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首发症状 ,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 ,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 %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 1/ 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 ,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 ,称宽颈动脉瘤 ,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绝大多数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以急性硬膜下血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罕见。此类患者易再次出血,病情往往突然加重,预后差。快速诊断并及时清除血肿和处理动脉瘤是治疗的关键;而临床上对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硬膜下血肿往往认识不够,容易误诊。现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此类患者的相关诊断和治疗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海  宋玉瑄 《山东医药》2001,41(24):60-6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部分因瘤体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0%的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约有1/5动脉瘤为多发.动脉瘤多数呈囊性,少数动脉瘤基地较宽,称宽颈动脉瘤,部分动脉瘤为梭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出血.颅内动脉瘤如能及时确诊、合理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此主张积极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颅脑CT动脉造影(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夹闭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及颅底三维重建。结果 51例患者经CTA检查均证实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CTA及颅底三维重建获得的影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其与颅底骨性标志、隆起的位置关系。据此确定手术方式,并进行预后和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35例,轻度残废9例,重度残废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42例术后复查CTA,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 CTA联合颅底三维重建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夹闭术的指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局部异常改变而出现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大多是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被发现。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和眼动脉[1]。相对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其破裂  相似文献   

8.
朴健民  邬巍  徐宁  罗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94-4596
随着CTA、MRA、DSA检查的普及率升高,检查中偶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概率增高。据统计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1,2〕。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诊断57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72个未破裂动脉瘤),其中包括2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检查中偶然发现伴随的非责任动脉瘤患者。这些未破裂动脉瘤均经头部CTA或DSA确诊。  相似文献   

9.
正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是指在一级亲属或一级和二级亲属中出现≥2个被确诊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有未破裂动脉瘤[1-2]。约20%的诊断为动脉瘤或SAH的患者被发现有家族史[3]。颅内动脉瘤自发性破裂导致的SAH是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在脑出血中少见,病死率却最高,尽管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已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诊治情况,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资料,6例是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8例是形成额颞叶及侧裂血肿合并网膜下腔出血未经DSA及64排CT检查病人.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行开颅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果 优良6例,轻残25例,重残30例,死亡1例,2例自动出院.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特别是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尽快行手术治疗,清除脑内血肿,缓解颅内压力,夹闭动脉瘤,预防再出血,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分析近10年来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未作手术而死亡的320例患者的尸检资料,查出缺血性脑软化49例(15.3%),男21例,女28例,年龄21~86岁。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28例,大脑中动脉14例,颈内动脉2例,后交通动脉2例,基底动脉3例。动脉瘤大小:直径<5mm29例,6~10mm14例,11~20mm 2例,>20mm4例。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性质:蛛网膜下出血15例,蛛网膜下、脑室出血15例,蛛网膜下、脑实质出血12例,蛛网膜下、脑室、脑实质出血7例。致死原因:由缺血性脑梗塞直接致死36例,死于脑水肿和脑干脱位。男13例的死亡和脑  相似文献   

12.
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效果.方法 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51例,病情按照Hunt-Hess分级,先行CT平扫及三维CT血管成像,再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急诊手术处理动脉瘤,并清除颅内血肿.结果 影像学检查共检出动脉瘤55个,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6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4个.动脉瘤手术夹闭51个,包裹治疗4个.随访4~36个月,转归良好者42例,中度残疾7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急诊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方法 选取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DSA检查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13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7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结论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旱行DSA检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后CT表现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意义及应用.方法 选取2010-2012年118例前交通动脉瘤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早期CT表现.结果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所致颅内血肿表现为直回及额叶内侧血肿,前交通动脉瘤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大脑纵裂池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可见侧裂池、基底池出血,四叠体池及环池出血很少累及,外侧裂池出血呈对称性.结论 根据前期特殊CT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对进一步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的疗效.方法 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126例.5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例动脉瘤以弹簧圈加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其余6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填塞;12例伴有动脉狭窄者行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融合术.结果 动脉瘤致密栓塞83例,瘤颈残留38例,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死亡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可有效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18~44岁)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1 172例,其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12例(9.6%),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于头部CT血管成像(CTA)和(或)全脑DSA检查结果,且均为囊状动脉瘤。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否,将11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69例)与未破裂组(43例)。记录患者的基线及影像学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20支/d或≥20支/d)、饮酒史(10年或≥10年)、高血压病及其控制情况、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多发动脉瘤等;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形态等。比较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总体动脉瘤(个)的影像学特征,比较责任动脉瘤与非责任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吸烟史和性别与动脉瘤分布的关系。将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不同年龄段,即18~24、25~34、35~44岁,总结不同年龄段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性别分布及其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基线资料组间比较以例数计,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以动脉瘤数(个)计。以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对多分类变量设哑变量,进行青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12例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4例,女78例,男∶女为1∶2.29。(2)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卒中、饮酒史、多发动脉瘤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破裂组合并高血压病、有吸烟史的比例均高于未破裂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8%(24/69)比16.3%(7/43),χ~2=4.531;34.8%(24/69)比14.0%(6/43),χ~2=6.669;均P0.05]。(3)1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明确诊断动脉瘤130个,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比例最高(80个,占61.5%),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3个,占17.7%)。破裂组动脉瘤分布以颈内动脉系统为主,占49.4%(39/79),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21个,占26.6%)、大脑中动脉(10个,占12.7%)、后循环(9个,占11.4%);未破裂组动脉瘤分布以颈内动脉系统为主,占80.4%(41/51),其次为大脑中动脉(5个,占9.8%)、后循环(3个,占5.9%)、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2个,占3.9%)。两组动脉瘤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81,P=0.002)。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不规则动脉瘤分别占43.0%(34/79)和17.6%(9/51),两组动脉瘤形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6,P=0.003)。两组动脉瘤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动脉瘤破裂为因变量,将基线资料及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中P0.1的参数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吸烟史(吸烟≥20支/d)、动脉瘤的分布(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后循环)及不规则动脉瘤是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2.730,95%CI:1.022~7.290,P=0.045;吸烟史(≥20支/d):OR=3.122,95%CI:1.032~9.440,P=0.04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OR=9.527,95%CI:2.517~36.059,P=0.001;后循环:OR=1.947,95%CI:1.181~20.717,P=0.029;不规则动脉瘤:OR=1.343,95%CI:1.798~10.488,P=0.001],其中吸烟≥20支/d者动脉瘤破裂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122倍,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破裂风险是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患者的9.527倍。结论青年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以女性为著,动脉瘤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高血压病、吸烟≥20支/d、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不规则形态可能增加青年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1月~1993年10月作者收治符合Tokoro标准的急性自发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例。血肿位于侧裂附近的大脑凸面3例、大脑纵裂后部1例。血管造影显示3例有造影剂外渗,作者详细加以描述。 例1,男,51岁。主诉突发左额颞剧烈头痛。CT扫描示左额颞硬膜下血肿,中线轻度移位。症状发作2h后颈动脉造影照片示:左额颞大脑凸面外无血管区和中央前回皮质动脉造影剂外渗。行左额颞开颅清除血肿,发现大脑中动脉的一皮质分支通过蛛网膜伸出的膨大部分出血。术后病人头痛消失。例2,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与预后,对2001年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临床分析。其中手术35例,死亡3例,随访2个月2例,均正常生活,随访3个月-1年28例,术后GOS分级;Ⅴ级21例,Ⅳ级3例,Ⅲ级3例。死于自发性脑干出血1例,2例失访,另未手术5例,其中术前动脉瘤破裂死亡。再出血行栓塞治疗术后植物状态各1例,自动出院3例。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行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瘤后应尽早手术。早期手术的优点在于防止动脉再次破裂出血和降低术后脑积水发生率,除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外,脑梗塞和脑积水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一种病理性膨胀,主要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部位~[1]。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1-4]。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总患病率高达7.0%~[5]。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