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颅内血管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组(T组)各20例。常规静脉诱导,均一次插管(罩)成功,观察插、拔管(罩)时的MAP和HR,以及拔管(罩)期呛咳和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罩)前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2组MAP(血压)、HR(心率)均显著下降(P0.01)。L组在喉罩插入前后和拔除喉罩前后MAP、HR均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插管前后和苏醒拔管前后MAP、HR显著升高(P0.01)。T组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结论喉罩通气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比气管内插管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麻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全麻下介入治疗的6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术后应用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33例未应用右美托咪定治疗(对照组)。记录拔除气管插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30 min(T4)和拔管后1 h(T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Minogue评分评价拔管时呛咳反应;应用镇静和躁动量表(SAS)评分评估躁动情况;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情况。结果 T1,两组MAP、HR无统计学差异(P>0.05);T2~T5,观察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5,两组Sp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Minogue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拔管后3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全麻下介入术后应用右美托咪定可维持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有效抑制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喉上神经内支(ibSLN)阻滞对栓塞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病人全麻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栓塞治疗的100例MIA的临床资料。麻醉恢复期,50例超声引导下注射利多卡因3 ml进行ibSLN阻滞(观察组),50例按常规苏醒流程复苏(对照组)。结果 与手术结束时(T1)相比,两组气管插管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5(T3)、10(T4)、15 min(T5)及出手术室时(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增高(P<0.05),T2时刻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观察组T2、T3、T4、T5、T6时刻MAP和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气管导管留置阶段咳嗽评分、气管导管耐受评分、拔管时不良记忆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咽痛发生率以及镇静药物使用率均显著降低(P<0.05),但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ibSLN阻滞可明显改善栓塞治疗的MIA病人全麻苏醒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喉罩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诱发的蛛网膜下出血患者需择期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均进行全麻手术,比较2组血气分析指标、麻醉剂用量、苏醒时间及麻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喉罩组术中中心静脉压和心率较气管插管组低,麻醉药物用量和苏醒时间小于气管插管组,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喉罩在取得与气管插管相似的维持通气效果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对机体的刺激,更有利于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降低麻醉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麻醉前容量治疗对七氟醚快通道麻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BMI35kg/m2,ASA分级I-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容量治疗组(F组)麻醉诱导前15min输入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13ml/kg,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不作处理。两组术中均持续输入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10ml/min至术毕。记录患者容量治疗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喉罩前(T2)、插喉罩后即刻(T3)、股动脉插管时(T4)、手术结束时(T5)、拔除喉罩时(T6)、拔喉罩后10min时(T7)、术后1h时(T8)的SP、DP和HR;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患者术中发生低血压、血管痉挛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容量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为3例(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例(63%)(P0.05);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例(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例(16.7%)(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为1例(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例(23.3%)。结论麻醉前15min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3ml/kg行容量治疗,能减少七氟醚快通道麻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患者低血压和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缩短了麻醉苏醒时间,利于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早期神经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躁动、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 ml/kg),试验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0.15 ml/kg)。结果 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期间,试验组患者咳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丙泊酚和佩尔地平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内,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P<0.05),但均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和躁动,减少拔管期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前瞻性收集66例颅内动脉瘤,均采用介入治疗,麻醉诱导应用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术中维持静脉泵注瑞马唑仑及瑞芬太尼。根据瑞马唑仑剂量分为三组:低剂量组[0.3 μg/(kg·min)]、中剂量组[0.45 μg/(kg·min)]和高剂量组[0.6 μg/(kg·min)]。记录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栓塞时(T2)、术毕5 min(T3)和术毕30 min(T4)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RR、SpO2、EtCO2)。结果 三组HR、SpO2和EtCO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T2时出现MAP明显下降(P<0.05),T4时出现MAP明显增高(P<0.05)。三组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使用瑞马唑仑做为麻醉维持药物,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对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94例,据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表面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3)。观察组经注药型气管导管给予2 ml的2%利多卡因进行气道表面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给药前(T0)、拔管前5 min(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5 min(T4)监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T3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对全麻苏醒围拔管期时呛咳和挣扎、恶心和呕吐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麻醉后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4时,观察组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观察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3时,观察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和挣扎评分[(1.29±0.52)分]、恶心和呕吐评分[(1.43±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7±0.45)分、(1.95±0.42)分;P<0.05]。结论 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进行气管表面麻醉可以稳定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的血流动力学,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中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择期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羟考酮组(O组):静脉给予依托咪酯0.3mg/kg、羟考酮0.3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芬太尼组(F组):静脉给予依托咪酯0.2mg/kg、芬太尼0.003m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后3min置入I-gel喉罩,术中吸入2%~4%浓度七氟醚来维持血压(BP)和心率(HR)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BIS在40~60之间。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1)、插喉罩前(T2)、插喉罩后1 min(T3)、插喉罩后3min(T4)、放置弹簧圈时(T5)、放置弹簧圈后(T6)、术毕(T7)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术后6h、24h和48h患者的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3、T4、T5和T6时点的HR和MAP均有一定幅度下降,但F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O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拔除喉罩时间均明显短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患者术后6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中,盐酸羟考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麻醉诱导,有利于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且可帮助神经外科医生早期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同时可降低患者术后头痛的VAS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不同输注法行麻醉诱导对颅内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8年5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假性动脉瘤60例,根据麻醉诱导方 法分为三组:单次静脉推注组(A组)、血浆靶控组(B组)和效应室靶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方法:A组采用异丙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B组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4 μg/ml;C组设定异 丙酚效应室靶浓度4 μg/ml。三组均同时采用瑞芬太尼4 ng/ml血浆靶浓度靶控输注诱导,待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脑电双频谱指数在40~60并维持5s时行气管插管。记录进入手术室(T0) 、喉镜暴露声门(T1)、气管导管过声门(T2)、气管导管进入气管后1 min(T3)、2 min(T4)、3 min(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气管插管期不良反应及纠正次数。结果 与T0比 较,三组T1~T3 MAP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T1~T5 HR均明显减慢(P<0.05);与B组比较,A组与C组T1 MA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B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发生率和纠正次数 明显少于A组(P<0.05),而且B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和纠正次数少于C组(P<0.05)。C组纠正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 4 μg/ml异丙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假性动脉 瘤介入治疗的麻醉诱导,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不良反应等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0例,根据滴鼻药物分为4组(n=20),即对照组(C组)和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D2组、D3组)。手术结束前30 min,D1、D2、D3组用右美托咪定0.6、1.0、1.4 μg/kg滴鼻,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记录入室时(T0)、滴鼻前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患者苏醒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 min(T5)、5 min(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与心率的乘积(RPP);记录术后恢复指标(包括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T3~T5、D2和D3组T2~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2组和D3组拔管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Ramsay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1组比较,D2和D3组T3~T6 MAP、RPP、HR均明显降低(P<0.05),D3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a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与D2组比较,D3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D2和D3组HR、MAP、RPP、拔管质量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滴鼻全麻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同时不影响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对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全麻插管期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12月全麻下栓塞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60例,根据滴鼻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30 min,观察组经鼻腔滴入右美托咪定0.5 μg/kg,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滴鼻;麻醉诱导后脑电双频谱指数值在40~60时进行气管插管。记录滴鼻30 min(T0)、气管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Vp-MCA)、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搏动指数(PI)。结果 与T0比较,对照组T1~3 MAP、Vp-MCA、Vm-MCA均明显升高(P<0.05),HR均明显增快(P<0.05),PI均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组T1~4 MAP、Vp-MCA、Vm-MCA、HR、PI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3 MAP、Vp-MCA、Vm-MCA均明显降低(P<0.05)、HR均明显减慢(P<0.05)、PI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30 min右美托咪定0.5 μg/kg滴鼻能抑制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插管期诱发的心血管反应和脑血流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风险与效益。方法将4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配到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TT),每组各20例。全麻诱导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0.15mg/kg,阿曲库铵0.8mg/kg后行LMA或TT置入。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LMA(TT)置入前(T1)、置入后(T2)及拔除LMA(TT)后(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并对置入LMA和TT的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及LMA(TT)置入前的MAP、HR、SpO2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置入后及拔除LMA(TT)时LMA组的MAP、HR显著低于TT组(P〈0.05)。结论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中一次性喉罩的安全性优于气管内插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插管型喉罩(ILMA)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插管型喉罩麻醉,检测统计麻醉诱导前(t1)、ILMA或气管内导管拔除即刻(t2)、拔除后3 min(t3)、拔除后10 min(t4)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统计对比术毕唤醒时间、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苏醒期躁动(PEAD)评分评价2组术后恢复期苏醒状态.结果 观察组t2、t3、t4时刻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AD评分、术毕唤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6%)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结论 将插管型喉罩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平顺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术30例(观察组),行腰椎穿刺术3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1 d,两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7、10 d,两组脑脊液红细胞计数较术后1 d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癫痫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可显著减少脑血管痉挛和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术防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栓塞术后1 d内行腰大池引流术释放脑脊液,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结果 两组栓塞术后3、7、10、14 d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脑脊液SP100蛋白浓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7、14 d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术能够显著降低CV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脑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组织血流量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市人民医院81例颅脑动脉瘤患者,根据手术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前后脑组织血流量(CBF)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阻断颅内动脉瘤时及术后观察组CBF均低于对照组,且2组阻断颅内动脉瘤时、术后CBF均较术前有所变化,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22.50%(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脑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组织血流量影响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右美托咪定(DEX)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0min给予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于同时给予DEX。对两组患者在给药前、给药后、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min和拔管后30min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观察和记录;对患者咳嗽的次数和程度、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对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末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SPO2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吸痰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对照组患者的HR和MAP显著高于其它时点(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HR和MAP与其它时点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拔管前发生咳嗽的比例、咳嗽的次数和程度、发生不自主运动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1年末的WCS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夹闭瘤手术患者应用DEX,可发挥稳定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的作用,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ASA Ⅱ~Ⅲ级,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T1)、插入气管导管后2 min(T2)、拔除气管导管后2 min(T3)的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46例麻醉均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舒适、麻醉平稳,患者安返病房,无麻醉相关并发症。术中 HR、SpO2、MAP控制在安全范围,HR 、SpO2及MAP T1与 T2、T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