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2007年开始,随着青少年网瘾问题在中国日益严重,国内各类治疗网瘾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然而因网瘾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症状的严重性及患者个性的独特性,致使诸多网瘾治疗机构在对网瘾青少年的管理过程中屡屡出现各类问题,如集体逃跑、患者与管理者发生武力冲突、患者被管理者殴打致死等等[1]。以致于2010年开始,在各类媒体对网瘾治疗机构的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后,网瘾青少年家长宁愿孩子因网瘾问题荒废在家,也不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家庭功能状况。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79例有网瘾孩子的家长及79例无网瘾孩子的正常家庭的家长进行评定;并对该79例有网瘾孩子的家长及网瘾青少年进行访谈。结果:(1)t检验发现网瘾组家庭在情感介入、情感反应、沟通、总体功能上分值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访谈发现,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在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上都未能较好地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结论:家庭功能失调是造成和维持青少年网瘾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男性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探究家庭因素对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对所有被试(男性网瘾患者118例和在校中学生142例)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网瘾被试进行测验。结果:男性网瘾组16项人格因素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极端值的百分比与非网瘾在校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聪慧性、敏感性和实验性外,其余13项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父亲惩罚、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以及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文化性、组织性存在显著性相关|r|=0.184-0.377)。回归分析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亲密度和知识文化性进入回归方程(R2=0.090-0.142)。结论: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极端化明显,其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关,但也受其他因素如青春期和网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青少年网络应用与心理状况调查表,对1712个青少年进行测评。结果: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网络的吸引因素及上网时间是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家庭情况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没有显著性。结论:对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使其摆脱网瘾,以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住院网瘾青少年在干预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评估,实施预见性干预,探讨其对住院网瘾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12月实施预见性护理的258例作为观察组;将2011年1-12月收治的225例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对青少年网瘾者意外伤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走、自伤、伤人、自杀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网瘾青少年进行意外伤害风险评估,针对风险的相关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少年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对27例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8人,施以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HANS);对照组9人,给予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假HANS)。分别治疗3d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上网时间、累计上网率以及网瘾症综合评分。结果:(1)治疗组每天上网时间由768.22min±s77.15min降至324.44min±s29.26min;对照组前后分别是652.22min±s90.61min和634.44min±s81.97min。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治疗组网瘾症综合评分的中位值由6减至3,与对照组的6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3)两组的网上中位生存期分别是33h和32.5h,两组的网上生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上网时间,也能能够明显地抑制网瘾综合征,目前尚不能明显地减少累计上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网瘾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从本中心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网瘾青少年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焦虑、抑郁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结果:SAS显示:50例调查对象中,轻度焦虑22例,中度焦虑18例,重度焦虑4例。SDS显示:轻度抑郁14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2例。EPQ显示:典型内向者13人,内向倾向者22人;典型情绪不稳者6人,情绪不稳倾向者23人。结论:在网瘾青少年中,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矫正,可能会使网瘾成为引发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一个重大因素。目前,除了对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加以适当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另外,本调查提示:某些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可能是网瘾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住院网瘾青少年实施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网瘾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的行为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不良情绪评分的差异性。结果护理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住院网瘾青少年实施行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其快速的接受治疗,从而戒除网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目前国内通用的自评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问卷(IAD-DQ)中文版的信效度。方法:以医院为基础招募因网络使用相关问题而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和普通躯体疾病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由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IAD-DQ中文版的8项诊断标准为访谈提纲,通过访谈家长和青少年(金标准)确诊125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和200例非网瘾青少年;访谈之前,由所有研究对象独立自评完成IAD-DQ。结果:自评IAD-DQ中文版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7;诊断灵敏度(95%CI)为0.248(0.181,0.306),特异度(95%CI)为0.940(0.898,0.965)和Kappa(95%CI)为0.214(0.122,0.306)。结论:通行版本的自评IAD-DQ中文版的信度满意,但以5分为界值诊断效度偏低,未来的网络成瘾研究应谨慎使用该量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住院网瘾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影响,为网瘾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08例符合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住院男性网络成瘾青少年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应付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结果:(1)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环境中的成功性、知识文化性、娱乐性与其解决问题呈正相关(r=0.228~0.262,P<0.05);父情感温暖与理解,亲密度,娱乐性与自责具有正相关(r=0.194~0.215,P<0.05);父惩罚严厉与自责具有负相关(r=-0.225,P<0.05);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父过分干涉,父过度保护,母拒绝否认,母惩罚严厉,家庭环境因素中的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求助呈正相关(r=0.193~0.379,P<0.05);父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拒绝与否认、父过度保护、母拒绝与否认与幻想呈正相关(r=0.211~0.267,P<0.05);成功性、控制性与幻想呈负相关(r=-0.208~0.213,P<0.05);父过度保护与退避呈正相关(r=0.218,P<0.05);独立性与合理化呈负相关(r=-0.240,P<0.05);(2)母情感温暖与理解、母拒绝否认、父惩罚严厉、父情感温暖与理解、父过度保护及家庭环境中和成功性、娱乐性、独立性、控制性对住院网瘾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具有预测作用。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与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导致住院网瘾青少年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形成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等消极应对方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