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介绍生物束带(脱细胞异体真皮,HADM)"阶梯式倒U形"阴道紧缩术的临床效果和操作方法。方法:从本手术项目组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实施的"阶梯式倒U形"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案例中,随机选择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由同一手术项目组按照统一操作规范,采用生物束带实施"阶梯式倒U形"阴道紧缩术。统计平均手术时间;观察术前、术后(即刻)阴道口及阴道前1/3大小,计算阴道收紧有效率;测量术前、术后(即刻)会阴体高度,计算会阴体抬高有效率;检测术后2月阴道握持力,计算阴道握持力增加有效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率;随访术后2月、6月、1年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结果:50例"阶梯式倒U形"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平均手术时间28min;48例术后阴道明显收紧,有效率达96%;38例会阴体高度明显抬高,有效率达76%;45例术后2月阴道握持力明显增加,有效率达90%;术后均未发生排异反应,无直肠损伤、血肿、感染等。3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率达60%;术后2月、6月、1年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8%、97%、98%。结论:"阶梯式倒U形"生物束带阴道紧缩术手术操作快捷,可有效收紧阴道、修复会阴体和增加阴道握持力等,具有临床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和求美者满意度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会阴体修复联合阴道黏膜皱褶缝合阴道紧缩术治疗阴道松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我院治疗的阴道松弛患者80例,均采用会阴体修复联合阴道黏膜皱褶缝合阴道紧缩术治疗,调查其性生活满意度、术后阴道松紧度、切口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本组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仅为36.25%(29/80),经治疗后本组患者性生活满意度高达81.25%(65/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本组患者轻度松弛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重度松弛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切口一期愈合77例,3例切口裂开,对症处理3周内愈合。结论会阴体修复联合阴道黏膜皱褶缝合阴道紧缩术治疗阴道松弛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性生活质量和阴道松紧度,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与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南安市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产妇90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组,各45例。两组产妇于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Kegel康复训练,连续训练6周后再开展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盆底肌电值、盆底肌力、肛提肌受损情况、性生活质量,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盆底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及慢肌平均肌电值均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阴道分娩组肛提肌损伤、肛提肌撕裂及肛提肌裂孔变大率低于产钳助产组(P<0.05)。产后6周阴道分娩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56%)较产钳助产组(35.56%)低(P<0.05)。结论:相比于产钳助产,阴道分娩对于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更小,对肛提肌的损伤更轻,更有助于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性生活质量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切除黏膜阴道后壁皱褶缝合阴道紧缩术治疗中重度阴道松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南阳市某三甲医院接受阴道紧缩术的83例中重度阴道松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黏膜,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8例,其中观察组实施不切除黏膜阴道后壁皱褶缝合阴道紧缩术,对照组实施部分阴道黏膜切除。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和性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09,P <0.0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治愈20例,改善20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88.89%,对照组术后治愈18例,改善16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8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788)。术后3个月,观察组性唤醒、阴道润滑度、性高潮、性满意度、性交痛和性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阴道黏膜切除与保留均能够有效改善阴道松弛程度,均是临床阴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女性产后肛提肌损伤。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3~21个月并在此期间没有再次受孕或分娩的初产妇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由一位具有丰富超声检查经验的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保存检查结果;再由另一位熟悉女性盆底结构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妇产科临床医师对104例初产妇分别进行临床检查,2位检查医师均对另一种检查结果不知情;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在冠状面观察到耻骨内脏肌最前内侧部分有中断或变形时,即诊断为肛提肌损伤。临床检查包括对会阴外观进行评估、触诊评估盆底肌肌肉情况,组织质量及是否存在间隙或不对称的迹象;继而使用改良牛津评分表对盆底肌张力强度进行评估,最后凭借最大程度盆底肌收缩保持时间来确定肌肉耐力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04例初产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发现有23例(22.1%)为肛提肌损伤;触诊评估发现40例(38.5%)呈肌肉组织不对称,其中经三维超声检查发现有26例无肛提肌损伤,且较无肛提肌损伤而言,肛提肌损伤患者其肌肉组织不对称出现率(60.9%)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张力强度和肌肉耐力在无肛提肌损和肛提肌损伤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损伤患者出现肌肉组织不对称的风险更大,肌肉组织不对称与肛提肌损伤有显著关联,肌肉强度、肌肉耐力与肛提肌损伤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治疗阴道松弛的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以来我科行粘膜下阴道紧缩术86例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及准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有效的护理,结果接受治疗的86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患者术后出院,术后无瘢痕,阴道壁厚度和弹性增强且收缩有力,术后6月后随访。张力性尿失禁、便秘、阴道排气等症状消失,夫妻双方性生活满意度90%,护理满意度95%。结论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治疗阴道松弛给予专业、系统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三维超声观察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方法POP组33例,普通妇科疾病患者为对照组29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获取在静息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的图像,观察肛提肌形态变化和肛提肌裂孔大小。结果三维横切面可清晰显示位于耻骨联合和肛门直肠连结间的肛提肌,以及穿过肛提肌裂孔的尿道、阴道、直肠。POP组盆底结构较对照组松弛,肛提肌回声欠均匀;POP组静息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好地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成像(TUI)观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肛提肌缺陷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基本评估和肛提肌触诊评估,然后根据经会阴三维TUI评估结果分析肛提肌缺陷情况。结果 130例患者中,经触诊检查发现51例患者有肛提肌缺陷,经会阴三维TUI评估发现61例患者有肛提肌缺陷,两种方法评估肛提肌缺陷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例肛提肌完整患者与61例肛提肌缺陷患者在静息和最大限度盆底肌收缩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长度、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肛提肌耻骨联合间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肛提肌触诊与经会阴三维TUI在评估肛提肌缺陷方面效果均较好,经会阴三维TUI可以更好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和判断肛提肌缺陷情况。  相似文献   

9.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12):921-925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实行改良阴道残端缝合法对患者术后阴道变化和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来我院接诊的6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纳入试验,依据阴道残端缝合法进行分组,将30例实行阴道前至后连续缝合法治疗的归为对照组,另将30例采取改良阴道残端缝合法治疗的归为观察组,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组间切除前后的阴道长度P>0.05,随访后观察组的阴道长度恢复并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阴道收缩时间、盆底肌张力和尿失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的性生活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采取改良阴道残端缝合治疗的效果更突出,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稳定阴道长度,提高性生活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阴道顺产分娩与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功能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初次分娩的产妇120例,按照分娩时是否产钳助产分为阴道顺产分娩组(n=68)与产钳助产组(n=52).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6个月盆底肌电值、盆底肌力、肛提肌损伤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产钳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筛查和三维超声检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清远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2014年6月住院分娩,产后6周复查的初产妇600例,其中阴道分娩组350例,剖宫产组250例,取同期妇科门诊健康未育妇女10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盆底肌肉肌力筛查及三维超声经会阴检测,三组在静息和缩肛动作时的盆底裂孔情况和肛提肌厚度。结果按评定标准将盆底肌力分6个级别,其中Ⅳ级以上为盆底肌力正常,共92例(15.33%),0-Ⅲ级为不正常,共508例(84.67%);其中剖宫产组正常率为33.6%,阴道分娩组正常率为2.29%,对照组正常率为100%;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两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静息和缩肛动作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肛提肌厚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5)。结论盆底肌力筛查结合三维超声测量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依据和为制定指导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盆底形态的变化,评估其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因子宫病变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于术前1天及术后14天分别应用三维超声探头经会阴部扫查,重建盆底三维超声图像,观察肛提肌裂孔的结构和形态,并分别测量静息、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以及肛提肌厚度。结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解剖及结构发生改变,术后安静状态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术前安静状态时比较均增大,肛提肌厚度与术前安静状态时比较均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术前安静状态时比较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提肌厚度与安静状态时比较略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安静状态时比较均略增大,肛提肌厚度略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够对广泛性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客观评价其解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结构,肛提肌损伤(LAMI)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主要病因,早期诊断产后女性肛提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预防FPFD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对盆底超声评估产后女性LAMI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各种二胎分娩方式对盆底肛提肌裂孔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生产的二胎产妇1606例,在产后42 d至2个月进行产后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最大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根据2次妊娠分娩方式分为4组,均为经阴道分娩的为组1(1006例),均为剖宫产的为组2(485例),一胎为剖宫产二胎为经阴道分娩的为组3(19例),一胎为经阴道分娩二胎为剖宫产的为组4(96例)。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比较4组静息状态、最大Vasalva动作后以及增大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差异,采用线性回归调整其他因素干扰,分析二胎分娩方式对研究结局的影响。 结果4组产妇静息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92.32,P<0.001),静息状态的肛提肌裂孔面积中组3最大(14.80 cm2);4组间两两对比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组1 vs 组2 vs 组3 vs 组4:18.32(25.62,21.70)cm2 vs 15.10(12.58,17.99)cm2 vs 21.79(16.80,21.33)cm2 vs 16.76(13.40,20.39)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1 vs 组2:Z=12.934,P<0.001;组1 vs 组3:Z=-2.030,P=0.042;组1 vs 组4:Z=-2.958,P=0.003;组2 vs 组3:Z=-4.654,P<0.001;组2 vs 组4:Z=-3.128,P=0.002;组3 vs 组4:Z=-2.802,P=0.005),4组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H=121.15,P<0.001),一胎为剖宫产二胎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组3)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值最大(5.76 cm2),二胎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组1)增大值次之(5.44 cm2),二胎均为剖宫产(组2)的增大值最小(3.32 cm2)。二胎剖宫产与顺产相比,静息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缩小1.22 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81,P<0.001);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缩小2.10 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2,P<0.001);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值缩小0.86 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15)。 结论在二胎产妇中,一胎剖宫产二胎为经阴道分娩产妇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二胎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次之,同时最大Vasalva动作后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是评价肛提肌裂孔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7.
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盆底三维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静息、Valsalva和缩肛时肛提肌裂孔和耻骨内脏肌的变化。方法对照组35例,尿失禁组32例,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技术,分别在静息、Valsalva和缩肛时测量肛提肌裂孔横径(N)、前后径(M)、耻骨内脏肌厚度(C)和肛提肌左右支的夹角(1)。结果静息时,尿失禁组与对照组M、N、C、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alsalva和缩肛时,尿失禁组C较对照组薄(P〈0.05);缩肛时,尿失禁组M较对照组长,C较对照组薄(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用于评估耻骨内脏肌功能,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其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use of perineal ultrasoun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vaginal delivery on urethral mobility and on the contraction strength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s.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70 nulliparous women. Each woman underwent perineal ultrasound assessment at 36-38 weeks' gestation and at 1 week and 3 months following delivery. During each examination we assessed: the 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 at rest, urethral mobility during Valsalva maneuver and movement of the anorectal angle and levator sling angle during contraction of the levator ani. RESULTS: The urethrovesical angle and the urethral mobil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delivery (P < 0.0001). The levator sling excursion decreased proportionally. The anorectal excursion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the examination 3 months after birth. CONCLUSIONS: Perineal sonography provides objective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rethral mobility and for contraction strength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s and detects changes in the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after vaginal deli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