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为《金匮要略·黄疸病》中之一条。我对本文的理解是,“诸病黄家”是指湿热扰及血分的发黄证,“但利其小便”是指治上证的清热祛瘀、利湿退黄法。其理由如下:为了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这里的“诸病黄家”与《伤寒论》中的发黄不尽相同。《伤寒论》  相似文献   

2.
宋版《伤寒论》太阳病篇1 7条云:“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课文释义为嗜酒之人,多成湿热壅滞于内的体质,即使有太阳中风证,若与正解之方桂枝汤,此辛甘之品投之,必加重热郁于内,会见呕之症状。笔者认为此解不恰当。根据上下条文所述内容的联系,此处讲的应是桂枝汤的禁例。故笔者认为应该把此处的“酒客病”解释成一种病,即“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1]把条文中第二个“酒客”解释成为患“酒客病”的人,再引申为湿热壅滞的人。所以1 7条条文,笔者认为可以翻译如下:患酒客病的人,不能服桂枝汤,服后会呕吐,原因是…  相似文献   

3.
酒客病辨析     
正"酒客病"出自《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历代医家对"酒客病"颇有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笔者认为此二种说法皆有道理,各有侧重,然其实质病机为一,即表有中风,里有湿热。具体分析如下。1太阳中风说此说法认为是嗜酒之人得太阳中风病。陆渊雷云:"酒客,谓素常嗜饮之人。病,谓太阳中风也。"嗜酒之人,脾胃乃伤,水湿内停,津液疏布失常,可致营卫不和,  相似文献   

4.
对“若酒客病”的理解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对“若酒客病”的理解,历代医家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酒客病”为平素嗜酒之人得了①张继算系原光...  相似文献   

5.
李桂萍 《光明中医》2014,(7):1536-1537
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6条是太阳温病提纲,原文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般认为,本条的“不恶寒”当释为“微恶寒”,其理由有二:一是第1条明确指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温病也是外感病,初期也应该在太阳,既是太阳就应该恶寒,但是为了与伤寒和中风区别  相似文献   

8.
阱乾人 《陕西中医》1991,12(6):284-285
<正>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本条“反烦不解”,是服桂枝汤所引起的呢?抑或原本见“烦”?服汤后“烦”本应去,而何反不去呢?其“烦”的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呢?这是疑点之所在。笔者管以己见,不妥之处,敬请同道赐正。1.其证本见“烦”非服桂枝汤后反烦病为太阳中风之变证:原文既言太阳病,初即服桂枝汤,则本条之太阳病当为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服桂枝汤,病可愈而不应“反烦不解”,今言“反烦”,当不属太阳中风之正证,而应属变证。诚如柯韵伯所说:“此条治  相似文献   

9.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11.
风居六淫之首,为阳邪。笔者认为,风亦为阴邪,其理如下。《伤寒论》第二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为中风。”何谓中风?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伤寒论讲义》解释:“中风是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表证。”仲景称“太阳中风证”,首选桂枝汤治疗,徐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17条言:"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历代医家大多解释为长期饮酒的人,湿热蕴结体内,若服用桂枝汤甘温之品,以热助热则呕吐而出。然而笔者认为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第17条的注解已失去原貌,不能真正反映张仲景列出此条的真正用意。因张仲景本言"酒客病",而历代医家均以"酒家病"进行阐释。基于此,笔者望通过饮酒致病的特点和张仲景书写《伤寒论》的体例对17条进行分析,辨析"酒客病"与"酒家病"的区别,为《伤寒论》的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下略)第2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后世注家将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当今一些教科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这是误解。不论是从《伤寒论》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逻辑上理解,这种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应当指出,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太阳中风是一个具体的病证。典型的太阳中风的表现可从第1条、第2条及第12条中概括出来,即在太阳病表证的基础上突出汗出与脉浮缓的脉症,其病机特点为营弱卫强。典型的太阳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创立的桂枝汤,素有“群方之冠”的著称,为太阳中风证之主方。《伤寒论》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计有19条条文.近代,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前贤多把它归于发汗剂,究竟桂枝汤该属何剂?有提出讨论的必要。兹试作如下探讨. 一、桂枝汤与太阳中风证《伤寒论》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本条除“脉洪大”外,其理已为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柯琴《伤寒来苏集》、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基本阐明。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汗出、脉洪大”为白虎证,故“与桂枝汤如前法”当为“与白虎汤”之误。所谓《桂林古本伤寒论》甚至迳直将原文改作“与白虎汤”。《中医药学报》1983年1期“伤寒论问答”还认为其“极为合理”,而“主张仍用桂枝汤者皆附会之谈”。这显然是误解了此条“脉洪大”之故。其实,本条“脉洪大”是与发汗不当而漏汗或大汗阳虚津伤之脉微细相对而言,并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17.
余习读《伤寒论》一书略有所悟,遂写昧识”一篇。敬请同道赐教。1.太阳中风兼证21、22条析疑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证为太阳中风之本证。所谓其兼证,大抵是在桂枝汤的主证不变,主方也不变的前提下随证治之。据21条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  相似文献   

18.
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教学时必须要搞清的8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病汗”与“药汗”不同;二是桂枝汤证脉“缓”非一般意义上的“缓脉”,是相对脉“紧”而显无力、势缓;三是脉浮缓、浮紧不可拘泥于中风、伤寒,因中风、伤寒只从虚实上分,风寒虽有偏颇,但难以分清,故中风也可脉浮紧,伤寒也可脉浮缓;四是不可拘泥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五是强调《伤寒论》治外感重在发表宣透,反对将“咽干咽痛”作为是风热的金标准之说;六是要讲清治表证的层次与表证相关的传变规律;七是强调不要拘泥于“表无补法”,要“随证治之”;八是不主张太阳病分经证、府证,提出桃核承气汤治在大肠.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中医》两次发表桂枝汤功用的专题讨论,最后认识接近统一,都认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止汗剂。笔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桂枝汤证有无外邪《伤寒论》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这里由于“中风”,故“阳浮”而发热,是外邪作用于人体的反映。95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卫强”是指风邪犯于卫分,反映了邪气盛实的一面。42条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此条更明,直言桂枝汤可解外邪。由  相似文献   

20.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