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对2013-06—2014-06收治入院的177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1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6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及发生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6.54%和43.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867,P=0.001)。结论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高于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01-07行健康体检者42例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并以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结论 治疗前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 蛋白水平,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后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 蛋白水平有助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我院3年来的7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03—2012-03 7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男459例,女309例;年龄31~89岁。缺血性脑卒中492例,出血性脑卒中276例。共发生医院感染62例,感染率8.07%,男38例,女24例,年龄40~89岁;缺血性脑卒中27例,出血性脑卒中35例。所有缺血性患者脑卒中的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10年诊治指南[1]。1.2调查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设计统一调查表格,内容包括诊断、感染日期、感染部位、病原菌、抗菌药物应用、药敏试验、危险因素、住院时间、基础性疾病等。对主管医师经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水平的关系,并探索血浆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例,对照组患者8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TX3水平,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律治疗第7天的血浆PTX3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颈部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规律治疗7 d后,恢复期的血浆PTX3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提示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OR=15.043,95%CI:3.46~65.45,P0.00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不稳定斑块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PTX3水平均高于无斑块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浆PTX3水平,伴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TX3水平更高。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检测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46例正常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CISS分型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5-01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0例,记录分析病情,进行临床CISS分型及高危因素研究。结果 280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血栓型136例(48.57%),心源性栓塞42例(15%),穿支动脉梗死59例(21.07%),其他病因型9例(3.21%),隐源性梗死型34例(12.14%)。危险因素按出现比例排序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饮酒、颈动脉狭窄、肥胖。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CISS分型不同,对应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26例(出血性卒中442例,缺血性卒中584例),对其空腹血脂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且本组显示甘油三酯增高明显。其中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异常率分别达到29.79%、40.58%和28.25%;而脑出血组为30.54%38.69%和29.4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代谢紊乱是脑卒中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是指发病后脑部病灶处神经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并逐渐恶化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脑梗死相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1]。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传统治疗方式为活血化瘀,但临床效果不佳[2]。2009-06—2011-06笔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同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46例正常人的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溶血磷脂酸增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检测其血清溶血磷脂酸水平可以作为该疾病的诊断、病情变化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02-2016-01收治的4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尤瑞克林针治疗,并选取同时期的42例常规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治疗3周后观察2组NIHSS、MBI、FM-B评分变化,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MBI评分、FM-B评分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著效果,可对脑神经元形成明显保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01—2013-03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113例属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择113例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总结2组患者头颅CT扫描图像特点;根据对照组患者病情给予扩血管药物或(和)解除血管痉挛药物、抗血小板凝集药物、营养脑神经药物等,有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血脂高患者给予调脂药物,对梗死面积大急性期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患者给予脱水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积极预防或控制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纠正酮症酸中毒以及代谢紊乱,同时对症支持治疗,评价治疗康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及再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69.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9.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结论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病情和预后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高血糖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应尽早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并控制好血压、血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糖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5-06我院收治的1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63例)和血糖升高组(63例),对比2组患者血糖变化及患者预后状况。结果血糖升高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要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状况存在紧密关联,临床需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检测,及时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发热对急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发病48小时和3周的495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61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Glassgow评分,并统计3周病死率,观察发热与急性脑卒中分型的关系及其影响.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8小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Glassgow评分较重(P<0.05),发热比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1).经分层分析,发热或无发热的出血性脑卒中组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3周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发热率明显升高(66.1%).结论 发热多见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和病死率高的出血性卒中患者和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检测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及46例正常人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D62E+微粒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0例非脑卒中患者,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CD62E+微粒水平进行检测,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利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预后,分析CD62E+微粒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为(1.67±0.53)个/μl,高于对照组的(0.98±0.37)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1,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呈正相关(r=0.335,P<0.05);NIHSS评分≤5分患者的血浆CD62E+微粒水平低于NIHSS评分>5分患者(P<0.05);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高于Bar-thel指数≥50分的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93,P<0.05),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614,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CD62E+微粒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患者的30%以上。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发病6h后出现局部脑神经缺损症状,且症状会逐渐加重进而转变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现将我院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6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6—2015-12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2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采用疏血通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但实验组治疗后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3—2013-05我院诊治的120例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在药物治疗前12h及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细胞因子,观察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L-18、hs-CRP、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产生显著变化,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94.2%。结论通过药物治疗,显著改变了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检测3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水平在256.8~317.1,OR=0.763,P<0.05,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和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结论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成U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