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01-2023-09确诊的NAFLD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无斑块组(n=59)和斑块组(n=72),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9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FGF21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FGF21与NAFL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患者UA、TC、TG、LDL-C、sdLDL-C和FGF21水平均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LDL-C、sdLDL-C和FGF21升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充分调整协变量后,血清FGF21升高与NAFL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呈正相关。结论:血清F...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示有无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斑块组(92例)和无斑块组(66例).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一般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结果: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吸烟史,饮酒史,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单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吸烟史以及IMT是影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评估颈动脉部超声相关参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45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均≥60岁,均行MRI及CTA检查。依据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WML组和无WML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参照NASCET标准、依据CTA检查结果对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WML 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无WML组(216例)相比,WML组(243例)年龄较高,且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较高(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为WML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和WML仍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颈动脉钙化斑块、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在WML组和无W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脂质斑块与WML正相关(P<0.05,OR=1.84,95%CI 1.47~2.98),混合斑块和WML无明显相关性(P>0.05,OR=1.97,95% CI 0.99~2.97)。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WML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程度与WM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与WML有相关性,脂质斑块是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Hcy、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化法测定200例患者血清Hcy、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血尿酸(UA)、血糖(GLU)等指标.以高频超声确定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有无,依斑块的有无分为无斑块组102例,斑块组98例,对比两组间Hcy、血脂、血尿酸、年龄、收缩压等的差异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方法确定患者颈动脉发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间Hcy(14.8±5.3 vs 18.3±6.2μmol/L,P<0.01)和LDL-C(2.92±0.71 vs 3.19 ±0.89 mmol/L,P<0.05)存在明显的差异;UA(310.6 ±82.7 vs 339.3 ±89.3.μmol/L,P<0.05)、吸烟的比例(17.6% vs 33.7%,P<0.05)、收缩压(157.6±19.6 vs169.1±62.8mmHg,P<0.05)在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DL-C、TG、TC在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和LDL-C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471(1.039 ~1.503)和1.861(1.105 ~1.976).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solu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7-H3,sB7-H3)与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临床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33例非T2DM人群作为对照组。入选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T2DM无颈动脉斑块组(T2DM-NCAS)与T2DM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T2DM-CAS)。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B7-H3水平。结果 T2DM-NCAS组的sB7-H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CAS组的sB7-H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CAS组的sB7-H3水平显著高于T2DM-NCAS组(P0.05)。血清sB3-H7水平与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B7-H3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诊断价值(P0.05)。结论血清sB7-H3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sB7-H3或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脂蛋白a、MMP-9、D-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脑梗死但未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后检测患者血糖、血脂、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糖、TG、TC、HDL及LD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MMP-9及D-D三指标均呈现明显的两两线性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脂蛋白a、MMP-9、D-D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需要急诊溶栓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8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18例)、稳定性斑块组(25例)、不稳定性斑块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NOX2和MyD88蛋白水平。对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Spearman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OX2和MyD88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NOX2和MyD8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无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患者血清NOX2和MyD88水平显著升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X2和My...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超敏CRP含量的变化.方法 对103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5例2型糖尿病不合并冠心病患者及5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法测血清游离脂肪酸,免疫比浊法测超敏CRP,比较检测结果,并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组与2型糖尿病不合并冠心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游离脂肪酸和超敏CRP都显著增高(P<0.01).以2型糖尿病组为整体,有无合并冠心病为因变量Y(有=1,无=0),以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例数、血压、血糖、血脂、游离脂肪酸和超敏CRP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游离脂肪酸和超敏CRP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游离脂肪酸、超敏CRP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将233名疑似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高分辨率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分组列出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等,同时随访其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233例患者有140例颈动脉超声阳性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8 mm(60.1%),233例中22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率为94.8%,随访时间为(21.29±6.26)月,有26例患者发生28件心脏事件,其发生与体重指数、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造影阳性、冠脉造影二支病变、冠脉造影三支病变、颈动脉超声阳性、颈动脉斑块正相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影响,显示颈动脉超声阳性与颈动脉超声阴性患者的心脏事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9.69岁。另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55岁。做实验室检查,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头部MRI,分析两组患者影像特点。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高血脂史比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P0.05)。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63.75%vs 47.50%;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呈强回声、混合回声或低回声。两组头部MRI病灶均以单发病灶为主,病灶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明显,不稳定斑块增多,血脂检测及颈动脉颅外段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预防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及预后。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的17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72和无斑块组100例,另以我院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人群Hey、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颈动脉斑块厚度(IMT)、三酰甘油(TG)、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斑块组患者血清Hcy、APOB、IMT、TG、BMI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而APOA明显下降(P <0.05);血清Hey水平与IMT值、APOB、IMT、BMI、TG变化呈正相关,而与APOA值呈负相关(P<0.05);一年后,斑块组患者发生糖尿病下肢微血管病变、合并肾病、眼部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血清Hey水平高者预后更差。结论血清Hey水平对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且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高血压153例为合并组,不合并高血压107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7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NO、Lp-PLA2、HCY水平,通过Grous积分法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析血清NO、Lp-PLA2、HCY水平与Grous积分的关系。结果合并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冠心病组、对照组,Lp-PLA2、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冠心病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合并组Grous积分平均2.82±0.42分,显著高于冠心病组的2.00±0. 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rous积分<2分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Grous积分≥2分,Lp-PLA2、Hcy水平均显著低于Grous积分≥2分者(P<0.05);血清NO水平与Grous积分负相关(P<0.05),血清Lp-PLA2、Hcy水平与Grous积分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NO下降,Lp-PLA2、Hcy上升,NO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负相关,Lp-PLA2、Hcy水平与其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选取胸痛入院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脉狭窄程度在50%以上,72例为冠心病组,健康者28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IMT的值、斑块出现情况及斑块总积分,并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均有显著增加(P 0. 01);双侧斑块及总板块发生率显著升高(P 0. 01),斑块总积分显著升高(P 0. 01)。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72例中,有58例出现颈动脉斑块,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0. 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彩色多普勒超声分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组(1888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或存在颈动脉斑块)、颈动脉中膜增厚组(33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和正常组(135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比较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血尿酸、空腹血甘油三酯、空腹血总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血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资料。结果 三组年龄、病程、脑梗死病史、收缩压、血尿酸、LDL、TG、TC、LDL、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正常组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年龄、病程、BMI、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收缩压、血尿酸、L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史、足溃疡病史、TG、TC、空腹血糖方面,正常组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或正常组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正相关(r=0.04,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以预防和减缓其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疗程1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四项、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超声影像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有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升高,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降低(P<0.05),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下降,一氧化氮(NO)升高(P<0.05);颈动脉IMT、斑块面积、Crouse斑块积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通过改善CAS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炎性因子、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达到减小CAS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9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2型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DM组)、微量蛋白尿组(DN1组)、临床蛋白尿组(DN2组)。比较三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P-选择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尿蛋白排泄率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普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A组)和非药物干预组(B组),A组给予普伐他汀(20mg/天)口服;B组采用物理治疗,如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等,治疗12周及24周后,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及血脂的改变。结果:普伐他汀在治疗12周时,TC、LDL-C也有明显下降,但IMT未见明显缩小。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MIT斑块面积和易损斑块比率均明显改善(P<0.05),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较长时期服用20mg/天普伐他汀,可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有效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