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CXCL16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 取9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并给予常规治疗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3周,比较其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与正常人的差异,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显著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CXCL16及hs-CRP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6:(1.44±0.67)ng· mL-1 vs.(3.45±0.62)ng·mL-1,P<0.05; (1.86-±0.76)ng·mL-1 vs.(2.65±0.95)ng·mL-1,P<0.05. hs-CRP:(1.21±0.46)mg·L-1vs.(3.32±1.08)mg·L-1,P<0.05;(1.62±0.76)mg· L-1 vs.(2.25±1.02)mg·L-1,P<0.05];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效果更优,以降低血清CXCL16浓度效应更明显.结论 依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及降低血清CXCL16浓度从而发挥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98例冠心病患者血浆CRP浓度。98例患者被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n=3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6)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20);又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n=56)及多支血管病变组(n=42);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CRP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组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CRP浓度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急性心肌梗死组CRP浓度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组CRP含量更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1)。结论血浆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5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 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6mg/L±0.27mg/L)显著升高,P<0.001.冠心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浓度(7.38mg/L±5.7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纽(5.40mg/L±11.7mg/L),P<0.001;急性心梗组血清hs-CRP浓度(32.75mg/L±23.16mg/L)又分别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 结论血清hs-CRP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另设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但有临床胸闷、胸痛症状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造影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结果造影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6.9±11.9μg/L、48.2±10.8μg/L和46.6±10.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8.6±14.8μg/L和53.4±9.3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术后1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45例,依据冠心病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22例)和心绞痛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n=23)。患者在入院后采集病史,测定心肌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ADMA。同时用Syntax积分来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比较组间ADMA水平,分析ADMA水平与TG、TC、LDL-C、HDL-C、hs-CRP以及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ADMA水平(60±24) μg/L显著高于心绞痛组(31±21) μg/L,P<0.05。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LDL-C、hs-CRP呈正相关。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Syntax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ADMA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A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C组)20例,设正常健康对照组(D组)30例。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的(hs—CRP)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C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稳定型心绞痛(C组)及健康对照组(D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A组)与健康对照组(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s-CRP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血清hs—CRP是一项预测和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指标,同时在临床中也可作为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水平的变化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 (hs-cTn)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49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采血,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发病6 h内,并在入院10~14天后再次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ADAMTS-13的浓度。结果 ACS组患者外周血ADAMTS-13水平(286.22±21.75 ng/L)明显低于SAP组(357.47±21.98 ng/L)和对照组(581.85±21.52 ng/L),AMI组与UAP组的外周血ADAMTS-1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21±29.43 ng/L比258.55±31.56 ng/L),AMI组10~14天后ADAMTS-13水平明显高于其急性期 (619.91±30.80 ng/L比256.21±29.43 ng/L)。ACS组hs-CRP、NT-proBNP、hs-cT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而LVEF低于对照组及SAP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ADAMTS-13水平的变化与其他血清学指标hs-CRP、NT-proBNP、hs-cTn等存在明显负相关,与LVEF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外周血ADAMTS-13水平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密切相关,联合其他血清学指标和LVEF可能可以更好的预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40例对照者血清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肺炎衣原体抗体IgG、IgM。结果冠心病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之间肺炎衣原体IgG和IgM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IgG浓度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肺炎衣原体IgG浓度、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有关,炎症、感染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P-Selectin,又称为CD62P)的表达率及血清CD62P的水平,分析它们的临床意义、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正常)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和血清CD62P水平。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显着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7.19±8.05)% vs(13.09±6.25)%,(P<0.05)],并显着高于对照组[(17.19±8.05)% vs(10.83±5.76)%,(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CD62P的水平显着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3.98±14.71)ng/ml vs(36.14±13.42)ng/ml,(P<0.05)],并显着高于对照组[(43.98±14.71)ng/ml vs(33.34±11.05)ng/ml,(P<0.05)],SA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CD62P表达率与血清CD62P水平有显着的正相关(r=0.295,P=0.017)。结论 CD62P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测定血清CD62P浓度可评估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内皮损伤程度,可以反映整个机体的CD62P水平(包括可溶性CD62P和跨膜CD62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聚素-3(Gal-3)、分泌型卷曲蛋白5(SFRP5)、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8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冠心病类型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2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45)和心肌梗死组(n=17);根据临床随访,记录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再狭窄以及支架血栓等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18)和预后良好组(n=65)。另选择同期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Gal-3、SFRP5、H-FABP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价值。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SFRP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Gal-3、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Gal-3、H-FABP水平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SFRP5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Gal-3、H-FABP水平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SFRP5水平显著高于心肌梗...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病人N端前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心肌坏死标记物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106例,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对照组22例非冠心病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同时定量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NT-proBNP浓度分别为(573±126)ng/L,(276±65)ng/L,(42±23)ng/L,(37±24)ng/L。急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与cTnI呈正相关(r=0.913,P<0.01)。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T-proBNP浓度存在差异,NT-proBNP可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黄伟春  袁仁鲜 《内科》2008,3(3):355-356
目的研究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CH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组86例分成稳定型心绞痛组5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正常对照组80例。用免疫散射光比浊法测定CRP含量。结果CRP浓度在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MMP-9、MMP-2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不同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演变,探讨MMP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MMP-9,MMP-2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演变。结果AMI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91.91±150.10)ng/ml,(110.84±96.29)ng/ml,(69.30±55.85)ng/ml和(80.13±34.94)ng/ml。MMP-2、TIMP-2四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MP-9在AMI患者中发病早期升高后持续到3~5d。MMPs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MMP-9是预示斑块破裂中的主要MMPs之一,但它不能预测心肌坏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张立斌 《山东医药》2010,50(33):47-4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6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FT3、rT3与TNF-α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FT3含量降低,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著;rT3、TNF-α、IL-6含量升高(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FT3与TNF-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4,P〈0.05);rT3与TNF-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处于较低水平,而细胞因子TNF-α、IL-6处于较高的水平,TNF-α、IL-6的改变直接参与了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马丽群 《内科》2013,8(1):32+36-32,3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3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并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广州万孚飞测免疫荧光检测仪,应用免疫荧光金标法分别测定患者及对照者血清中hs-CRP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各组的hs-CRP水平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hs-CRP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治、病情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 FGF-23)和α-Klotho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0例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史、相关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共10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69例)和造影正常组(对照组,27例)。检测患者血清FGF-23及α-Klotho水平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平均1年的随访,评估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UAP组和AMI组中血清α-Klotho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AMI组血清FGF-23水平高于对照组和UAP组(P <0.05)。多支病变组血清FGF-23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FGF-23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男性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男性冠心病患者15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例.根据OGTT结果将153例分为糖尿病组28例、IGT组74例、血糖正常组51例.分析各组血脂水平及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糖代谢状况.结果 153例男性冠心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达67.7%.糖尿病组、IGT组、血糖正常组三组间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甘油三脂与糖代谢异常呈正相关(r =0.264,P<0.05).结论 男性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超敏C反应蛋白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5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6mg/L±0.27mg/L)显著升高,P<0.001。冠心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浓度(7.38mg/L±5.7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5.40mg/L±11.7mg/L),P<0.001;急性心梗组血清hsCRP浓度(32.75mg/L±23.16mg/L)又分别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结论血清hsCRP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73例患者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组(n=61)、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组(n=29)、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n=41)、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正常对照组,n=4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uPA的质量浓度;免疫速率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的质量浓度.结果 (1)STEMI组、NSTE-ACS组、SAP组血清uPA质量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TEMI组和NSTE-ACS组血清uPA质量浓度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各组uPA表达特征与hs-CRP的表达特征一致.(3)相关性分析显示,STEMI组、NSTE-ACS组和SAP组血清uPA质量浓度与血清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347,P<0.01;r=0.452,P<0.01;r=0.172,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uPA活性增高,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的变化。来探讨其与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动态测定各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的浓度。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Ⅱ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峰值分别出现于第24h和72h。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呈正相关(r=0.642,P〈0.01)。它们与心肌酶谱无相关性(P〉0.05)。结论 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