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51例睾丸肿瘤的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睾丸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51例睾丸肿瘤中。恶性肿瘤36例(70.58%),良性肿瘤15例(29.41%)。36例恶性肿瘤中。精原细胞瘤18例(35.29%),恶性淋巴瘤6例(11.76%),胚胎瘤、恶性畸胎瘤及内胚窦瘤各3例(各占5.88%),卵黄囊瘤、间质细胞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各1例(各占1.96%)。15例良性肿瘤中。畸胎瘤8例(15.69%),皮样囊肿4例(7.84%),毛细血管瘤2例(3.92%),良性增生1例(1.96%)。肿瘤呈不均匀等回声或略低回声。部分有散在高回声,其边界清楚。恶性肿瘤血流丰富,良性肿瘤的血流与正常睾丸组织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对皋丸肿瘤的诊断及鉴别很高的价值,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
55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550 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治疗及1~20 年随访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0% ,50 岁以上患者占 49.1% ,单发性息肉 420 例,多发性息肉 130 例,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50.5% )。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42.2% )和炎性息肉(40.04% )最多,息肉的异型增生发生率为14.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2.1% ,结肠癌伴息肉的发生率为 2.9% 。对544 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息肉的复发及再发率为55.4% ,平均复发时间为 32 个月。随访检出4 例息肉癌变,分别在术后第 3、5、10、20 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X线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朱价值。方法:1230例疑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临床观察治疗者.均行CT扫描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CT检测结果发病年龄主要为青壮年,31岁-40岁占36.1%,好发部位腰4-5,腰5-骶1占69.6%,好发类型以中央后型多见,占57%。以CT检查诊断为标准。X线平片筛查灵敏度78.6%,特异度99.5%,假阳性率(误诊率)0.5%,假阴性率(漏诊率)21.4%,符合率82.4%。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阳性符合率高且可靠,可明确诊断。X线平片检查乃不失为初次选择检查的必要手段之一,临床症状典型者且与X线征象相吻合者可免去CT检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不必要的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4.
SARS的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X线特征。方法 对29例已确诊为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地区有SARS爆发流行。本组病例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15例(51.7%)病人有咳嗽,多为干咳。10例(34.5%)患者入院前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血白细胞计数正常18例(62.1%)、降低11例(37.9%);血小板计数轻度降低7例(24,1%);肝功能异常16例(55.2%),主要表现为血清酶学的改变。肺部体征轻微,与X线胸部阴影显著的表现不相符。其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伴网状阴影7例(24,1%),磨玻璃状阴影3例(10.4%),斑片状阴影12例(41.4%),片状阴影7例(24.1%)。X线改变出现晚、吸收慢。结论 SARS患者的X线表现各异。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SARS的早期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34,自引:12,他引:2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早期X线和CT表现。方法 对28例SARS患者的早期X线和CT表现进行分析。患者在发病1—3d内行X线及CT检查。CT检查包括常规螺旋扫描和高分辨率CT(HRCT)。结果 28例中胸部CT检查均有异常所见。X线胸片发现病变者占60.7%(17/28)。影像表现可分为:(1)单发小片状病灶:占82.1%(23/28)。在CT影像上病变分为3种形态:①类圆形磨玻璃样密度病灶20例;②肺小叶形态的磨玻璃样密度病灶2例;③小片状实变影像1例。(2)多发小片状磨玻璃样病灶2例。(3)大片状影像3例。28例患者共发现31个病灶,其分布上叶7个,占22.6%;中叶3个,占9.7%;下叶21个,占67.7%。病灶最大径多为2.0~3.5cm。结论 SARS早期X线和CT主要表现为肺内单发小片状影像。CT显示病变的形态为类圆形磨玻璃样密度病灶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5例肝癌患者的MRI资料,着重分析瘤灶自身信号强度、瘤周情况、有无静脉瘤栓等。结果:肝癌在Tl加权像上有低、等、高3种不同表现,95.7%(91/95)为低信号,1%(1/95)为等信号,高信号占3.1%(3/95),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68.4%(65/95)伴瘤周水肿。31.5%(30/95)伴假包膜征15.8%(15/95)伴卫星灶。52.6%(50/95)伴静脉瘤栓。结论:MRI能够准确诊断肝细胞癌,对肝功能较差的病人MRI应当列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SARS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其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符合《广东省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诊断标准的SAR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有全胸站立后前位和侧位片;6例行胸部CT扫描。结果 97.8%(45/46)的SARS患者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其体征较轻,与影像学改变不符。X线表现:(1)病变分布:两侧肺17例(37.0%);一侧肺29例(63.0%),其中右肺14例(14/29),左肺15例(15/29)。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者28例(60.9%),分布于2个肺叶者9例(19.6%),3个肺叶者4例,4个肺叶者4例,5个肺叶者1例。多肺叶分布中,局限于一侧肺者1例(1/18),两侧肺分布者17例(17/18)。(2)病灶类型:以肺间质性改变为主,表现为密度不均的斑片状阴影,其内可见增粗和紊乱的肺纹理结构;肺纹理改变型3例(6.5%);间质型18例(39.1%);实质型9例(19.6%),混合型16例(34.8%)。此外还可见肺门模糊1例,少量胸水1例,轻度胸膜反应1例。6例CT扫描,3例急性期表现为磨玻璃样高密度灶或大片状渗出和实变,3例吸收期可见条索状残留灶。结论 SARS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预后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儿童皮肤、肌肉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介入放射学治疗儿童皮肤、肌肉血管瘤的效果。资料与方法搜集1993年3月~2002年6月经介入治疗各种类型血管瘤1684例,男704例,女980例,年龄2个月~14岁,1岁以下年龄组908例,占53.9%。发生于头面部血管瘤最为常见(51.1%),其他部位有:口腔,舌,腮腺,四肢,生殖器官等。治疗方法分别为:(1)经皮穿刺血管瘤硬化剂治疗;(2)经导管栓塞结合局部硬化剂治疗。结果规定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1157例患儿血管瘤完全消退,体表无瘢痕,占本组病例68.7%.血管瘤面积缩小≥50%485例(28.8%),面积缩小≤50%42例(2、5%)。结论介入放射技术治疗皮肤、肌肉血管瘤创伤小,体表多无瘢痕,尤其对发生于颜面、生殖器官等特殊部位的血管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般资料 17例病人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37—87岁,平均54.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例,脑血管病史2例,二者占94.11%。本组病例起病清醒者9例,起病时昏迷者以及在数小时内进入昏迷者8例。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对58例肝癌结节在超声引导监视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进行硬化治疗。结果:58例在注射3~6次后总有效率为43.6%,其中23例病理确认组的有效率为60.9%.35例非病理诊断组的有效率为31.4%。270次穿刺均一次成功(100%),259次完成注射(95.9%)。常见并发症为疼痛和发热,但易于处理。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和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莉  周庆 《西南军医》2005,7(1):29-29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5例,男140例,女315例,男女之比为1:2.25。年龄22~79岁,其中60岁以上52例(11.4%),70岁以上6例(1.3%)。手术时间30min以内38例,30~60min297例,60~90min88例,90min以上32例。术前心电图异常者124例(27.2%),合并心血管系统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共59例(12.9%)。  相似文献   

12.
158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胸片、胸部CT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炎症、肺不张等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患者的肺部X线检查结果与纤支镜的检查结果对比,X线正常的胸部CT检查结果与纤支镜的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确诊率。结果 纤支镜检查对这四种改变的确诊率,分别为70.7%,76.1%,100.0%和42.9%。28例X线检查正常的患者,均做了纤支镜检查,12例发现异常,异常确诊率为42.9%;有16例同时做了胸部CT检查,其中6例发现异常,异常确诊率为37.5%。结论 纤支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弥补胸片及胸部CT对肺部疾病诊断的缺陷,将纤支镜与胸片、胸部CT等检查手段更好地结合,能大大提高对肺部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病变CT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CT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及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的CT增强表现,包括内膜癌43例,恶性中胚叶混合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各1例,内膜增生4例,息肉1例。对43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对比。结果 50例病变CT检出47例(94%),未显示3例(6%),定性诊断正确37例(74%)。43例内膜癌诊断正确35例(81.4%),3例未显示,3例漏诊;分期正确27例(62.8%),低估病变10例(23.3%),高估病变6例(14.0%)。病变表现:全部病变为密度低于子宫肌壁的软组织影,边缘不清晰、分叶或不规则49例,密度均匀27例,不均匀23例,伴有子宫前后径增大35例(70%),内膜增厚47例(94%)。肌壁内缘模糊、不规则、肌层变薄、厚薄不均19例;官颈大、密度变低或不均匀7例;子宫外缘模糊1例,盆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肺或卵巢转移各1例,均为子宫内膜癌外侵表现。结论 CT扫描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及分期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X线诊断价值(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X线检查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例已确诊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X线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18例(60%),增粗10例(33.3%);肺纹理增多伴网状阴影7例(23.3%),磨玻璃状阴影3例(10%),斑片状阴影12例(40%),片状阴影7例(23.3%)。X线改变出现较晚、吸收慢,与肺部体征相对较轻不相符。结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X线表现各异。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几种常用肿瘤标记物CEA、NSE、LTA检测与影像学诊断对肺癌的检查及病理分型相关研究。资料与方法 选择190例肺部病变的患者,均摄胸部X线平片和CT扫描及肿瘤标记物CEA、NSE、LTA外周血清检测。结果 (1)CT诊断鳞癌50例、腺癌46例、小细胞性未分化癌14例、良性病变20例、未定型60例。(2)三项肿瘤标记物检测水平及敏感性鳞癌LTA为85.3%,腺癌CEA为86.9%,小细胞未分化癌NSE为93.3%。(3)影像学诊断与肿瘤标记物相结合,定性诊断及病理分型上升率鳞癌为14.7%,腺癌11.5%,小细胞未分化癌为46.7%。结论 影像学检查与几种常见肿瘤标记物检测结合在肺癌的诊断、病理分型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女性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及其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状况及构成变化,为防治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妇科门诊初诊为生殖道炎4692例,用病原培养法、抗原或抗体免疫检测法及显微镜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其病原微生物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组链球菌的检出率最高(36.0%);50岁以上组念珠菌感染率最高(26.8%),其次是假单胞菌(10.7%);其他病原微生物以21~30岁和31~40岁两组检出率最高。病原微生物构成:性传播疾病(STD)支原体感染率60.8%,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为20.2%、17.4%和13.5%。合并2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者1361例(36.6%),合并3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者624例(16.8%),合并4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者162例(4.4%)。结论:育龄妇女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被感染者,应重点检测和防治;支原体、念珠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已成为女性生殖道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估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2D、MPR以及包括MIP、SSD和3DMT的三维成像进行对比。其中10例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D、MPR和3DMT成像对内膜瓣的显示率为93.1%(27/29),MIP、SSD和3DMT成像均不能显示血管腔内膜瓣轮廓;2D成像对破口的显示率为65.5%(19/29),与手术符合率为100%(10/10),MPR成像的显示率为13.8%(4/29),MIP、SSD和3DMT未能显示破口;2D、MPR和3DMT成像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93.1%(27/29),区分率均为92.6%(25/27);SSD对两腔显示率为68.9%(20/29),不能区分真假腔,有2例仅显示了一个腔;2D、MPR和3DMT对血栓的显示率均为51.7%(15/29),SSD为13.8%(4/29);2D成像100%(29/29)能判断其起始与终止部位。MPR能部分分段显示,SSD和3DMT均能整体显示;夹层邻近的血管分支的受累,2D图像显示率为71.4%(20/28),其余重建方法难以显示。结论 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成像能采用多种重建方法,提供具有各自特点的图像信息,满足临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动脉炎的血管内介入诊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38例大动脉炎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按盲法对其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38例中,经血管造影按Lupi-Herrem综合分型法,Ⅰ型11例,Ⅱ型15例,Ⅲ型7例,Ⅳ型5例。主要受累的动脉包括锁骨下动脉20例(52.6%),腹主动脉15例(39.5%),肾动脉,4例(36.8%),胸主动脉lO例(26.3%),颈动脉9例(23.7%),髂动脉9例(23.7%),腋动脉7例(18.4%),肠系膜上动脉4例(10.5%),冠状动脉3例(7.9%)和肺动脉3例(7.9%)等。22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12例行狭窄段支架置人术均获成功。结论 血管造影有利于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超声心动图与体表心电图诊断心尖室壁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体表心电图对诊断心尖室壁瘤的价值。方法:以17例急、慢性心肌梗死并心尖室壁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超声心动图和体表心电图在诊断心尖室壁瘤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①17例心尖室壁瘤病人在超声心动图上最多见的异常室壁节段为前壁及间隔心尖段,敏感性为100%(17/17),其次为侧壁心尖段、下壁心尖段,敏感性分别为41%(7/17);35%(6/17)。②心电图以病理性Q波和V1-5多个导联ST段抬高(V1-3≥0.2mv;V4-6≥0.1mv)诊断心尖室壁瘤的敏感性为71%(12/17)。各胸导联ST段抬高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V271%(12/17),V347%(8/17),V135%(6/17),V429%(5/17),V56%(1/17)。下壁、侧壁导联的ST段无改变。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尖室壁瘤的诊断应是首选诊断方法。而心电图以病理性Q波和ST段抬高V1-3≥0.2mv,V4-6≥0.1mv对心尖室壁瘤的初步诊断亦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 本组55例患者,男28例,女27例,其中年龄最大者为81岁,年龄最小者为28岁,平均年龄约42.5岁,临床以腰腿痛就诊者占85%左右,单以腰痛为主者为6%,单以腿痛为主者占9%,均行CT与X线平片检查。35例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