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69例78眼白内障术前麻醉及软化眼球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所有病人均采用球后加眶上裂阻滞麻醉及机械加压的方法软化眼球。作者提出白内障术前球后加眶上裂阻滞,麻醉充分、完全,I级麻醉率达95%;加压软化眼球,方法简便可靠,尤其适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眼位球后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2例55眼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患者球后麻醉时采用原眼位球后注射,即由下眶缘中、外1/3进针1cm后,针尖指向上睑正中部,继续进针1.5~2cm,50例56眼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眼位进行球后注射,观察麻醉效果。结果原眼位球后注射麻醉及间歇压迫眼球后,所有病人眼睑和眼球术中无疼痛,眼睑不能启闭者达100%。30例31眼白内障麻醉后15~30秒钟瞳孔开始散大,并可维持半小时左右。50例54眼有1眼球固视欠佳,并有轻微活动(原有水平眼球震颤)。所有术眼经上处理后眼压均明显降低,指测眼压Tn-1,无明显麻醉不全所致的并发症。对照组情况相同,X2检验,P>0.05,无显著性。结论原眼位球后麻醉注药部位,可能在睫状神经节与眶上裂下部之间,较传统眼位安全,又较麻药注在眶上裂下部麻醉确实,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窦性心过缓患对球后阻滞麻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所致眼心反射的随能力。方法:59例岁以上的窦性心动过缓患61人例,入院时常规心电图检查以记录术前心率,心电监护球后阻滞麻醉白内障超声乳化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中的心率变化,记录球后麻醉注射时,按压眼球时和人工晶体植入时的最低平均心率(分别取心电监护仪所显示的10次最低心率数值的平均值),心率减慢或加快的数值等于或大于术前心率的10%就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结果:与术前相比,球后麻醉注射时心率加快(P<0.01);按压眼球时心率渐回复,1例的心率急剧下降,停止按压眼球后即回复;手术操作过程中中心率平稳于术前状态。结论:窦性心动过缓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所致眼心反射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但在按压眼球时要密切观察心电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白内障手术改进,结果11只眼术后皆是圆瞳孔。方法是应用面神干阻滞麻醉,使传入麻醉的作用增强;术前用眼球压迫器加压以有效地降低眼压;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创口,边缝边用液体注入前房,有利于创口缝合及恢复圆瞳孔。  相似文献   

5.
对白内障手术改进.结果11只眼术后皆是圆瞳孔.方法是应用面神干阻滞麻醉,使传入麻醉的作用增强;术前用眼球压迫器加压以有效地降低眼压;用尼龙线间断缝合创口,边缘边用液体注入前房.有利于创口缝合及恢复圆瞳孔.  相似文献   

6.
对100只限行白内障摘除术前,应用自制可控式眼球压迫器局部加压后进行分组观察,压迫后平均眼压下降至1.31~0kPa,眼压下降是因为玻璃体脱水,使眼球软化,为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的成功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球后二次麻醉法对64眼进行眼内手术。球后二次麻醉可分二个步骤,其一为用3%奴佛卡因3毫升加适量(0.1%)肾上腺素的药液,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向眶尖进针,于距眶尖1.4厘米阻滞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其法二是在前一次麻醉效果不理想时,眼肌麻痹而无瞳孔散大者补做二次,麻药量不超过2毫升,在结膜下穹隆部于角膜中央稍偏鼻侧向睫状节方向进针,麻醉睫状神经节。结果绝大部分只一次即可达到眼内、外肌麻痹,眼球痛觉消失。麻醉彻底,术中眼球固定不动,便于手术操作;尤其对白内障摘除术并可避免术中产生合并症,效果确切显著。  相似文献   

8.
球后麻醉致暂时性黑曚一例报告总医院眼科强东芳白内障手术前球后注射麻醉剂是一项常规操作,一般是安全的。但也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眶内血种,视神经功能障碍,眼球穿孔等。作者遇一患者于球后注射麻醉剂约10分钟后突然出现光感消失症状,在给予血管扩张剂等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局部结膜下麻醉和球周阻滞行白内障囊外摘除眼内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两种方法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从安全和可靠的观点出发,作者认为在现阶段采用球周阻滞做白内障手术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球后麻醉及常规球周麻醉是眼科常用的局部阻滞麻醉方法,本文将新法单点球周麻醉方法运用于白内障手术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系作者于1995年4月至1997年4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全部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其中Ⅰ期人工晶体植入...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眼压升高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6~1998年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16例,在松动晶体核时,眼压骤然升高6例(1.89%),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例,(6眼)均是成熟期白内障,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46~85岁。患者术前均无青光眼和葡萄膜炎病史,术前1小时常规口服醋氮酰氨0.5g,术眼滴双星明眼液4次,间隔15分钟1次。1.2 手术方法:2%利多卡因8ml加0.75%布比卡因2ml加玻璃酸酶75ml作球周麻醉,手指按摩5分钟左右,眶周麻醉药明显消退,轻压眼球有塌陷感,眼球完全…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时,常用的麻醉方法为球后、球旁神经阻滞,上述麻醉有时不够完善,且都必须做上直肌附点的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以缓解固定上直肌的疼痛,即便如此,在固定上直肌时仍有明显的疼痛;同时上方球结膜下浸润局麻药后造成结膜水肿,使解剖层次不清,给手术操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近1年多来进一步研究眼球支配神经的解剖特点,采用新的麻醉方法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手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新方法共麻醉35只眼,其中男12只,女23只;术式包括白内障9只,小梁切除2…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恢复视力广泛采用的手术之一,除严重的晶状体脱位和半脱位,以及影响晶状体后囊稳定性的原因外,几乎所有的白内障都适合此种手术方法[1]。但既往手术需行表面麻醉联合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使手术风险增加,患者接受度下降,严重并发症还可致视力丧失及眼球损坏,表面麻醉可解决此类问题,使白内障手术更趋人性化。我院眼科对39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耐受程度、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392例,男217例,女175例;年龄15岁~89岁,平均年龄54岁。核硬度Ⅰ级~Ⅲ级299例,Ⅳ级93例。术前视力:光感~0.3。1.2麻醉方法术前1h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后,以0.5%爱尔凯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min点眼1次,共3次,视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可使用镇静剂。1.3手术方法术前眼球不加压,不做上直肌缝线,开睑器开睑,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于上...  相似文献   

14.
汤书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381-3382
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恢复视力广泛采用的手术之一,除严重的晶状体脱位和半脱位,以及影响晶状体后囊稳定性的原因外,几乎所有的白内障都适合此种手术方法[1]。但既往手术需行表面麻醉联合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使手术风险增加,患者接受度下降,严重并发症还可致视力丧失及眼球损坏,表面麻醉可解决此类问题,使白内障手术更趋人性化。我院眼科对39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耐受程度、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392例,男217例,女175例;年龄15岁~89岁,平均年龄54岁。核硬度Ⅰ级~Ⅲ级299例,Ⅳ级93例。术前视力:光感~0.3。1.2麻醉方法术前1h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后,以0.5%爱尔凯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min点眼1次,共3次,视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可使用镇静剂。1.3手术方法术前眼球不加压,不做上直肌缝线,开睑器开睑,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于上...  相似文献   

15.
我科1997年4月至1997年12月,根据球周麻醉的原理,采用单点球周麻醉注射对106眼白内障及青光眼病人实施了手术,均收到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1麻醉方法常规消毒眼睑皮肤,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配7号注射针头,抽吸1%利多卡因5ml及0.75%布比卡因5ml,嘱病人尽量开大眼睑并使眼球向内上方注视。取眶下缘中外1/3交界处垂直进针1.0cm推注0.5ml麻醉液,随后沿眶壁针尖指向眶尖部进针至针尾部(进针深度共约25cm),让病人眼球做左右上下转动,检查针头是否误扎人眼球。然后抽吸无回血后即可缓慢推注药6~8ml,注射部位如果正规的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点麻醉法(第一点改良球周麻醉法,第二点浅位球后麻醉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二点麻醉法对168例白内障行现代囊外术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麻醉后的眼压,眼球制动、眼睑松弛等变化情况。结果:二点麻醉法获得了更好的镇痛、制动、降压等效果;并减少了因麻醉后而引起的并发症如:球后出血、视神经损伤、穿破巩膜等;因球周麻醉而引起的眼眶饱满,眶压升高,眼球突出等;因眼轮匝肌麻醉不佳而引起的眨目影响手术等。结论:二点麻醉法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球后麻醉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28例成人眼眶标本大放大16倍显微镜下,对睫状神经节进行逐项解剖观测。结果: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呈长方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分别测得睫状神经节与视神经,眼球后极,眶下缘以及眶上裂的平均距离。结论:熟悉此区域的显微解剖,术中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提出球后麻醉进针的深度宜为32-36mm。  相似文献   

18.
在53例60眼内眼手术中,从术中暂时性失明、手术性疼痛、眼球运动抑制及缝结膜痛四方面对球周浸润及球后阻滞麻醉进行评价。结果提示球周浸润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球后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9.
在53例60眼内眼手术中,从术中暂时性失明、手术性疼痛、眼球运动抑制及缝结膜痛四方面对球周浸润及球后阻滞麻醉进行评价。结果提示球周浸润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球后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20.
将球后阻滞和麻痹眼轮匝肌的神经阻滞技术(例如面神经阻滞)联合应用可为内眼手术提供满意的局部麻醉效果。球后阻滞主要适用于眶前段和后段的手术以及斜视矫正术。另外,阻滞操作时注人神经松解药物还可治疗慢性疼痛性眼疾病。选取2011年~2012年行球后阻滞麻醉技术麻醉方法进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