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病例介绍患者,男,61岁,因“头晕伴晕厥、黑便8h”入院.患者8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无头痛、发热,卧床休息出现晕厥1次,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解柏油样便1次,量约600 g,无呕血.查急诊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急诊胃镜示贲门部小弯侧见一约2 cm×2 cm溃疡状病变,溃疡边略欠光滑,结有褐色血凝块(图1A);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见一约0.6 cm×0.6 cm溃疡,白苔,溃疡边尚光滑(图1B),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Hp)(++).  相似文献   

2.
男患,58岁。因上腹部痛疼伴返酸二月,黑便十五天就诊。两月前感上腹部疼痛,与饮食无关,无规律性,伴返酸,食欲减退。十五天前,饮少许酒后出现黑便,同时感头晕乏力,无呕血。否认溃疡病史。查体:贫血貌,消瘦,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未触及包块,上腹部有压痛。Hb60g/L,大便黑色,隐血阳性。胃镜检查见胃底小弯侧后壁有一大小约3.5×2.0cm之溃疡,形态不规则,底有污秽苔。周围粘膜呈结节状隆起。十二指肠后壁见一溃疡,大小约1.0×0.5cm,底有血痂附着,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病理检查:胃底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边缘活检为炎性坏死物。临床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癌。  相似文献   

3.
幽门管溃疡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1~2000年胃镜检查14 944人次中发现幽门管溃疡46例,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1.一般情况:46例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14~70岁,平均48岁,50岁以下30例,占65%。临床表现有嗳气、腹胀、恶心、呕吐、上腹痛、夜间痛、呕血及黑便等。 2.内镜检查:46例幽门管溃疡幽门大多畸形,梗阻12例。内镜下表现为幽门不圆,多呈鱼口状或畸形,给进镜带来一定的难度,检查时必须不断调整角度钮,使镜面尽可能贴紧幽门,等待其开放,必要时使用活检钳插入幽门引导。溃疡发生在幽门小弯19例,幽门大弯7例,幽门前壁15例,幽门后壁5例。溃疡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凹陷,有白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大小 0.3~0.5 cm 22例,0.6~0.9 cm 17例,1.0~1.5 cm 7例。在发现幽门管溃疡后,详细检查球部及降部,观察粘膜情况,以免漏诊。46例均采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42例,达91%,2例恶性溃疡Hp均阳性。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29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月余就诊,临床拟诊为消化性溃疡。于200年3月29日行纤维胃镜检查,使用GIF-P_(30)胃镜及加长压舌胃镜咬口。进镜顺利,镜下见幽门管小弯侧可见一约0.3 cm×0.4 cm大小溃疡灶,上覆白苔,边缘肿胀,胃窦部可见多处斑点状糜烂灶。内镜诊断:①幽门管溃疡A_1期;②扁平糜烂型胃窦炎。检查毕后发现患者左下颌肿胀,张口、闭合、吞咽皆无障碍,咽喉部亦未见异常。经局部按摩约15分钟后肿胀逐渐消退,随访1月无异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6岁,因反酸、上腹部间断隐痛半年,胃窦隆起病变1 d来我院诊治.患者半年前出现反酸、上腹部间断隐痛,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抑酸等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1 d前在外院复查胃镜提示胃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体检: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入院后行胃镜检查:胃窦小弯侧见一处黏膜略隆起,直径约1.8 cm,表面呈淡蓝色,光滑,质软,充气后可变平坦.  相似文献   

6.
双幽门1例     
1 病例报告 男,43岁。因上腹部不规则隐痛伴反酸、嗳气、腹胀纳差3个月而入院。10d前曾有恶心呕吐、每日数次,服用多种制酸解痉药,效不显。体检:消瘦,剑下有压痛。化验检查有轻度贫血,其他正常。超声波肝胆胰脾探查均正常。内镜检查:食管粘膜未见异常。胃体:胃窦粘膜均呈散在性丘疹样改变,充血肿胀。幽门部见两个开口,呈圆形,相距2cm,其一位于胃窦大弯侧靠后壁,蠕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有约1.0cm×1.5cm之溃疡。其二位于胃窦小弯侧靠前壁,见少量胆汁反流,孔小内镜不易通过。钡透显示胃窦部粘膜粗大,幽门管开放良好。在幽门旁小弯侧,另有一钡柱通向十二指肠基底角。球腔变形,基底部轻度凹陷。球的小弯侧充盈欠佳,有龛影及粘膜集中现象。 2 讨论 内镜下通常瘘口清晰可见,有时必须足够充气,并清除  相似文献   

7.
双幽门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近7年反复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有时伴有上腹隐痛,曾三次因呕血、黑便而住院治疗,每次自觉症状缓解带药出院,均未作正规检查。本次不明诱因上述症状加重来院就诊,要求行胃镜检查,于2000年3月29日行电子胃镜检查,检查发现胃窦处见两个幽门,两个幽门之间约有1.2 cm,正幽门略大于副幽门,形态相似成开放状态,肠液不断返流。内镜从正副幽门分别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副幽门口有0.5×0.5 cm浅溃疡(见图1),用活检钳从副幽门口进和谅能从正幽门口显示除了幽门前区窦小弯侧0.5×0.5cm浅溃疡…  相似文献   

8.
胃血管瘤1例     
胃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良性肿瘤。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49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0余年而作胃镜检查,胃镜见胃窦部小弯侧1×1.5cm半球形隆起,  相似文献   

9.
例1 患者男,45岁.因左上腹隐痛不适半年伴黑便2次来院.胃镜检查见胃窦大弯侧0.2cm×0.6cm溃疡,基底有白苔,周围黏膜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充血.  相似文献   

10.
腮腺肿大:患者男,38岁。反复上腹部疼痛10余年,伴反酸、嗳气,曾有黑便史,临床诊断消化性溃疡。1982年9月28日做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小弯侧有一花生米大深溃疡。检查过程顺利。术毕患者左腮发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寄生蛞蝓虫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4岁,因上腹不适,胀痛,恶心半年,反复呕吐虫子三百多条,并伴有白色泡沫,间隔2~3 d呕吐一次,虫子最大的有3~4 cm长,小的0.5~2 cm,粗约1 cm。于4月11日来院就诊。查体:腹部饱满,上腹部明显压痛,胃区有震水音。行胃镜检查,见胃角上有一约0.8 cm×0.6 cm的溃疡,苔白薄,周边充血水肿,胃体胃窦粘膜广泛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疼痛15h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示:胃窦幽门前区小弯侧(距幽门管约1.0cm)见一条块状棕黑色异物刺入胃窦壁,胃内暴露部分长约2.0cm,刺入处少量出血(图1);异物另一端经幽门前区插入十二指肠球腔,露出部分长约1.2cm(图2)。胃镜下用异物钳钳住幽门前区处异物游离端,尽量使异物长轴与镜身处在同一直线上,沿镜身方向取出异物。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83年开展纤维胃镜检查工作以来,发现幽门管溃疡35例。35例中,男29例,女6例。年龄17~68岁。其中45岁以下27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5年。腹痛30例,无规律痛21例,餐后痛5例,餐前痛2例,夜间痛2例,反酸21例,腹胀25例,纳差18例,黑便3例,呕吐2例。胃镜检查结果:溃疡位于大弯侧18例,小弯侧11例,前壁5例,多发1例。溃疡形态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大小0.3×0.5cm~2~1.2×1.5cm~2,其中小于1cm27例,均处于活动期。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胃溃疡3  相似文献   

14.
滕红 《山东医药》2007,47(16):25-25
患者男,58岁,因进食哽噎感10余天就诊。查体: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无异常,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无异常。胃镜检查贲门下方高位胃体小弯侧见一浅凹陷,约1.5cm×1.2cm,表面黏膜略苍白,无糜烂出血及溃疡,给予0.5%美蓝局部喷洒,病变处呈不规则深染。于病变边缘交界处取活组织送检,病理切片示高度上皮内瘤变,局限性癌变。超声胃镜检查示侵及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4岁。因右腹股沟肿块1年并逐渐增大入院。有慢性胃病史10余年。体检:左锁骨上触及一2 cm×2 cm淋巴结,右腹股沟触及一8 cm×4 cm肿块,均质硬,活动差。右下肢凹陷性水肿。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及小弯侧分别见2个1.5 cm直径半圆形隆起,表面粗糙,有黑褐色光泽,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可见一直径1.5 cm的溃疡,边缘隆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29岁,营业员。住院号8504353。空腹及夜间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4个月前因类似病史伴呕血、黑便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再次入院手术治疗。体检:除轻度贫血外貌,剑下偏右有压痛外,余无异常发现。血色素94克/L,大便隐血(++)。X线钡餐检查:胃窦小弯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纤维胃镜检查:胃窦小弯后壁见有一2.0×1.5cm大小之溃疡,边缘不整齐,中央稍凹陷,表面黄脓苔覆盖,周围粘膜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球部见有一黄豆大小之溃疡。组织活检报告,未找到癌细胞。手术所见:胃窦小弯后壁见一2.0×1.0cm大小之溃疡面,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一黄豆大小之穿透性溃疡,腹  相似文献   

17.
例1 男,62岁,农民.低热.盗汗.咳嗽,食欲减退,上腹部隐痛一年.入院查体:体温37℃,心肺(一).腹平软.莫菲氏征(一),上腹部偏右轻压痛.肝脾未及.血、尿、大便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血沉58mm/h,胸片示浸润型肺结核.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见3.5×3.5cm半球形隆起物.表面有桥状皱襞.胃镜诊断:胃窦部平滑肌瘤。活检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手术所见.胃壁小弯侧有3.5×4 cm球形肿块,表面光滑,肠系膜有5个肿大的淋巴结、分离肿块并切除.切开肿块内有白色于酪样物,病理论断,胃壁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同时发生2种原发癌较少见。本院经胃镜发现消化道肿瘤902例,其中食管癌202例,胃癌687例。现报道食管鳞状上皮癌贲门或胃体管状腺癌同时并存3例如下。 例1:男,67岁,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于1988年11月6日行胃镜检查。食管中段可见0.5×1.0×1.5cm肿块,肿块表面粗糙。胃内见咖啡色血液,胃体上部小弯侧及前后壁可见3×4cm溃疡,上覆黄褐苔,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轻度隆起。病理活检食管中段肿块鳞状上皮癌,胃体上部巨大溃疡管状腺癌。胃镜诊断食管癌及进展期胃癌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9.
胃型血吸虫病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从1978—1991年做胃手术700余例,其中经病理学证实胃溃疡合并胃血吸虫病8例,胃溃疡癌变伴有血吸虫虫卵沉积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31—59岁.全部为农民.11例有反复疫水接触史.1.2 临床症状 上腹隐痛,嗳气及食后饱胀感等胃病症状多年的有10例.入院前1—2月明显消瘦、乏力、经常出现黑便6例.进行性消瘦伴下肢浮肿、贫血、呕血、黑便5例.1.3 X线及胃镜检查 12例中作气钡造影检查10例诊断为胃小弯溃疡;2例为胃幽门窦部肿瘤伴不全梗阻.5例同时作胃镜检查,其中1例为胃癌,4例符合X线检查结果.1.4 病理学检查 12例术后均作病理学检查,发现溃疡底部可见血吸虫虫卵结节和大量血吸虫虫卵沉积.2 典型病例介绍例1 男,52岁,农民.因上腹部疼痛不适伴解黑便、乏力,反复发作5年,经他院X线气钡造影检查,提示胃小湾溃疡恶变,要求手术治疗入院.3年前粪检血吸虫卵阳性.于1979年6月11日,行剖腹检查手术.术中见胃幽门部小弯侧有约1cm×1.5cm×  相似文献   

20.
胃憩室多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常于X线查体中发现。我院曾遇2例,现举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70岁。因上腹部不适3个月入院。查体:腹平软,上腹中部轻压痛。钡餐透视示胃体下端小弯处有一3cm×2.2cm囊袋状充钡影,突出于胃腔外,可移动,内有液平面,底部有一0.5cm长狭颈,囊袋及狭颈内可见粘膜纹,钡剂随胃蠕动进出囊腔。胃镜检查示进镜距门齿60cm处见胃体小弯侧有一环形粘膜突起,中央呈脐样凹陷,动态观察可自然张开和闭合,周围胃粘膜正常。诊断为胃体小弯侧憩室。 讨论:胃憩室好发于贲门区及胃窦部幽门前区,胃体部极少见。临床上,本病应与穿透性溃疡龛影相鉴别,前者无明显症状,合并憩室炎时有饭后中、上腹部不适、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有憩室内出血及穿孔,甚至诱发胃部大出血。胃溃疡患者则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钡餐透视示溃疡龛影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