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医院感染是加速肝硬变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其有关的危险因素对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生存率极为重要。我们对1988年6月~1997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 采用病例一对照方法比较,共164例,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  相似文献   

2.
肝硬变患者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跟踪调查法,对117例肝硬变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例次率、感染部位、微生物,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长短、血浆清蛋白水平、脾功能亢进以及合并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医院感染率为205%,例次率为231%.在27例次医院感染中,胃肠道(包括腹腔)和下呼吸道感染各7例次(259%),同居首位;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6例次(222%),口腔和皮肤感染各3例次(111%),泌尿系感染1例次(37%),8例微生物培养阳性中,G-细菌4株,G+细菌2株,霉菌2株.结论肝硬变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血浆清蛋白水平、脾功能亢进以及合并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失代偿性肝硬变患者胆囊壁增厚与腹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收集肝硬变患者男94例,女42例,共136例,年龄35岁~78岁.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变86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变16例,混合型(乙、丙或乙、丁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肝炎后肝硬变19例,肝吸虫病后肝硬变6例,日本血吸虫性肝硬变3例和酒精性肝硬变6例.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江学良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14报道,解放军123医院消化科陈玉明应用超声引导经皮脾内注射鱼肝油酸钠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13例取得良好效果.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变失代偿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因血小板(P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减少出现出血、乏力、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等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变患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和透明质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及合并腹膜炎时SIL-2R与HA的变化及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7例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变患者及32例肝炎后肝硬变合并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HA,用ELISA法测定SIL-2R,然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肝硬变失代偿期SIL-2R,HA与对照组比较P均<0.001;②肝硬变合并细菌性腹膜炎组SIL-2R,ILA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01;③肝硬变合并腹膜炎组SIL-2R与HA与无腹膜炎组比较P均<0.05;④肝硬变失代偿与腹膜炎两组SIL-2R与HA均正相关.结论肝炎后肝硬变患者的纤维化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免疫功能下降易合并感染,感染后促进纤维化的发展,预防感染则可防止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LN,PCⅢ,Ⅳ-C及PL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慢性肝病患者99例,其中慢性HBV感染30例,肝硬变40例,肝癌29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研究.血清LN,PCⅢ及Ⅳ-C含量用放射免疫测定,血清PLD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结果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清LN,PCⅢ,Ⅳ-C,PLD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及慢性HBV感染织(P均<0.01),慢性HBV感染织PCⅢ也较正常组为高(P<0.01),肝硬变患者血清PCⅢ,Ⅳ-C含量较肝癌组增高(P<0.05).肝硬变组各指标单项检测阳性率为PCⅢ>LN>Ⅳ-C>PLD,联合检测以PCⅢ+LN阳性率为高.肝硬变、肝癌与HBV感染单项指标检测结果存在部分重叠.结论LN,PC-Ⅲ,Ⅳ-C及PLD检测有助于肝硬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慢性HBV感染的趋势判断;PCⅢ+LN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硬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1986~1998年间收住院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080例,在院内死亡者158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34例,年龄10~74岁,平均50.5岁。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会议诊断标准,其中活动性肝硬变118例,静止性肝硬变40例。患者的肝炎病史1~31年,肝炎后肝硬变病史最长20年,最短半年。2 结果2.1 158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 出现肝昏迷126例次,腹腔感染62例次,消化道出血66例次,肝肾综合征58例次,肺部感染14例次。  相似文献   

8.
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CRP作为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43例肝炎肝硬变、重型肝炎继发感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显示:继发感染前后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感染控制前后则呈显著负相关,感染未能控制导致死亡患者持续高水平。结果提示,血清CRP水平变化与有无感染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血清CRP水平有助于肝炎肝硬变和重型肝炎继发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肝硬变为内科常见多发病,在我国以肝炎后肝硬变为主,病理改变主要是弥漫性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和肝细胞再生,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正常结构紊乱为主改变。由解放军第88医院和济南军区肝病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十多年来,对一百余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变进行连续多次肝活检病理和临床观察证明:我国肝硬变主要来源于乙肝病毒慢性持续性感  相似文献   

10.
消臌汤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观察福建省宁化县中医院(365400)林立福建省宁化县医院(365400)伊桂萍肝硬变腹水,病情复杂,预后较差,治疗比较困难,被认为是“四大”疑难症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以草药为主,自拟“消臌汤”治疗肝硬变腹水52例,对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肝硬变是一种很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在我国,肝硬变多继发于肝炎。笔者对我院105例肝炎肝硬变CT图像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是1991年8月~1997年8月间我院肝病病房的住院患者。根据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变86例,丙型肝炎肝硬变14例,乙型丙型同时感染肝炎肝硬变5例。共计105例,其中男79例,女26例。年龄31~68岁,平均45岁。 CT检查采用Picker IQ 2000全身CT扫描机。层厚10mm,扫描时间4.2秒。全部病例平扫后作增强扫描。 2 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肝硬变腹水患者腹水中抗酸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姜—纳法抗酸染色,以及常规检查观察80侧次肝硬变腹水患者。结果: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达64%,且多无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症状。将51例阳性腹水29例阴性腹水对照观察发现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与总胆红素的增高呈正相关,统计学处理P<0.01。腹水细胞数两组对照无  相似文献   

13.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爱华  王娟 《山东医药》2001,41(6):53-54
1994年 6月~ 1999年 6月 ,我院收治 10 0 0例 HBV、HCV感染患者 ,现对其糖尿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关系。临床资料 :本组 10 0 0例患者中 ,男 72 6例 ,女 2 74例 ;年龄 2 5~ 79岁。其中 6 0 0例为 HBV感染者 ,40 0例为 HCV感染者。 6 0 0例 HBV感染者中非肝硬变患者 45 0例 ,其中有 49例并发糖尿病 ;肝硬变患者 15 0例 ,其中并发糖尿病 2 3例。40 0例 HBV感染者中 ,非肝硬变患者 333例 ,其中有 5 1例并发糖尿病 ;肝硬变患者 6 7例 ,其中并发糖尿病 18例。病毒性肝炎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与HBV感染协同致肝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地区常住居民1175人为对象,用ELISA法检测HBV、HCV血清学标志,用快速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抗体判断血吸虫感染。结果,流行地区感染率分别为:HBV(63.8%)、抗-HCV(2.2%),血吸虫(70.2%);非流行地区感染率分别为HBV(49.7%),抗-HCV(0.9%),血吸虫(5.2%)。共检测490人血吸虫抗体,阳性176人(35.9%),阳性者HBV、HCV、肝硬变率显著高于阴性者。HBV、HCV,血吸中两种以上合并感染,均较单独感染对肝功能及肝硬变影响大,合并感染比上述感染阴性者的肝硬变患病率增长3.7-7.1倍,并发现HBV与血吸虫感染有相加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腹水是肝硬变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顽固性腹水的出现常为疾病预后差的临床征象。顽固性腹水(Refractory ascites)是指腹水量大,虽经过严格的内科综合治疗仍无效者,约占肝硬变腹水的5~10%。由于腹内压的升高影响静脉回流导致病人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下降,更严重的是肝硬变病人机体抵抗力差,腹水极易并发感染,而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此,肝硬变顽固性腹水必须积极  相似文献   

16.
近来的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1],但Hp在肝硬变胃粘膜损害和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据国外报道,肝硬变患者Hp的感染率与正常人之间无明显差异[2],而国内缺乏有关报道.为此,本文定量检测了部分肝硬变患者血清抗Hp-IgG,IgM的含量,并与正常人对照,以探讨肝硬变患者Hp感染情况,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与合并溃疡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肝硬变组:共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23岁~82岁,均为肝炎后肝硬变,全部系住院病例.根据1995…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50~100%的急性感染病人将转为慢性肝炎,其中20%的病人将导致肝硬变。目前已知HCV是单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杰 《山东医药》2008,48(25):88-88
目前,我国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占10%~15%,;在慢性乙肝(CHB)患者中,每年发生肝硬变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因此,积极治疗HBV感染对阻抑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CHB的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病人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变最具特征性的感染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30%,年发生率初次约10%,再次累积可达50%,住院病人的患病率为19%~25%,病死率为62%~95%。临床上为无明显的腹腔内感染灶伴无菌性腹水的继发感染,一般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腹水中多形单核细胞计数、腹水细菌培养等指标来确诊。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危险因素的5年追踪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变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建立一人一卡,每年随访和门诊检查一次,对贵州省5家医院2250例乙肝患者进行5 a追踪调查及干预对照试验,5a后追踪率达90.28%.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蛋白摄入水平、乙肝家族史、负性因素(即心理因素,如;亲人死亡、意外打击、家庭不和、工作不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等)及治疗史,采用χ2检验各种单因素,有显著意义者再分别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可信区间(95%CI),观察与肝炎后肝硬变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干预组定期给予预防肝硬变的卫生健康知识强化宣传,提出合理饮食、戒酒及心理咨询、定期服用保肝药等.结果 HBeAg、抗-HBe、HBVDNA(RR值1.21~9.82)、抗-HCV(RR值5.50)持续阳性、乙肝家族史(RR值14.71)、饮酒(RR值9.82)、低蛋白饮食(RR值6.64),心理因素(RR值8.92)与肝硬变形成相关.干预对照试验表明,5 a后干预组肝硬变的发生率10.58%,对照组为22.91%(P<0.05).结论乙肝病毒(HBV)持续复制、合并丙肝病毒(HCV)感染、乙肝家族史、饮酒、低蛋白饮食及心理因素是肝炎后肝硬变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