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与心腔大小及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OPD患者120例,全球阻塞性肺病创议(GOLD)肺功能分级Ⅰ~Ⅳ级,评估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深吸气量/肺总量(IC/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腔大小、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右室收缩和舒张的整体功能(Tei指数)及舒张期肺动脉压进行评估。结果随着COPD患者GOLD肺功能分级的升高,所有心腔均缩小(P0.05)。肺功能相关变量与心腔大小高度相关。与气道阻塞或DLCO相比,静态充气过度(IC/TLC)与心腔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对体表面积进行调整后,IC/TLC是心腔大小的独立预测因素。相比于IC/TLC0.25的患者,IC/TLC≤0.25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受损(P0.05),右室Tei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会出现心腔缩小,使左室舒张功能和右室整体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表现及肺功能检查(PFT)等综合分析确定。PFT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总量(TLC)、残气量(RV)等指标,反映肺的整体功能,当肺组织破坏〉30%时才会出现异常^[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三秒用力呼气容积(FEV3)/用力肺活量(FVC)在早期轻度气道功能障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94例肺功能检查患者并分为3组。正常组164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FEV3/FVC均正常; FEV3组39例,仅FEV3/FVC降低,但FEV1/FVC正常; FEV1组91例,FEV1/FVC降低。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肺功能指标。结果①正常组平均年龄及吸烟比例显著小于FEV3组(P<0. 05); FEV3组与FEV1组相比,平均年龄及吸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②FEV3组与正常组相比及FEV1组与FEV3组相比,FEV1%pred、FEV1/FVC较低,肺总量(TLC)、残气量(RV)、RV/TLC较高,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FEV3/FVC检测应作为肺功能检测的常规检查,仅FEV3/FVC下降可能是早期判断轻度气道功能障碍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容量和弥散功能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老年COPD患者20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成1级51例、2级61例、3级43例、4级45例,对比各组肺容量及弥散功能相关指标,分析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老年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加剧,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峰值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及一氧化碳的弥散量(DLCO)水平逐渐降低,而残气容积(RV)(体描)、RV/肺总量(TLC)(体描)、△TLC及△RV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级患者TLC(体描)水平明显高于1级患者,3~4级患者△RV/TLC水平明显高于1级及2级患者(P<0.05)。患者的△TLC、△RV及RV/TLC(体描)均分别与FEV1、FEV1/FVC、PEF、MMEF呈负相关,DLCO分别与FEV1、FEV1/FVC、PEF、MMEF呈正相关。结论老年COPD患者的肺容量及弥散功能的改变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剧,其肺容量及其弥散功能均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比分析典型哮喘患者40例与正常组健康人40例和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50例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FVC比值(FEV1/FVC)、最高呼气流速(PEF)、残气量(RV)及残气量/肺总量(RV/TLC)指标。结果 FEV1、FVC、FEV1/FVC及PEF等肺通气功能指标:正常组最高,咳嗽变异型哮喘次之,而典型哮喘最低,(P0.05),在激发试验前后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肺功能存在明显可逆性改变。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确诊需要完善肺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试验(BPT)或支气管舒张试验(BDT)试验。(当患者FEV1≥70%预计值时,可进一步作支气管激发试验;FEV170%预计值提示有气道阻塞时,宜作支气管舒张试验)~([1])  相似文献   

6.
秦慧  陈燕  王群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2):122-124
目的 探讨在肺功能测定中能否用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6秒用力呼气量比值(FEV1/FEV6)代替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肺活量比值(FEV1/FVc)的可行性.方法 对256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和174名非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收集FVC、FEV6、FEV1/FVC、FEV1/FEV6等数据.比较FEV6与FVC以及FEV1/FEV6与FEV1/FVC的相关性;并以FEV1/FVC〈70%作为判断气流阻塞的标准,计算相应FEV1/FEV6检测气流阻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FEV6与FVC以及FEV1/FEV6与FEV1/FVC均呈强正相关关系;(2)根据ROC曲线结果,取FEV1/FEV6为〈72.6%,其诊断气流阻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7.7%和98.4%.结论 FEV1/FEV6能够代替FEV1/FVC检测气流阻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MSCT测量各个肺叶LAA%并评估其对COPD患者肺功能受损及严重程度。方法:利用随机选取法选取我院2015-2016年确诊为COPD患者60例做为实验组,其中将实验组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WS 318-2010)》将COPD患者划分为GOLD1级轻度(FEV1/FVC<70%、FEV1≥80%)15例、GOLD2级中度(FEV1/FVC<70%、50%≤FEV1<80%)17例、GOLD3级重度(FEV1/FVC<70%、30%≤FEV1<50%)20例、GOLD4级超重度(FEV1<30%)8例,选择健康人28例做为对照组,并对所有受试者行肺部CT检查以测量和计算出出各个肺叶的LAA%、对所有受试者行肺部功能检查以测量和计算出FEV1%、FEV1/FVC、RV/TLC、DLCO%,运用线性回归分析以研究MSCT测量出的LAA%与FEV1%、FEV1/FVC、RV/TLC、DLCO%的关系、运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的LAA%。结果:全肺各区的LAA%与FEV1%、FEV1/FV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左肺下叶LAA%与FEV1%关系最密切、右肺下叶LAA%与FEV1/FVC关系最密切;除了右肺中下叶的LAA%与DLCO%、RV/T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肺叶区的LAA%与DLCO%、RV/T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左肺下叶LAA%与DLCO%、RV/TLC关系最密切;对照组的FEV1%、FEV1/FVC、DLCO%均比实验组高,且随着COPD的级别越高(越高越严重)FEV1%、FEV1/FVC、DLCO%值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的GOLD1组的右肺LAA%、右肺上叶LAA%及总LA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个肺叶LAA%可反映出COPD患者肺功能的受损,而且LAA%越高各个肺叶肺功能的受损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张雪岩 《山东医药》2011,51(43):69-7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静息肺功能、运动耐力变化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行静息肺功能测定和症状自限最大运动负荷递增试验,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最大通气量(MVV)、静息状态下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最大摄氧量(VO2 max);对COPD静息肺功能指标与VO2 max的关系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OPD组FVC、FEV1.0、FEV1.O%、FEV1.0/FVC、MVV、DLCO和VO2 max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COPD组FVC、FEV1.0、FEV1.0%、FEV1.0/FVC、MVV和DLCO与VO2 max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静息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均有所减退,且两者呈正相关;联合检测此两项指标可综合评价COPD病情进展、预后及指导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法(IOS)对不同临床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阻抗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随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66例,均进行IOS检测、常规肺功能检测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比较不同临床亚型COPD患者IOS检测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测指标,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66例患者中,肺气肿型COPD患者23例(观察组),慢性支气管炎型COPD患者43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肺功能分级、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一秒率(FEV1/FVC)、残气量(RV)/肺总量(TLC)、深吸气量(IC)/TLC、共振频率(Fres)、总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5Hz时电抗(X5)低于对照组,周边气道阻力(R5-R20)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X5与FEV1%Pred、IC/TLC呈正相关,与RV/TLC呈负相关;R5与RV/TLC呈正相关,与IC/TLC呈负相关;R5-R20与FEV1%Pred、IC/TLC呈负相关,与RV/TLC呈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临床亚型COPD患者IOS检测指标存在一定差异,IOS检测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不同临床亚型COPD患者呼吸阻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值FEV1/FVC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分级中的实际价值。方法 选择FEV1%预计值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仍低于80%,但FEV1/FVC≥70%的“可疑”COPD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推论、求证。结果 29例“可疑”COPD患者基础肺功能情况符合我国1997年制定的COPD诊断标准,且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FEV1%预计值及FEV1/FVC无显著差异(P〉0.05),FEV1%预计值仍低于80%,FEV1/FVC则大于70%,但仍低于83%这一经典数值。结论 FEV1/FVC受年龄、呼吸肌力及肺泡伸缩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变异性,其值在70%以上时未必一定就不存在气流阻塞,它在COPD诊断分级中的价值并不象GOLD所说的那样重要,GOLD关于COPD的诊断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较低且容易造成混乱,建议重新修订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预计值〈80%或FEV1/FVC仍处于减低状态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在对COPD轻重程度的分级时则应取消FEV1/FVC〈70%这一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4例肺疾病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对其进行肺容积扫描,同时给予常规肺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FEV1和FEV1/VCMAX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功能分级、RV、TLC、RV/TLC、FEV1和FEV1/VCMAX与右侧、左侧、全肺E/L指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能快速、准确的测定肺气肿与肺总容积之比,对COPD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MSCT)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容积指数的准确性,探讨MSCT对AECOPD患者的诊断价值,为AECOPD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AECOPD患者247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进行64层MSCT肺容积成像和常规肺功能检查(PFT),两项检查时间间隔小于3天,测定两组不同肺区的肺容积指标并与临床PFT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肺功能指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肺容积指标Vin、Vex、(Vin-Vex)、Vin/Vex、(VinVex)/Vin与对照组的各项肺容积指标亦存在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MSCT肺容积指标Vex、Vex/Vin、Vin-Vex/Vin与FEV_1、FEV_1/FVC、TLC、RV/TLC之间均有相关性;Vin与FEV_1/FVC、TLC、RV/TLC之间有相关性;Vin-Vex与肺功能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64排螺旋CT呼吸双相高分辨率肺容积测定指标与肺功能测定指标具有良好相关性,对诊断AECOPD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单纯COPD与肺心病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对比分析,了解COPD合并肺心病与否时的肺功能改变.方法 对所有入选的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和心脏超声检查,COPD患者GOLD分级为Ⅱ~Ⅳ级.根据有无肺心病将入选患者分为单纯COPD组和COPD合并肺心病组.单纯COPD组37例;COPD合并肺心病组31例.结果 COPD合并肺心病组DLCO% pred显著低于单纯COPD组(P<0.05);两组间FEV1% pred、FVC% pred、FEV1/FVC、RV% pred、TLC% pred、RV/TLC和共振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较单纯COPD患者肺弥散功能的损害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肺功能参数对早期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心脏病患者核素心室显像心功能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探讨肺功能参数对诊断早期左心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 本实验对42例心脏病患者,在48小时内分别行核素心室显像测定心功能参数及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参数.结果 通过肺功能参数分别与LVEF、PFR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肺功能参数分别与二者显著相关,经统计学处理,得出直线回归方程式,以上述实测单项肺功能参数统计值百分比代入,就可推算出LVEF的水平.结论 肺功能参数与核素心室显像LVEF、PFR密切相关,通过肺功能推测LVEF,为临床上早期发现左心功能不全提供客观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ombined pulmonary fibrosis and emphysema,CPFE)患者肺功能特点,及是否能通过肺功能将CPFE、单纯肺气肿、未合并肺气肿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进行区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8例CPFE患者利用肺量计及脉冲振荡法测量的肺功能参数,并与单纯肺气肿患者(50例)、未合并肺气肿的IPF患者(46例)的肺功能进行了比较.结果 肺量计参数显示:CPFE组肺总量(TLC)% pred正常[(86.9±17.8)%],而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TLC% pred明显降低[(70.4±17.0)%],CPFE组的FEV1/FVC大致正常[(72.0±9.4)%],而单纯肺气肿组明显降低[(56.5±14.4)%],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及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的弥散功能均降低,分别为(57.2±17.3)%、(62.8±25.7)%、(66.9±21.5)%.脉冲振荡法测量的参数显示:CPFE组与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总气道阻力(R5)正常,而单纯肺气肿组明显增高[(161.3±69.0)%],虽然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及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外周气道阻力(R5-R20)均增加,但单纯肺气肿组较CPFE组和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增加更为明显(P=0.006,P=0.013),三组X5轻度减低,单纯肺气肿组较CPFE组和IPF组减低更为明显(P=0.004,P=0.047).相关分析显示: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R5-R20和RV/TLC呈正相关(r=0.44,P=0.01;r=0.66,P=0.01);CPFE组、单纯肺气肿组K与RV/TLC呈负相关(r=-0.51,P=0.01; r=-0.66,P=0.01),未合并肺气肿的IPF组TLC% pred与R5-R20和X5有相关性(r=-0.50,P=0.01; r=0.6,P=0.01).结论 CPFE的肺功能特点为肺容积正常,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明显降低,总气道阻力及中心气道阻力正常,周边气道阻力增加和弹性阻力增高,肺的顺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右心功能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方法①右心功能测定:对60例EH患者和对照组20例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上用改良Simpson法计算右室收缩功能。先测出整个心室的心腔容积(Vvl,含室间隔)及室间隔与左心室腔所占的容积(Vlvivs),两者相减即可得出右心室腔的容积(RVV,RVV=Vvl—Vlvivs)。测算右心功能指标: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每搏输出量(RVSV)、右心室心输出量(RVCO)等。②所有受检者行肺通气功能检测,结果与R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右心功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级EH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低,而以3级高血压较显著(RVEF分别为68.16±6.26和48.94±6.09,P〈0.01)。②肺功能结果:EH各组肺功能指标较对照组均降低,但仅与2、3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级组相比,2级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降低;3级组中FVC、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肺总量(TLC)均降低(P〈0.05或P〈0.01);EH3级组中FVC较2级组降低(2.04±0.27比2.39±0.45,P〈0.01)。③RVEF与FVC、FEV1、MMEF、MVV、TLC测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1、0.59、0.51和0.77,提示RVEF主要与FVC、FEV1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EH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减低,以3级高血压较显著。②EH患者存在肺通气功能的损害,并随血压分级的加重而呈减低趋势。③EH患者RVEF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氨溴索对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ECOPD,随机分成氨溴索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L-8、IL-10、TNFα-水平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氨溴索组治疗前后血清IL-8、IL-10、TNFα-水平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FEV1/FVC)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氨溴索能显著降低COPD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显著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精氨酸对COPD患者肺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平喘、吸氧、强心、祛痰、抗感染、利尿、纠正内环境紊乱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L-精氨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及心功能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PAP、MIP、MEP、FEV1(%)、FEV1/FVC(%)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P(mmHg)、MIP(kPa)、MEP(kPa)、FEV1(%)、FEV1/FVC(%)值分别为22.5、7.2、10.6、58.4、66.2,显著高于常规组35.4、6.3、9.2、54.2、63.1(P0.05)。两组治疗后LVEDV、EF、C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 L-精氨酸与常规治疗相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肺活血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70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常规治疗组(n=50)患者给予常规的COPD治疗,联合治疗组(n=12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肺活血胶囊口服。检测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第1秒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和FEV1/FVC),统计急性发作次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FEV1/FVC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CRP,Fib和D-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活血胶囊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及肺部微血流状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冯杰  陈小兵 《临床肺科杂志》2013,(12):2195-219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肺心病缓(CPHD)解期患者肺功能及肺血管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18例CPHD缓解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和肺血管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分别达到49.15%和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P、达到(44.61±6.80)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FEV1、FEV1/FVC(%)分别为(0.93±0.19)L和(65.03±6.02)%,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FVC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IL-8和hs-CRP水平分别为(62.03±5.46)pg/ml、(51.54±7.66)ng/L和(1.57±0.40)mg/L,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和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阿托伐他汀对肺血管炎性因子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