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传统病原分离方法与PCR技术在流脑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医院疑似流脑病例的脑脊液(CSF)或血液标本,进行流脑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与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46例疑似流脑病例标本用传统的培养方法 检出11株流脑菌株,用PCR方法检出23个标本含有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其中包含11份病原分离阳性的标本).结论 PCR方法在流脑实验室诊断中其阳性率比传统的病原分离方法高,PCR方法可用于流脑早期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安徽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及时掌握安徽省流脑菌群变迁动向。 方法 查阅病例的病案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标本、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培养和基因型别检测。 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惊厥、皮肤瘀点瘀斑、休克等;无流脑疫苗免疫史,无流脑病例或疑似流脑病例接触史。从病例血液标本中检出1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Nm),从病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检出4株W135群Nm。对病例Nm和2株密接Nm进行MLST基因序列检测,结果均为ST-11型。 结论 该病例为安徽省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其MLST基因序列为ST-11型。  相似文献   

3.
顾琳  宋衍燕  张士尧  郝民  李丽  李倩  孙灵利 《疾病监测》2021,36(12):1291-1294
  目的  了解2020年1 — 3月北京市朝阳区100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疑似感染病例的下呼吸道病原谱。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疑似病例痰标本中28种呼吸道病原,包括 14种病毒、11种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真菌。  结果  100份SARS-CoV-2疑似感染病例痰标本中,所检测病原核酸阳性率为72.00%(72/100),SARS-CoV-2阳性率为15.00%(15/100),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2.00%(32/100)、24.00%(24/100)、39.00%(39/100)、6.00%(6/100)、3.00%(3/100),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均有检出。 混合感染(同时检出≥2种病原)的检出率为35.00%(35/100)。 15份SARS-CoV-2阳性标本中混合感染标本13份。  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1 — 3月的100例SARS-CoV-2疑似感染病例的下呼吸道病原谱多样,以真菌、SARS-CoV-2、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SARS-CoV-2阳性病例下呼吸道混合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真菌为主。  相似文献   

4.
娄轶群  褚维  宋黎黎  王宇  劳宝法 《检验医学》2013,(12):1137-1139
目的对H7N9型禽流感病毒(简称H7N9病毒)监测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H7N9病毒进行监测的同时对22种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核酸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到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在一例重症肺炎患者的H7N9病毒监测标本中检出A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并利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对该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成功分离到了一株RSV—A。结论多重RT—PCR能同时对22种呼吸道病原核酸进行检测,有助于疫情的及时诊断和控制。RSV—A的成功分离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动态,本实验室采用常规的培养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地区疑似流脑患者脑脊液(CSF)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分离出的脑膜炎奈瑟菌(Nm)的同源性以及不同病例分离出Nm的相关性。方法对6例疑似流脑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以及对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分离菌进行氧化酶试验、血清学分群鉴定、糖原利用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试验。结果 6例疑似流脑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共分离出21株菌,均为Nm C群,5株为AH 1型,14株为AH 2型,2株为AH 47型。结论流脑病例分离出的Nm与其密切接触者分离出的Nm完全同源,其中4例病例病原菌来自同一菌株。  相似文献   

7.
原灵  詹銮峰  林震宇 《疾病监测》2010,25(3):195-19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福建省于2006年发生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并对引起该病例的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疑似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脑脊液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疑似菌株经生化鉴定和crgA基因及基因siaD(W135)PCR鉴定,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病例脑脊液标本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生化及PCR鉴定结果符合。该W135群菌株对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利福平等9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福建省2006年发现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回顾性研究发现,是近年来中国报道较少的W135群流脑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对于下呼吸道标本的病原诊断效率.方法:选取65例被诊断为肺部感染的病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取2份标本,1份做mNGS,另外一份同时做细菌培养,真菌培养,抗酸染色和六胺银染色.通过分析mNGS和传统培养与涂片染色的检出病原分布,检出阳性率,对比两者的检出效率.通过分析mNGS...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疑似狂犬病病例标本进行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为临床病例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疑似病例组织标本(皮肤、角膜、脑组织等)运用直接免疫荧光实验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结果在送检的皮肤、角膜、脑组织中,皮肤、脑组织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角膜阴性。结论在疑似狂犬病病例的背部皮肤毛囊组织中首次检出狂犬病病毒,填补了湖南省疑似狂犬病病例皮肤标本实验室诊断的空白,为狂犬病疑似病例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免疫色谱法抗-MPB64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和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群的方法学评价。方法 共收集20株临床标本分离菌株、11株参考菌株和1株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应用免疫色谱法检测在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并和传统鉴定方法、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法(FQ-PCR)作比较研究。结果 用免疫色谱法检测1株标准菌株为阳性,检测11株参考菌株发现用该法能完全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20株临床分离的标本用免疫色谱检出11株结核菌菌群,检出率为55%;用传统鉴定方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混合菌感染;用FQ-PCR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牛结核菌。免疫色谱法能检测到的最低菌浓度为10^5CFU/ml。免疫色谱法、FQ-PCR法和传统鉴定方法的平均耗时分别为15min,1~2d和30d。结论 免疫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和特异性鉴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相关病原特征。  方法  对患者粪便、呕吐物标本以及可疑污染食品样本进行相关病原及毒力基因的实时荧光PCR筛查以及阳性菌的培养检测,对分离菌株进一步进行毒力基因分布分析和脉冲肠凝胶电泳分型分析。  结果  25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诺如病毒荧光PCR阳性,检出率为71.43%(25/35),均为GⅠ型;5例患者的6份标本中蜡样芽胞杆菌荧光PCR和病原培养均为阳性,1名厨师粪便标本蜡样芽胞杆菌荧光PCR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 7件可疑食品样本中4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中5份食品样本ces基因阳性。 19株蜡样芽胞杆菌分离株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为14种带型,5例患者分离株中有2株PFGE带型相同且与厨师来源菌株分型一致,相同食品来源分离株的PFGE带型不完全一致。 19株分离株均不携带ces基因。  结论  诺如病毒和蜡样芽胞杆菌可能是导致本次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重要病原,以多病原快速筛查为指导的实验室检测对于病原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尖锐湿疣(CA)组织标本中HPV-DNA。实验结果:30例具有典型病理特征标本和14例病理特征不典型的标本均发现HPV-DNA6型或/和11型;2例诊断为假性湿疣的标本有1例检出HPV6型DNA;3例生殖道鳞癌有2例检出16型HPV-DNA;2例正常组织未检出HPV-DNA。这一结果表明用石蜡包埋标本在进行PCR研究中有特别用途,PCR可对尖锐湿疣(CA)的诊断提供直接、快速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巢式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儿童脑膜炎/脑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5月—2020年5月上海市儿童医院82例确诊或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样本。收集患儿临床资料,了解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巢式多重PCR检测病原体,并同步进行细菌培养、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 82例脑脊液样本中,有31例检出病原体,其中20例检出病毒、11例检出细菌。细菌组脑脊液样本白细胞计数、蛋白、乳酸脱氢酶和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病毒组(P<0.05);葡萄糖水平低于病毒组(P<0.05);阿昔洛韦使用例数少于病毒组(P<0.05)。巢式多重PCR与培养法判断细菌性脑膜炎/脑炎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59,P<0.001),与实验室指标判断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一致性亦较好(Kappa=0.737,P<0.001)。结论 巢式多重PCR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样本病原体感染的新方法,可提高儿童脑膜炎/脑炎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4 – 2017年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以及菌群变迁情况,为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安徽省流脑数据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及密切接触者带菌情况调查。 结果 共报告病例1 467例,年均发病率为0.17/10万。 病例主要集中在15 ~ 19岁年龄组(28.43%);职业以学生居多;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合肥市病例数和年均发病率均为全省第一。 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学校,占总病例数的65.63%。 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标本分离株血清型均以C群为主,分别占86.14%和70.08%。 B群和W135群检出比例升高。 结论 2004 – 2017年安徽省流脑发病由高发水平逐渐降低,维持在散发状态,流脑防控工作取得成效。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流行菌群已由A群变为C群。 W135群病例的出现及W135群、B群病例构成比上升,提示可能出现新的流行菌群变迁。 流脑防控工作面临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检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病原菌脑膜炎奈瑟菌(Nm)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70例疑似流脑病例的双份脑脊液标本,1份采用细菌培养法进行检测,另1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检出阳性率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采用细菌培养法检出Nm阳性49例,阳性率为70.0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Nm阳性67例,阳性率为95.71%,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法阳性符合率为70.00%,其中有18例细菌培养法为阴性而实时荧光定量PCR为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的特异性为100%,无假阴性结果,阳性预测值为73.13%,阴性预测值为0.00%,检测下限为103拷贝/m L,线性范围为2×103~2×107拷贝/m L。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快速简便,为流脑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免疫色谱法抗-MPB64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和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群的方法学评价。方法:共收集20株临床标本分离菌株、11株参考菌株和1株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应用免疫色谱法检测在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并和传统鉴定方法、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法(FQ—PCR)作比较研究。结果:用免疫色谱法检测1株标准菌株为阳性,检测11株参考菌株发现用该法能完全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20株临床分离的标本用免疫色谱检出11株结核菌菌群,检出率为55%;用传统鉴定方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混合菌感染;用FQ-PCR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牛结核菌。免疫色谱法能检测到的最低菌浓度为10^5CFU/ml。免疫色谱法、FQ—PCR法和传统鉴定方法的平均耗时分别为15分钟,1~2天和30天。结论:免疫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和特异性鉴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番禺市1997年流脑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率虽然已降到最低水平,但是散发病例还时有发生,现对1997年我省番禺市流脑疫情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对流脑散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及病历分析。2-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3-实验室检查:采血、脑脊液(CSF)和咽拭子按常规法分离培养病原菌,取双份血清用杀菌力试验(TTC)法检测脑膜炎奈瑟氏菌A群抗体。结  果1-疫情概况:番禺市1997年3月14日至4月9日发生流脑病例共5例,其中死亡1例,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调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采用荧光PCR快速检测、常规病原学分离培养、噬菌体裂解试验、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等方法对疑似患者、环境水源水和饮用水采样,进行病原学的检测和鉴定。结果经荧光PCR检测与病原分离培养鉴定,来自患者粪便、血液、水源水和饮用水共12份疑似标本中,10份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83.33%,其中4份来自粪便标本,4份来自血,1份来自水源水,1份来自饮用水。10株不同来源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血清学分型、生化反应、药物敏感性、噬菌体裂解试验均相同。结论这是一起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水源污染所致的腹泻暴发疫情。该菌的检出为本地区腹泻病原谱增加了一种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董梅  黄芳  周建军  吴疆 《疾病监测》2013,28(12):969-971
目的 了解北京首例输入性ST-11 complex 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分离的ST-11 complex 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学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鉴定,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检测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经细菌学、血清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血清群;porA为P1.5-1,10-8,fetA为F3-6;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表明,该菌株基因序列型(ST)为ST-2724,属于ST-11/ET-37克隆系;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P1.5-1,10-8:F3-6,序列型是ST-2724,属ST-11/ET-37克隆系,对常用抗菌药物尚未出现耐药现象。这是我国首次分离到的ST-11/ET-37克隆系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为输入性,提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20.
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查是结核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依据。一百多年来,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查一直依赖于抗酸染色镜检与分离培养。但是,抗酸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在敏感性、特异性与检出速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而不能满足现代诊疗的临床需要,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特异与敏感的细菌学检查方法一直是结核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Saiki等[1]建立的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从基因水平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探讨PCR技术在骨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我们对60例骨结核与20例非骨结核标本应用PCR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