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死之药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6,26(3):78-78
有人向楚王敬献长生不死之药,守门官把药拿进宫里。一个掌管射事的官员看见了询问说:“这东西可以吃吗?”守门官说:“可以吃”。这位中射之士就一把抢过来吃了。楚王得知大怒,派人要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托人劝楚王说:“我问过守门官,他说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它。为臣我没有罪  相似文献   

2.
文挚,战国时期宋国人,洞明医术。事迹出于《吕氏春秋至忠》,据说齐王田地(公元前323~公元前284年)有病,使人请文挚。文挚诊王病,根据病情决定采用心理疗法治疗,遂对太子说:"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杀挚也。"太子问:"何故"?文挚说,"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于是,太子再三恳求说:"苛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于是,文挚应允,愿冒死为齐王治病,便与太子约期前往,而文挚故意不守信誉,三次失约,不按约  相似文献   

3.
话说薏苡     
相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兵转战至豫南地带,因天气炎热、连日降雨,他竟患了脚气、膝胫肿痛,行走不便。一天路过一座庙宇,李世民正想进去休息片刻,见位道士手持拂尘立于门外,口中喃喃地说:壮士有疾何不医治呢!李世民回答:我的脚气十分痛痒,望请道长赐予良方。于是道士告诉他,将寺内的薏仁米加东壁的黄土,炒后再用水熬成膏状,向患部敷即可,李世民依法用后果然见效痊愈。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派人探寻那位道  相似文献   

4.
1 "万病一元论"-太极命门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经文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阴阳.把"阴阳"二字提高到"天地之道"的层次,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神明之府".紧接着又说:"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就是病的根本.就是致病的最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话说薏苡     
相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率兵转战至豫南地带,因天气炎热、连日降雨,他竟患子脚气、膝胫肿痛,行走不便。一天路过一座庙宇,李世民正想进去休息片刻,见位道士手持拂尘立于门外,口中喃喃地说:壮士有疾何不医治呢!李世民回答:我的脚气十分痛痒,望请道长赐予良方。于是道士告诉他,将寺内的薏仁米加东壁的黄土,炒后再用水熬成膏状,向患部敷即可,李世民依法用后果然见效痊愈。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派人探寻那位道长,始终没能找到,他便下令让群众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6.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按:此处着重探讨"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今人所说其"治未病"者,皆谓是治无病之人也,实有误会,而应是杨上善所说的"无病之病"。《周易·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韩康伯注:"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未形者,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玄照鉴于未形也,合抱之木,起  相似文献   

7.
正"胃脘痛"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金元时代《兰室密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名。清初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湿困中焦"成了胃脘痛的一个重要证型。殷济青(1926-1986)名国璋,江苏扬州人,中医世家"春  相似文献   

8.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  相似文献   

9.
1中医对痔的认识 1.1病名溯源:我国对痔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21~11世纪),当时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痔病"的记载.而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痔"的病名,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有:"合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山海经·南山经>中说:"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之不肿,可以已痔."在<庄子·例御寇>中也有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相似文献   

10.
<正>易经乾卦中有"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之语。用九是乾卦六爻皆九,纯阳皆动,乃象"天德",其本义是群龙出现而没有首领,吉。易经认为群龙无首的状态,可以为吉,而这种状态在中医遣方用药中也可以存在。1群龙无首为何吉郑玄注:"六爻皆体乾(一作龙),群龙之象也。舜既受道(一作禅),禹与授、契、咎舞之属并存于朝。"《后汉书·郎领传》:"昔唐尧在上,群龙为用。李贤注:群龙,喻贤臣也。"此以群龙喻贤臣并于朝,各得志而  相似文献   

11.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元吉,又名黄裳,字元吉。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传统内丹功宗师。黄氏系江西丰城人,乃博学鸿儒,深究经史,兼精佛乘。曾遍游名山胜地,卒获异人传授道门心法真诀,终而入道。清道光、咸丰年间,于四川自贡、富顺。荣县等地,设馆授徒10余载,朝夕讲解老子《道德经》,并传授道门真法,门人有数千之多,亲撰《道德经注释》一书,门人义将其语录集成《乐育党语录》,流传于世。此二书集儒释道二家千经万典之要蕴而无遗,“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举往圣之所不泄者泄之,尽往圣之所不传者传之”,具有很高的指…  相似文献   

13.
窦默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金元时期广平肥乡(今属河北省)人。生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享年84岁。 窦氏自幼喜欢读书。族祖窦旺,任郡功曹,要他学习刀笔,他不肯,愿完成儒业。适逢元兵伐金,窦默被俘。同时被俘者30人都被杀,只有他逃脱回来。此时窦家已破,只有母亲活着。惊恐之  相似文献   

14.
正"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枇杷的赞美。枇杷在汉代已成为主要果树,在唐代已流传至国外,故唐代诗人杜甫有"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之誉。枇杷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是初夏惟一的佳果。此时,樱桃已过,其他水果尚未成熟,故有"枇杷黄,果子  相似文献   

15.
长夏即夏至至处暑五个节气,时值夏秋之交,阳气尚盛,雨水日多,湿热交蒸,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湿土同类相招,同气相求,终归脾胃,故临床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湿气伤人致病,四季均可发生,以长夏居多。  相似文献   

16.
1 中医学对痢疾病名的基本认识 中医对痢疾的认识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将本病称为肠(氵辟)、赤沃.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司天,火淫所盛,民病泻注赤白"."厥阴之胜,少腹痛,注下赤白"."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泻,传为赤沃".<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说:"太阳司天之政,四之气,风湿之争,民病注下赤白."  相似文献   

17.
真男 《家庭中医药》2004,11(12):42-43
人到中年,常听人说性交不射精可以延年益寿,还说"精是男人宝,多射催人老"、"少精保身,不射强身"等等。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18.
<正>1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篇》说:"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按此"脉至如喘",王冰释为"如人之喘状也",乃望文生义,非是。如,读"而"。喘,《说文·口部》说:"疾息也"。是"喘",有"疾"义。"脉至如喘"者,乃谓"脉至而疾"也。病发暴然,故称"暴厥"。"暴"者,王冰《素问·厥论篇》注说:"犹‘卒'也"。故《金匮  相似文献   

19.
"痹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且论述颇详.究其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嗣后,历代医家多宗经旨,以寒立论者多.然论痹之属热者亦复不少,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  相似文献   

20.
<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将痛证、疮疡等证之病机明确地统属于心。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若辨证准确,其效如神。后世医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认识不一,但主要是从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阐释,并将其发挥至皮肤病领域,认识到心之火热亢盛乃其病机之一。笔者认为不仅局限于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半死半生也"。而《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