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笔者近几年来用麻杏夏草豆腐汤治疗小儿气管炎、百日咳 (初咳期偏风寒者 )共 1 6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6例中男性 5例 ,女性 1 1例 ;年龄 1~ 8岁。治疗方法麻黄 2 g、杏仁 6g、制半夏 3g、生豆腐 2 50。将正方形豆腐一整块放入碗内 ,麻黄竖插于豆腐上面四周边缘 ,再将杏仁、半夏、甘草均匀撒在豆腐上。碗内加水 1 0 0~ 1 50 ml至水距豆腐上面约 2 cm,隔水蒸 30 min后喝汤。第二次如上法蒸2 0 min后 ,先喝汤 ,再将豆腐上面的药弃去 ,豆腐分数次服完 ,每日 1剂。治疗效果本组经治疗全部获效 ,其中 1 4例治愈 ,咳嗽、痰…  相似文献   

2.
1.处方:豆腐500g,麻黄100g。 用法:将麻黄切成1寸长的段,插入豆腐内,放入瓷盘中,入蒸笼内蒸1h,去除麻黄后把豆腐烘干研粉。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服9g。 2.处方:百部200g,贝母100g,冰糖500g。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1963年以来应用三拗汤加味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患者196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96例患者中,男112例,女84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3个月,4岁以内占82%。病程3~12天。属肺热咳喘者95例,肺寒咳喘者101例。门诊治疗58例,住院治疗138例。治疗方法基本方:净麻黄5g 光杏仁 10g 粉甘草3g 鲜生姜3~5片豆腐200~400g 冰糖30~50g。将杏仁、甘草先用少量温水浸半小时,然后一起倒入大碗内豆腐上,把麻黄梗插入豆腐内,放生  相似文献   

4.
1、杏仁干贝豆腐 配料:甜杏仁6g,豆腐50g,香菇15g,干贝、牛奶各20g,青豆、火腿、冰糖各30g。 制法:豆腐切成小方块,用沸水浸透沥干;干贝水发透切片;杏仁去皮;香菇水发切成两半;火腿切成小块。将青豆、火腿、干贝、豆腐、杏仁同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置大火烧沸,改小火炖30分钟,加入牛奶、冰糖溶化即成。  相似文献   

5.
正内治治齁喘:银杏21枚(去壳砸碎,炒黄),麻黄、冬花、炙桑皮、法夏各9g,苏子6g,黄芩、杏仁各4.5g,甘草3g。水煎服。治咳嗽痰稀:银杏仁30g,冰糖15g。煎水服,日服2次。治梦遗:银杏3枚,酒煮食,连食4、5d。治小便频数:银杏14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治赤白带下,下元虚衰:白果、莲肉、江米各15g,  相似文献   

6.
正麻黄用于治水湿之证,在仲景书中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服后温复,以微微汗出为度,治寒湿伤于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烦。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等。——郭永来《杏林集叶医话·麻黄》近翁同道友也,夏月患感证,自用白虎汤治愈。后因饮食不节,病复发热腹胀,服消导药不效,再服白虎汤亦不效,热盛口渴,舌黄便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疗效。方法:36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口服加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10 g,杏仁10 g,甘草10 g,石膏30 g,黄芩10 g,丹参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天。结果:所治36例,治愈11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疾病     
<正> (一)咳喘①处方:(1)内服方:豆腐1块,甘草末1.5克,净麻黄0.9克,大杏仁9克(打)。(2)外用方:伤湿止痛膏1帖。用法:用(1)方,将甘草末、杏仁匀撒豆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1977,(4)
方剂类试写稿麻黄汤(1)《伤寒论》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水煎服,服后取微汗。治感冒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解表;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四味配合,共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黄、杏仁配伍前后及不同配比对小鼠急性毒性和大鼠平喘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进行小鼠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采用大鼠卵蛋白致喘法研究麻黄-杏仁药对不同配比对大鼠的平喘作用。结果:麻黄、杏仁、麻黄-杏仁1:0.5、麻黄-杏仁1:1和麻黄-杏仁1:2的LD50分别为93.78g∕㎏、29.19g∕㎏、53.49g∕㎏、62.44g∕㎏、73.68g∕㎏;平喘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引喘潜伏期均明显延长,肺组织湿干重比值、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和血小板计数(PLT)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麻黄-杏仁1:0.5组的引喘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各给药组(P<0.05)。结论:苦杏仁具有较大的毒性,麻黄-杏仁1:1组和麻黄-杏仁1:2组能降低苦杏仁的毒性;麻黄、杏仁单用和配伍均能有效改善哮喘状态,延长哮喘潜伏期,配伍使用的效果更好。三个配伍组中,麻黄-杏仁1:0.5组对延长引喘潜伏期、降低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效果好。麻黄-杏仁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和血小板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 麻黄:辛苦温,发汗平喘利尿。外科多用其发散风寒、温阳通脉之效。麻黄性温善走而散,常用于治疗(疒咅)瘤、风疹等属于风寒束表者。如赵氏麻黄方(麻黄、杏仁、干姜  相似文献   

12.
杨××,女,42岁。1990年6月10日诊。半月前乘凉感寒,头痛、发热、清涕、鼻塞、咳嗽。服感冒清、病毒灵、土霉素及中药桑菊、银花等数天无效,病反加重。平素畏寒,服黄连素等寒凉药即出现腹泻。脉象沉迟,舌淡嫩苔薄白。辨证:阳虚外感(风寒)。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药用:麻黄9克,附片15克,细辛6克,杏仁、白术各10克),诸症顿除。  相似文献   

13.
参蛤麻杏膏     
一、药物组成:生晒参60克(如用党参,剂量加倍),蛤蚧两对,麻黄(去节)60克,杏仁100克,炙甘草50克,生姜60克,红枣(去核)120克,白果肉20枚。二、适应证: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卵蛋白(OVA)致敏哮喘模型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谱,探讨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对哮喘大鼠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空白组、哮喘模型组、麻黄组、杏仁组、麻杏配伍组的大鼠尿液代谢物图谱,运用软件Simca-P12.0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研究麻黄-杏仁配伍干预卵蛋白致敏哮喘症候代谢物组学的影响规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和各给药组尿液中共有12种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麻黄-杏仁配伍是通过整体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与糖代谢,显示出比单味使用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方的研究(一)制方规律:1.君臣佐使,配伍得法:如麻黄汤中麻黄辛温发汗为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寒为臣,杏仁助麻黄止咳平喘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仲景在制方中按病情需要制定君臣佐使时,不限于用一味君药,如半夏泻心汤中就以半夏、黄连为君药。2.依照性味,多法配伍:(1) 性味同者配伍可起协同作用,如附子配干姜能温中回阳;(2) 性味不同,各取所长,增强疗效。如白芍  相似文献   

17.
不同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石膏溶出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配伍对石膏溶出量的影响,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用EDTA络合测定法测定硫酸钙的含量。结果麻黄、杏仁和甘草对方中石膏溶出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杏仁与甘草、杏仁与麻黄、甘草与麻黄对石膏溶出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杏仁、麻黄增加了石膏的溶出量,甘草降低石膏的溶出量。  相似文献   

18.
哮喘     
<正> (一)哮喘①处方:杏仁、炒葶苈子各240克,蜜炙麻黄、甘草各60克,制半夏180克,大枣去核120克。用法:上药共炒焦研细末,以大枣煎水,搅拌成糊丸,每粒重约1.5克。日服4次,每次服2~3粒,儿童减半。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63条及162条原文涵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风寒之邪由表传里(表邪尽)、化热(热不甚)羁肺、肺失宣肃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因病机;清透肺热治本因、宣降肺气治标症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喘"、"无大热"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20.
二麻杏甘石合剂(即麻杏甘石汤原方)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羔(碎、绵里)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