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证、症字析     
在中医学里,经常使用的两个字,便是“证”和“症”。证,本字音征,《说文》,“谏也,从言,正声,读若正月”。可见此“证”字与病证的“证”字,本义不同。病证之证,应是“證”,《说文》:“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曰:“今人为證验字”;在“证”字下,又注曰:“今俗以证为證验字”。据此。则“證”是本字,“证”是假借字。证,用于疾病,含有征验、证明等义。《玉篇》:“证,验也”。凡事物能帮助判断或证明其性质的各种表现,皆谓之“证”。中医所谓的“证”,皆是疾病在人体上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头痛、项强等等,这些表现足以证明疾病在人体上的存在,医生亦可据此而分析、判定其存在的部位,及  相似文献   

2.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3.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4.
李东涛 《四川中医》2012,(12):29-32
"證"是历代中医用以表述疾病状态的规范字,"證"主要指患者表述的内容,而"候"主要指医生主动探寻,或动态观察所获的信息。"症"字出现在作为医学名词,出现在明代以后,为俗證字。"証"本义并无病象的意思。1964年国家颁布的汉字《简化字总表》,将証字简化成证字,将证也作为"證"的简化字,証、證字便都演变成了证字。"症"顶替了"證"的一部分内涵,作症状解。现代"证候"概念内涵包括疾病的临床综合信息,以及通过医生分析、归纳、推理后得出的概括性结论。  相似文献   

5.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6.
证候一词,不见于《内经》。《内经》将证与候分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此“证”字,系指证状而言。《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此“候”的概念乃是指自然界的节气而言。证候连用,始见于晋代。《晋书·天文志》引葛洪:“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此证候的含义系指天文中的征象、  相似文献   

7.
《金匮》中用“痹”字共20次。正确解释“痹”义,则对理解经文有所裨益,今试辨释如下。 1、痹证(4次): “湿痹”二次,“风痹”一次,“周痹”一次。此四“痹”字与《素问·痹论》之“痹”意思相同。其义有三:①指风寒湿三气留着体内而致关节肌肉疼痛重着之病证。亦即《说文》所说“痹,湿病也,从病痹声”。②言病机闭塞不通。张志聪注:“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③言症状麻木不仁。 2、麻木不仁(3次):该书痰饮病篇有“手足痹”及“以其人遂痹”,《金匮玉函经二注》注曰:“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手  相似文献   

8.
<正>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是言湿痹湿邪淫盛,可施以通利小便之  相似文献   

9.
一、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言湿邪困阻,清阳不升,以致头重胀甚至昏蒙,如物裹头状。临证举验:郭某,男,24岁,大学生。自诉3年来头昏困重,嗜睡,虽极力克制,仍不能自持。曾服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中  相似文献   

10.
水肿一证,早在《内经》里就有详细的记载。如《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与现代医学中急性肾炎性水肿非常相似。再如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说:“面色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2.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辨疒至 湿脉证》:“伤寒所致太阳病 ,疒至 、湿、此三种 ,宜应别论。”句中“疒至 ”字 ,有的笼统注为病名 ,是什么病 ,语焉不详。有的注为通“痉”,是个通假字。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如认为是病名 ,大都依从《集韵·至韵》:“疒至 ,风病。”其显然不当。如认为“疒至 ”通“痉”,古音不同 ,不能构成通假。其实 ,“疒至 ”是“痉”字之讹 ,因古字形体相近而误。考《说文解字》无“疒至 ”字 ,而有“痉”。其云 :“痉 ,强急也。”《说文解字》没收“疒至 ”,这说明汉以后“痉”在传抄时讹写为“疒至 ”。到魏张揖《广雅》才把…  相似文献   

14.
1 引阳行血法 本法适用于正虚邪微之瘀血轻症,用药多属甘温,意在引阳以行血。《血痹虚劳病》篇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因血痹病机在于阴阳气血俱不足,复感邪风,致阳气痹阻,阴血凝滞,即《内经》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故取黄芪、桂技以通阳气,活血脉,芍药行血破滞。血痹病位在表,故重用生姜以宣散走表,配大枣以补中和营,使气行血畅而痹除。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用“不”字证候,以“否定”形式达到“认证”之目的。此乃仲景论证手法之巧妙,对不恶寒、不欲食、不能食、食不下,不汗出等作了例析。  相似文献   

16.
论痹     
“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凡身体某部或某些部分,由于营卫不利、气血凝涩而致肢体、关节、经络、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病证均称为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闭也”。《素问·痹论》这篇简要的论述,揭示了痹症的病因分型和病理。痹症现代医学称为风湿病、风湿热。“风湿”之名、祖国医学早就有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此名风  相似文献   

17.
痹,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发生疼痛、重着或顽麻不仁的证候。其病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以致风、寒、湿之气乘虚内入,壅闭经络,不得随时疏散,久而为痹。张仲景论痹思想来源于《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旨。他根据病情虚实,兼证轻重,主要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痉湿喝篇》、《中风历节篇》和《血痹虚劳篇》等进行阐述;并把痹证的项、腰、脊、臂、脚(?)痛等,归纳于“阳病十八”的范围(见《脏腑经络先后篇》)。学习《金匮要略》关于痹证论述,深感辨证精当,处方灵活,现归纳于六法,分述于下。一、发表祛湿法《痉湿喝篇》与《中风历节篇》分别指出:“湿家,身烦疼”;或“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可与麻黄加术汤,或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18.
古人以风、寒、湿三气外袭为发生痹症的主要原因。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又“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又“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血痹者,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巢元方“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  相似文献   

19.
“肌肤甲错”首先见于《金匮要略》,是临床常见证候。形容皮肤粗糙干燥,如干鱼鳞甲交错重迭的样子。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曾云:“内有干血,肌肤  相似文献   

20.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梁短为拘,弛长为痿。”唐代杨上善、王冰皆以“因于湿首”为句来解释,如“用水湿头而以物裹人”,“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至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生气通无论病因章句辨》始定为“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并解释说:“首为诸阳之会……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此说延续至今,几成定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选读》亦解释为“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好像有物蒙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