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本文对1978年4月至1997年1月在我院心外科行瓣膜替换术的1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118例患者中,男性9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34.4a。血培养阳性率为35.6%,瓣膜培养阳性率为41.6%。同时,检测结果显示,瓣膜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1.2%,在血培养阴性者中更高达70.6%。结论:①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人数有逐年递增趋势,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②致病微生物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③肠道病毒亦可能是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18例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2002-2003年西京医院心脏外科中心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结果,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方法:选择2002-2003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血培养,对病原菌株的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中血培养阳性12例,占66.7%,其中甲型溶血性链球菌5例,粪肠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消化链球菌(厌氧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1例,青霉素的敏感率只有37.5%,喹诺酮类、磷霉素、广谱青霉素、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本组血培养阳性病例中,以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居多,病原体菌种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真菌感染有增多趋势;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必须坚持正确的采血方法和时机;青霉素的敏感率只有37.5%,传统的在无药敏结果的情况下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的观念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3.
海洛因滥用者的心内赘生物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了802例吸毒者的心瓣膜及心内膜,对不同的吸毒量、吸毒年限、吸毒方式及不同溶剂进行分析,并与非吸毒者103例对照,发现吸毒者心瓣膜或内膜病变37例(总发生率4.6%),非吸毒者无1例。吸毒者受累心瓣膜为二尖瓣14例(占37.8%),主动脉瓣15例(占40.5%).三尖瓣11例(29.7%),左室心内膜增厚6例(16%)。静脉注射者瓣膜病变发生率为4.7%,单纯抽吸者为3.8%;吸毒量≥2.1g/d者瓣膜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1g/d者(P<0.01);4例用过污水配制毒品者中,3例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为瓣膜增厚。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华发  朱可云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2):1334-133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等。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比例为28.8%,比既往文献报道明显下降,而无基础心脏病比例23.1%,比既往文献报道明显升高。发热仍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症状及首发症状,其次为贫血(50%)及脏器栓塞(19.2%),血培养阳性率为30.8%,其中主要是草绿色链球菌(31.3%)和表皮萄葡球菌(18.8%)。51.9%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5%,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及脑栓塞。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和致病菌发生了变化,心功能状态及有无脏器栓塞是决定其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2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35例(67.3%),其次为风湿性心瓣膜病10例(19.2%),无基础心脏病7例(13.5%)。发热、贫血为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30例(57.7%),发现心内赘生物30例(57.7%)。外科手术治疗5例,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好。治愈35例(67.3%),自动出院3例,死亡14例(26.9%)。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瓣膜病患儿出现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无基础心脏病患儿发热、出现心脏杂音均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IE患儿经敏感、大剂量抗生索治疗后赘生物不消失、心瓣膜出现严重损害时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73例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IE患者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23.3%(17/73)。感染细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葡菌、肠球菌和口腔链球菌。结论CHD合并IE病原菌菌种呈现多样化趋势,积极加强对IE患者的血培养检查和药敏试验极为重要。传统的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的观念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评估 瓣膜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metagenomie next generation sequeneing, mNGS)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于2022 年6月1日至11月30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瓣膜手术患者25例,根据改良杜克标准确诊为IE患者20例,非IE患者5例。采集各患者的静脉血及瓣膜组织标本,同时进行血培养、瓣膜培养以及瓣膜mNGS检测,并进一步比较mNGS和传统诊断方法(血培养、瓣膜培养)诊断IE病原学的临床效能。结果在20例经病理诊断为IE的患者中,血培养阳性8例,瓣膜培养阳性3例,瓣膜mNGS阳性19例;血培养、瓣膜培养和瓣膜mNGS诊断IE的敏感性分别为40%、15%和95%。瓣膜mNGS与血培养或瓣膜培养的检测结果在细菌的属水平上相一致。瓣膜mNGS的属相对丰度(P=0.001)、种序列数(P=0.028)、覆盖率(P=0.003)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有关。瓣膜mNGS可以指导培养阴性IE患者的抗生素治疗。结论瓣膜 mNGS对IE的病原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为后续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血培养、无菌体液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1000份血液和体液标本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结果培养时间缩短至5天,培养阳性率为149%,假阳性率40%,污染率09%,其中血培养阳性率110%,体液培养阳性率36%。共检出43种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高达416%。结论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提高了血培养、无菌体液培养阳性率,缩短了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1例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并与血培养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术中发现电极导线上存在赘生物者13例(61.9%),单纯心脏瓣膜存在赘生物者1例(4.8%),电极导线及心脏瓣膜均存在赘生物者7例(33.3%)。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14例,直径为5~40 mm,其附着部位、个数及大小与手术结果相符。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阳性率达66.7%(14/21),漏诊7例(33.3%),其中6例提示起搏器导线不均匀增粗,1例为单纯三尖瓣赘生物,赘生物直径﹤5 mm。血培养阳性者10例,阳性率为47.6%(10/21)。结论对于直径﹥4 mm的心内赘生物,超声心动图诊断起搏器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住院诊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结果:IE发病无明显年龄特点,基础心脏病中风心病较以往减少,先心病、原发性瓣膜脱垂及无心脏病增多。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心衰最多见。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特异性最大,血培养阳性率降低。结论:I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以发热、贫血、心衰最常见,结合心脏杂音,应予高度重视,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1.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变迁及其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的变迁及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30年中7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1972年1月一1986年12月19例(Ⅰ组),1987年1月一2001年12月56例(Ⅱ组)。结果:75例患儿占住院患儿总数的0.4lgN,Ⅱ组的患病率高于I组(0.5lgN、0.26他,P<0.05)。66例有基础心脏病,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差异无显性(Ⅱ组为5.23他、I组为2.94他,P>0.05)。75例中有66例有心脏病基础。58例血培养阳性,l例左房室瓣组织培养阳性,16例细菌培养阴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8.7%(1组为52.6%,Ⅱ组为87.5%)。I组中常见病原菌为腐生葡萄球菌(21.1%)、金黄色葡萄球菌(10.5%)和草绿色链球菌(10.5%)。Ⅱ组则为表皮葡萄球菌(46.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7.9%)oI组治愈10例,死亡9例;Ⅱ组治愈46例,死亡10例。两组差异有显性(P<0.02)。细菌培养阳性的治愈率(48/59,81.4%)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的治愈率(8/16,50%),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和1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瓣膜(或心肌)标本的浸润淋巴细胞表型和穿孔素进行了检测。结果: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的浸润细胞中,发现有CD4+细胞10例,CD8+细胞14例,CD16+细胞12例,先心瓣膜(或心肌)仅2例有少量的CD4+细胞。穿孔素仅见于有CD8+/或CD16+细胞的14例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近17年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 ①38例患者中36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6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2.22%(26/36),其中风湿性心脏病占36.11%(13/36),先天性心脏病占22.22%(8/3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8.33%(3/36),高血压性心脏病占2.78%(1/36).心肌病占2.78%(1/36).②38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8/38),寒颤57.89%(22/38).贫血55.26%(21/38).脾肿大50%(19/38).脏器栓寒15.79%(6/38).③血培养阳性率为31.58%(12/38).其中8例为链球菌属,4例为葡萄球菌属.④38例患者中30例(78.94%)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11.1l%)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4例(11.11%)合并心衰而死亡.⑤3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10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6例.10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6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风湿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考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血培养阳性率并不高.合并心力哀竭者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62例婴儿疥疮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1993年11月至1997年3月门诊诊治的1岁以内婴儿疥疮患者138例,误诊为其他疾病62例,临床误诊率达44.9%。所有误诊病例经病史、皮损特点及刮片检查后确诊,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误诊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龄:1个月以内8例,2~3个月15例,4~6个月21例,7个月~1岁18例。误诊时间最短6d,最长3个月。传染源:父母传染41例,占66.1%(41/62),保姆传染11例,占17.7%(11/62),其他人与其密切接触传染6例,占9.7%(6/62),传染源不详4例,占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尖瓣手术后再次行瓣膜手术的病因和治疗方式。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28例接受再次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的病因:二尖瓣成形术后瓣膜进行性病变10例,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6例,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狭窄5例。其中合并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3例血培养阳性,1例瓣膜培养阳性,血栓形成致人工二尖瓣瓣下狭窄1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手术病死率为7.14%。2例死亡患者的死因皆为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访5个月~5年,随访中2例患者出现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所有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示人工二尖瓣无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I~II级。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瓣膜进行性病变已逐渐成为二尖瓣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术前严格把握二尖瓣成形术的适应证能减少患者再手术的风险。而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瓣膜手术严重和高致死率的并发症,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应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为手术争取足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并对病原菌作出分析。方法收集感染性心内膜炎82例,并对其临床特点和38例血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疾病谱发生改变,心脏超声检出赘生物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75.6%vs46.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增加,利奈唑胺对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疗效确切。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发生变化,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重视针对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探讨IE临床特点的变迁及合理治疗情况。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07例IE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时间分为Ⅰ组130例(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及Ⅱ组77例(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结果Ⅱ组患者与Ⅰ组比较病史增加,住院时间缩短;血细菌阳性率降低,链球菌的比例由52.17%下降到33.33%,而金葡菌由15.94%上升到23.33%;发热、镜下血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贫血等临床表现则明显增多;患者死亡率由27.69%下降到16.88%,死亡原因仍以心衰为主。结论在过去的10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点有着明显的变化,要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确定及早换瓣手术在其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方法:将33例未及时行主动脉瓣换瓣术的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11例急诊手术者为治疗组,比较其疗效及预后。结果:急诊行主动脉瓣换瓣术者成功率(81.8%),随访6个月~5年,均尚存活,且无一例再发感染,存活率明显高于未及时换瓣者(病情好转6例出院后随访2年内均死亡)。结论:孤立性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途径。准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时纠正心力衰竭是保证手术成功、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与临床分析(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资料。结果 22例中血培养阳性15例,阳性率为68.2%,病原菌中以黄色葡萄球菌为主(40.0%),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0.05),白色念珠菌(13.3%),草绿色链球菌、假单胞菌、肺炎双球菌、微球菌各占6.6%;病原菌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结论 多次反复血培养及心脏B超是诊断此病的主要方法,一经确诊,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对伴有基础疾病除敏感抗生素治疗外,宜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住院患中各类先天性心脏病IE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血培养、心内膜受累和治疗情况。结果①先天性心脏病IE中主动脉瓣受累的发生率最高(11/11);②手术证实累及多个瓣膜及病变多样;③尿检查改变、肝肿大和脾肿大的发生率及血培养阳性率下降,可能与抗生素广泛应用及开展侵袭性检查有关。本组血培养阳性率35.7%(20/50).致病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常见(14/25);④手术治疗45例。治愈44例,死亡1例.其余内科治愈13例,因动脉栓塞或心功能恶化而自行出院14例,死亡3例。结论适当的内科治疗与积极的外科治疗相结合是治疗IE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