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鼻黏膜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主要是由机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诱发的由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多种炎性细胞(如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参与的鼻黏膜的高敏反应。组胺在AR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起鼻痒、喷嚏、流涕等临床症状的核心介质。抗组胺药物通常通过拮抗组胺相关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的过程。因此,抗组胺药在AR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而广泛。本文主要就抗组胺药在AR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其在AR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异性的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递质释放为开端,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虽然AR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在不断更新,但抗组胺药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组胺(histamine)是一种主要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胺类。1910年Dale和LaidlawTM首次发现组胺是变应性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1940年后合成的最初抗组胺H1受体药物(H1antihistamines,以下简称抗组胺药)陆续上市,开创了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疾病的先河。以后的70年里,大量临床实践及基础研究均证实组胺作为最主要的炎症介质直接参与了变应性鼻炎(AR)的速发相及迟发相反应,是AR的最核心介质。与此同时,抗组胺药也蓬勃发展,成为治疗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AR、荨麻疹等疾病的最重要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抗组胺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最常用药物,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除新2代口服抗组胺药外,还研发了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剂)。变态反应学家、药理学家、国际组织、药物研发企业都在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抗组胺药的最佳效果,又能避免药物的副作用(中枢镇静、心脏毒性等)。众多研究结果为患者和医师带来了最新知识和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第1个抗组胺药开发至今,H1抗组胺药(H1antihistamines,以下简称抗组胺药)逐渐成为变应性鼻炎(AR)治疗一线用药,在AR药物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第2代抗组胺药具有起效迅速、维持时间长、1次,d用量、抗胆碱作用与抗组胺作用相分离的特点。AR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ARIA)指南2010修订版强烈推荐使用口服第2代或新型抗组胺药治疗AR,可有效缓解流涕、喷嚏、鼻痒和眼部症状,对鼻塞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ImpactonAsthma,ARIA)2008指南指出将口服第2代H1抗组胺药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一线药物推荐。在间歇性AR及持续AR中其推荐等级均为“A”。儿童AR使用口服H1抗组胺药也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新2代抗组胺药较第2代组胺药具有口服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持久、代谢率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对于儿童AR的临床应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日常避免变应原的措施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AR)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对吸入性变应原过敏的AR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无治疗+不避免变应原;B组,避免变应原;C组,药物治疗;D组,药物治疗+避免变应原。对各组在第0、1、4周时进行症状评分(combined symptom score,CSS)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结果 ①第1周末时,A、B两组患者在CSS及VAS改善程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C、D两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A、B组(CSS:C组与A组:P =0.02,C组与B组:P =0.03,D组与A组:P =0.00,D组与B组:P =0.00;VAS:P 均=0.00)。而D组患者优于C组(CSS:P =0.04;VAS:P =0.00)。②第4周末时,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在CSS及VAS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避免吸入性变应原能有效提高抗过敏药物对AR的疗效,避免变应原不能作为AR治疗中的单一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反应性炎性疾病。90%以上AR患者发生速发相反应(early-phasereaction,EPR),表现为打喷嚏、疼痛、鼻痒、流涕和鼻塞。组胺是引起EPIR的主要炎性介质,通过结合组胺H1受体产生效应,与感觉神经元H1受体结合,在20N30s内迅速激发打喷嚏和鼻痒,约1min达高峰,10min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1].AR的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宣教.毫无疑问,避免暴露于变应原是AR理想的防治措施,但通常难以做到.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也称脱敏或减敏疗法,是指给予对某种变应原(主要为吸入物)敏感的患者逐渐增加该变应原制剂的用量,从而改善其以后暴露在有该变应原的环境下所产生的过敏症状[2].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诱导临床和免疫耐受,具有长期的治疗效果并可预防变应性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该疗法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3].本文报道AR患者进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安全性观察及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一):治疗方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重点介绍制定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药物治疗方案的相关问题。AR是由变应原激发、由Ig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从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可分为四个亚型,依次为:轻度间歇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和中重度持续性AR。制订AR药物治疗方案的前提是在确诊AR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型,然后据此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选择适当的药物,主要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可能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副作用(安全性)。AR药物治疗体系中所涉及的药物种类并不复杂,鼻用皮质类固醇和(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在其中占核心地位。由于儿童、孕妇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更严格的要求,因而被列入特殊关注的群体,在AR的药物治疗方面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