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介绍高血压脑深部出血急诊立体定向置管,择期血肿外引流治疗。方法选择血肿有扩大倾向或血肿占位明显、脑功能障碍者,入院后急诊立体定向血肿置管,在颅内压增高不能耐受和脑功能明显障碍时立即开放引流管行血肿外引流治疗;颅内压增高尚处代偿期的患者,延期行血肿外引流。结果本组45例术后按GOS分级恢复良好和轻残27例(60.0%),中残14 例(31.1%),重残1例(2.2%),死亡3例(6.7%)。术中病灶无再出血,术后出血灶少量再出血3 例。结论高血压脑深部出血急诊立体定向置管,择期血肿外引流,疗效好,术中术后出血灶再出血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向基层医院推荐一种小脑出血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方法根据头颅CT片定位,划线,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切开皮肤0.6cm达颅骨,用颅锥颅骨钻孔一个,用硬膜扩张器对准脑干方向,扩开硬膜及小脑皮质建立预通道后,用脑室引流管按原方向穿刺至血肿中心,见有黑色血液流出,注人生理盐水2ml+尿激酶3万U后闭管,固定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管。小脑血肿大部排出后拔管。结果血肿完全清除治愈32例(,88.8%),死亡3例(8,3%),放弃治疗1例。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手术材料便宜,手术简便,创伤小,密闭引流,固定好,不易感染,患者痛苦少,效果好,康复快,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氨甲苯酸对早期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7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者,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CSDH的传统治疗-钻孔引流术,钻单孔位置选择在血肿前2/3和后1/3交汇处(血肿最厚处),固定引流管头位于血肿腔的前上方.钻双孔时前、后孔分别距血肿前、后3~4 cm血肿最厚处,引流时间为3~5 d.手术后处理:术后使患者仰卧,头部略偏向患侧.使用抬高床位和摆动头部来排除颅腔的积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每天加适当补液量,引流管一般放置2~5 d,最长3周,平均3.5 d,待引流管内无液体流出且CT复查显示血肿消失就可以拔除引流管.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处理期加用氨甲苯酸片,口服每次0.5g,3次/d.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2.9%和11.4%,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处理期使用氨甲苯酸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复发率,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结果 3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基底节血肿均在1周内基本消失.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Ⅰ级10例,Ⅱ级17例,Ⅲ级6例,Ⅳ级2例.结论 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2015年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11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显微组与引流组,各55例。显微组手术方法由同侧翼点入路,经外侧裂-岛叶进入基底节区清理血肿;引流组采用穿刺定位后置管引流颅内血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指标、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显微组患者术后7 d和21 d SNSS量表评分、术后30 d GOS评分及术后3个月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引流组,手术时间、术中引流(出血)量、脑血肿体积变化率、术后3 d和5 d脑水肿体积变化率较引流组明显增加,再出血发生率、血肿残留率、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引流管置管时间明显低于引流组,术后血清CRP、IL-6水平上升幅度小于引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清除基底节区脑内血肿,降低患者血清学炎性反应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减轻出血区周围脑组织水肿程度,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传统的钻孔引流术常导致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继发血肿和手术后复发等的并发症,该文将探讨新术式在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方面的效果。方法:4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送入手术室手术,在血肿最厚层面,颅骨钻一孔并扩大成约1.Ocm×2.5cm,硬膜和血肿包膜“十”字切开并直视下电凝确切止血,血肿腔生理盐水冲洗至冲洗液基本清亮后,置入2根硅胶多孔引流管,分别指向额、枕,从枕向引流管向血肿腔充填生理盐水,直至从额向引流管流出均为清亮冲洗液,无气泡,2根引流管均关闭,分层缝合头皮切口。术后枕向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闭式引流,额向引流管仍关闭备用。术后1天复查头颅CT,若有颅内积气,则从枕向引流管向血肿腔充填生理盐水,并开放额向引流管排气,而后拔除额向引流管;否则直接拔除额向引流管。仅保留枕向引流管,具拔管指征后拔除。结果:手术后症状缓解100%,未发现颅内血肿腔新鲜出血,未出现气颅,无术后感染,随诊3个月无复发。结论:本手术方式可明显减少传统手术方式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周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马丽萍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454-6454
目的:通过术后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可减少或避免术后感染,保证正常的引流,提高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术后夹闭及开放引流管期间的护理,包括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引流液的量、颜色的观察及拔管等方面加强护理。结果通过合理、积极的引流管护理,对减轻脑出血患者合并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起到积极作用。结论精心的引流管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疗效。方法以CT示血肿中心为靶点,在局麻下行锥颅血肿穿刺,将硅胶引流管导入血肿中心腔,缓慢抽吸血肿量计算血肿量的50%,无新鲜出血,注入生理盐水2ml加尿激酶2万U,封闭、固定引流管,2 h后开放引流管,复查CT,根据脑内血肿情况,调整管的位置,1~2次/d注入尿激酶1~2万U,3~5d后再次复查CT,血肿清除后拔出引流管。结果生活完全自理15例,生活基本自理18例,生活中度依赖需要帮助16例,生活重度依赖,依赖明显4例,生活完全依赖不能自理2例,死亡3例。结论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对降低手术后病残率和死亡率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锥孔血肿引流术,探讨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片血肿最大层面选择穿刺点,引流管斜穿入血肿腔内引流,CT复查血肿消失后拨管。结果 86例患者中,全部恢复工作生活能力,3例复发,再次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钻孔部位、引流管位置、术后颅内积气量、残留液及引流时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6例患者中,单侧血肿177例,双侧血肿59例,共计295个血肿.复发27例,其中双侧血肿患者复发9例,单侧血肿患者复发18例.年龄、性别构成、酗酒、出血倾向、单双侧血肿、钻孔部位、引流管位置、术后颅内积气量和残留液与术后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复发率为9.2%(27/295).引流时间≥3 d患者复发率为3.5%(5/143),而引流时间<3d患者复发率为14.5%(22/1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患者中,引流时间≥3 d患者术后复发率[3.4%(4/119)]显著低于引流时间<3d患者[16.2%(1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60岁患者中,引流时间≥3d患者及引流时间<3d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1/24)比9.8%(4/41),P>0.05].结论 对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的引流时间应延长至3d,而对较为年轻的患者则可缩短引流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置管联合三通密闭y-1型脑室引流器术中不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行性。方法:局麻下,颅骨钻孔,硬膜切开置管,联合三通密闭y-1型脑室引流器治疗。4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结果:全组病人46例痊愈,无颅内积气发生。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微创置管联合三通密闭y-1型脑室引流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行,既能充分清除血肿,又从根本上避免了颅内积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在CT定位点处垂直穿刺,抽吸血肿,并用冷生理盐水冲洗及尿激酶溶解血肿,微创治疗41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40例为同期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结果:微创组预后好于对照组。结论: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改善预后,宜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一种对脑组织损伤小、消除脑血肿速度快的微创导管,降低死亡率。方法:该微创导管由双腔硅胶软管、三叉管和不锈铜导引粉碎针组成,用导引粉碎针将双腔硅胶软管导入脑血肿内,经导引针内加压注水从多孔针头高压喷出即能粉碎脑血肿.拔出导引针留置双腔硅胶软管持续引流血肿至血肿清除。结果:临床应用该导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0余例,均能迅速减轻脑血肿占位效应.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减少了后遗症.改善了生存质量。结论:临床疗效表明,该导管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脑血肿微创清除器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一种多功能防滑固定式胃管,以防止其移位或脱落,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将带悬挂胶带的三通胃管穿过中空的固定器套管,套管的两侧有固定于头颈部的可调节长度的圆形胶带,固定器外表面有颗粒状的凸点,固定器上的弹性橡胶圈可固定氧气管。结果:该胃管具有不易脱落、可调节长度、美观、舒适、防污染、外出携带方便、防接触性皮炎和功能多等优点。结论:该胃管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减少护士工作量,特别适用于长时间留置胃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急、危重型脑出血患者11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人,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通过CT立体定位后对颅内血肿行血肿抽吸、放置引流及配合相应、规范的护理措施。对照组56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及相应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痊愈30例;死亡6例;病死率10%;对照组:痊愈14例;死亡20例;病死率35.7%。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可以及时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血氦和TNF-α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含量,用酶法测定静脉血氦值。结果 在肝性脑病0级(15例)患者中血氨和,TNF-α分别是(39.1±6.5)μmol/L和(72.34±7.25)ng/L,Ⅰ级(10例)分别是(55.3±9.2)μmol/L和(91.25±10.16)ng/L,Ⅱ级(16例)分别是(82.5±12.5)μmol/L和(128.25±13.45)ng/L,Ⅲ级(13例)分别是(124.6±21.3)μmol/L和(155.38±19.76)ng/L,Ⅳ级(6例)分别是(198.3±36.7)μmol/L和(186.39±23.54)ng/L。血氨和TNF-α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68,P〈0.01),并且血氨和TNF-α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91,P〈0.01和r=0.85,P〈0.01)。结论 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和TNF-α具有显著的相关性,TNF-α可能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传统VSD的单向负压引流为双向引流,以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防止堵管。方法将传统VSD内含的多侧孔引流单向盲管改为双向引流多侧孔管,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聚氨酯和丙烯半透性粘贴薄膜与传统VSD相同。结果采用双向引流多侧孔管VSD可减少堵管几率,并可对复杂感染创面进行对流冲洗,创造生理湿性愈合环境,促进创面愈合。结论利用改良VSD技术减少了VSD失效几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行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方法治疗。结果本组恢复良好11例,中残4例,重残6例,死亡6例。结论采用血肿腔穿刺外引流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置单根细引流管的护理。方法 20例新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放置单根细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保持通畅,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引流的量、质、色,给予功能指导。结果 20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均愈合良好,痊愈出院。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置单根细引流管术后创伤小,置管时间较短,皮肤坏死几率小,恢复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的穿刺引流系统。方法:本系统主要由导管针、钻体、三通、冲洗针、通针组成,共有11种规格,最短2.0cm,最长7.0cm,能够对颅内任何部位血肿进行穿刺治疗。结果:我们应用此系统治疗了56例颅内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4例,亚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外伤性脑内血肿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血肿量30~130ml。穿刺过程和术后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此穿刺引流系统治疗治疗颅内血肿安全、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