新生儿脐血IGF-Ⅰ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575,P〈0.05)。结论 IGF-Ⅰ可能在FGR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并可能为将来诊断和治疗FGR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及胰岛素和血糖水平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36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糖代谢异常组)和34例正常孕妇(正常妊娠组)的空腹及口服50g葡萄糖后3h的血清瘦素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孕妇的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两组孕妇的口服50g葡萄糖后1h的血糖水平。结果:1.糖代谢异常组孕妇血清瘦素水平为(14.9±4.3)μg/L,正常妊娠组为(9.8±1.7)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糖代谢异常组孕妇空腹血清胰岛素、服糖后1h血糖水平分别为(12.9±4.3)mU/L、(11.0±1.4)mmol/L;正常妊娠组孕妇分别为(8.45±3.0)mU/L、(7.84±1.3)mmol/L。糖代谢异常组孕妇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血清胰岛素、服糖后1h的血糖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5、0.758。结论:空腹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见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其瘦素水平的高低与空腹胰岛素及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raves病(GD)患者对血清生长激素(GH)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42例GD患者、20例经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GD患者与30例健康人血清GH与IGF-1水平.结果:GD组,血清IGF-1水平(170.8±44.4)ng/ml、GH水平(2.89±1.18)ng/ml明显升高,与对照组(IGF-1为90.5±30.5ng/ml、GH为1.58±1.20ng/m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且IGF-1与FT4正相关(r=0.58,p<0.01).GD治疗缓解组,IGF-1水平(105.1±37.0)ng/ml、GH水平(1.71±1.36)ng/ml明显低于初诊未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GD患者血清IGF-1和GH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儿童肾脏病患者血清白介素 - 2 (IL - 2 )、白介素 - 6 (IL - 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 (IGF -Ⅱ )的含量 ,探讨细胞因子与肾脏病的关系 ,采用RIA法检测了不同肾脏病儿童患者血清IL - 2、IL - 6、IGF -Ⅱ的水平。结果显示 ,正常儿童血清IL - 2含量为 1 .6 0± 0 .32 μg/L、IL - 6为 37.0± 6 .0ng/L、IGF -Ⅱ为 0 .30±0 .1 5μg/L。正常男女性儿童之间血清三个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正常儿童与成年人之间三个细胞因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清IL - 2含量为 1 .96± 0 .4 4 μg/L、IL - 6为 5 4 .9± 2 0 .9ng/L、IGF -Ⅱ为 0 .5 2± 0 .1 5 μg/L ;急性肾炎血清IL - 2含量为 1 .92± 0 .4 7μg/L、IL - 6为 76 .3± 36 .2ng/L、IGF -Ⅱ为 0 .6 2± 0 .2 2 μg/L ;紫癜性肾炎血清IL - 2含量为 1 .91± 0 .33μg/L、IL - 6为 5 5 .5± 1 5 .1ng/L、IGF -Ⅱ为 0 .5 0± 0 .1 9μg/L ;肾病血清IL - 2含量为 1 .96± 0 .6 5 μg/L、IL - 6为 5 6 .2± 2 8.4ng/L、IGF -Ⅱ为 0 .5 9±0 .2 8μg/L ;不同肾脏病儿童三个细胞因子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提示 :不同肾脏病儿童血清IL- 2、IL - 6、IGF -Ⅱ含量升高表明 ,这三个细胞因子均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内皮素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恶性肿瘤患者85例、非肿瘤患者30例和正常人32例血清ET-1的含量。结果正常人和非肿瘤患者血清ET-1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6.9±23.1)μg/L和(51.1±30.9)μg/L,不同恶性肿瘤患者为(190.1±135.2~382.4±190.1)μg/L。正常人与非肿瘤患者相比较,血清ET-1的平均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恶性肿瘤患者血清ET-1的含量则明显高于前两者(P<0.001)。以正常人血清ET-1的平均含量加两个标准差为阳性界值,则不同恶性肿瘤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72%~100%。结论血清ET的含量是筛选和辅助诊断恶性肿瘤的一种良好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血浆内皮素(Endothlin,ET)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ificenolase,NSE)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动态测定32例HIE新生儿生后24h、3d、7d血浆ET-1和血清NSE水平,并以30例正常新生儿(生后24h)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IE新生儿血浆ET-1、血清NSE浓度在生后24h内分别为(88.17±19.75)pg/ml,(26.40±12.74)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81±12.11pg/ml,14.35±3.11ng/ml);3d开始下降,血浆ET-1、血清NSE浓度分别为(73.77±22.86pg/ml,19.86±7.04ng/ml)与生后24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7d,HIE新生儿血浆ET-1(59.49±20.64)pg/ml,血清NSE(15.40±3.36)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血浆ET-1与血清NSE呈正相关(r=0.550,P<0.05)。结论:血浆ET-1动态变化在新生儿HIE的发病机理有着重要的作用,NSE释放与ET-1的动态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晚期妊娠妇女血清及胎儿脐血中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根据血红蛋白(Hb)水平的不同各选取30例孕足月妇女定为观察组(100g/L~110g/L)、正常组(≥110g/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母血和脐血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母血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分别为(12.28±1.84)μg/L和(4.18±0.82)mg/L,脐血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分别为(163.47±36.27) μg/L和(8.71±1.02)mg/L,与正常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母血中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通过对母血、脐血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的测定可以了解孕妇、胎儿体内的铁营养状态,早期发现铁缺乏;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的负相关调节,使妊娠晚期补充铁剂的治疗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胎儿生长受限(FGR)患者血清中锌、铜、镁含量的变化。方法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35名ICP患者、11例FGR患者及20例正常妊娠女性血清锌、铜、镁浓度。结果ICP患者血清锌含量为0.40±0.16μg/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铜含量1.88±0.43μg/mL,镁含量0.66±0.73μg/mL,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GR组铜含量2.31±0.53μg/m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锌含量为0.46±0.13μg/mL,镁含量为0.47±0.44μg/mL,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ICP组铜含量较FGR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锌、镁含量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孕妇血清锌、铜、镁含量变化进行饮食调整对孕期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I)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放射量度分析法(IRMA)测定30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IGF-I水平,并以30例健康组以及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对照.结果:前列腺癌组血清IGF-I含量显著上升(148±49.6μg/L),与BPH(91.0±32.8μg/L)及健康组(105±25.6μg/L)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01).BPH组血清IGF-I含量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列腺癌患者各期血清IGF-I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GF-I与BPH无关,其水平升高增加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与健康组相比较,高IGF-I水平患者前列腺癌的相对危险度(OR)为11.23,95%,可信区间为3.09~40.7,前列腺癌患者与健康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提示IGF-I可能增加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509C/T多态性与食管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食管癌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组TGF-β1的基因多态性,包括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509C/T位点,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1基因-800G/A位点多态性在食管癌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24倍(OR=1.624,95%CI1.134~2.324),携带T等位基因的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50.97±8.91μg/LVS44.23±8.54μg/L,P<0.01).结论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食管癌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羊膜腔灌注术及静脉输液分别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后母体血清、羊水及新生儿脐血中IGF-Ⅰ,Ⅱ及IGFBP-3水平的差异来阐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与FGR的关系,并为羊膜腔灌注治疗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临床诊断的中期FGR孕妇60例,随机分为羊膜腔灌注治疗组30例(实验组)及静脉输液治疗组3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孕妇分娩时的母血、羊水及脐血中的IGF-Ⅰ、Ⅱ及IGFBP-3的浓度并对比它们的差异;记录两组孕妇分娩时新生儿的身长、体重及胎盘重量并对比它们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IGF-Ⅰ,Ⅱ水平有明显的上升,而IGFBP-3水平在羊水及脐血中均下降,在母血中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新生儿身长、体重及胎盘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羊膜腔灌注治疗FGR与母体静脉输注氨基酸及能量合剂治疗FGR相比较,前者是治疗FGR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可通过母血中IGF-Ⅰ及羊水中IGF-Ⅰ、Ⅱ及IFGBP-3水平的检测来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个体82 名和肿瘤个体126 名,体外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后将IL2 和或IGF1 共同培养,用3 HTdR 掺入法、3 HTdR 释放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杀伤活性和CD4+ CD8+ 比率。结果:适当浓度的IGF1(50 ngml)在体外能协同IL2 促进LAK细胞的增殖,增强其杀伤Raji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率。结论:IGF1 在体外对人体外周血免疫细胞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测定IGF-1及其结合蛋白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IRMA)分别检测32例生长激素缺乏症(GHD)、35例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small syndrome,ISS)、30例健康儿童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同时比较IGF-1和IGFBP-3诊断GHD敏感性、特异性和实验有效率。结果:GHD组、ISS组、正常对照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IGF-1、IGFBP-3水平与GH激发试验中的GH峰值呈正相关(r=0.312、0.354,P〈0.05);诊断GHD,IGF-1的特异性为82,9%,敏感性为68.8%;IGFBP-3的特异性为91.4%,敏感性为75.0%,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GF-1和IGFBP-3的检测可能可作为筛查和诊断GHD有价值的指标,血清IGF-1、IGFBP-3水平的检测可能可替代GH激发试验。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分析IGF-1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3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和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并与肝功能指标进行对照.结果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游离IGF-1水平分别为(0.23±0.18)ng/ml、(0.37±0.24)ng/ml和(1.15±0.72)ng/ml,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明显较慢性肝炎低.5例血清游离IGF-1<0.2ng/ml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均死亡,4例>0.3ng/ml者存活,3例在0.2~0.3ng/ml之间,其中2例死亡,1例好转.白蛋白在30g/L以下患者的血清游离IGF-1浓度显著低于白蛋白在31g/L以上的患者.结论血清游离IGF-1水平与病情程度、白蛋白合成有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胎儿生长受限(FGR)的胎盘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探讨其与FGR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晚期正常妊娠胎盘和15例FGR胎盘HGF的表达。结果FGR组胎盘中HGF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结论FGR胎盘HGF的高表达可能是子宫胎盘血流减少导致绒毛滋养细胞增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L-精氨酸治疗对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观察,探讨L-精氨酸对胎儿生长受限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胎儿生长受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0例,L-精氨酸治疗组(B组)30例,孕期定期用B型超声监测两组胎儿生长发育参数,产后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围产儿结局。结果生长参数: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B组双顶径(BPD)、股骨长(FL)及腹围(AC)的增长幅度较高(P均〈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围产儿结局:B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高于A组,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L-精氨酸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能更好地增加胎儿体重促进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17.
APP17肽对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IRS—1、IGF—1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蓬文  盛树力  杨芳  姬志娟  晋志高  陶之理 《解剖学报》2001,32(4):343-345,T012
目的 通过对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海马表达的观察,研究APP17肽对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神经元IRS-1、IGF-1R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对糖尿病小鼠进行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做IRS-1、IGF-1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糖尿病小鼠海马内IRS-1、IGF-1R阳性反应神经元胞浆与突起深染,而正常小鼠及APP17肽保护的糖尿病小鼠海马阳性细胞数目小,染色淡。结论 糖尿病小鼠海马IRS-1、IGF-1R广泛表达;APP17肽能影响糖尿病脑病小鼠脑内IRS-1,IGF-1R的表达,使之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方法采集90例PCOS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胰岛素水平,葡萄糖氧化酶终点法检测空腹葡萄糖(FP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GF-1水平。结果 1.PCOS患者FPG、血清胰岛素、IGF-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16.72,2.24,4.51;P<0.01),且均与患者是否肥胖高度相关(t=5.08,2.07,3.30;P<0.01);2.PCOS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3.12,P<0.05);3.PCOS患者血清IGF-1的含量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差别有显著性意义(r=-0.57,P<0.05);对照组血清IGF-1含量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14,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R),IGF-1水平增高与PCOS患者发生IR有关,IGF-1可能与PCOS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GF-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性治疗作用。方法取44只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体重12g~16g)单纯随机分为2组,模型对照组20只,IGF-1干预组24只。模型对照组于缺氧缺血后1h鼻腔递送生理盐水0.1ml;IGF—1干预组于缺氧缺血后1h鼻腔递送IGF-12.5μg(溶于生理盐水0.1m1)。于缺氧缺血后24h,72h,120h,168h断头取脑,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大脑皮层梗死面积率和海马坏死细胞率。结果IGF-1干预组皮层梗死面积率、海马坏死细胞率,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IGF-1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