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  代勤  虞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2):104-10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0 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在发病 <6小时内接受重组链激酶 (思凯通 )溶栓治疗 ,根据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 ,分为T波倒置和T波未倒置组 ,并且记录两组的CK -MB、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观察T波倒置与其的关系。结果 溶栓治疗后 2 4小时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倒置组与T波未倒置组相比血清CK -MB峰值出现时间明显提前 (P <0 .0 1) ,峰值显著下降 (P <0 .0 5 ) ,且大多数伴随着ST段迅速回降 (P <0 .0 1)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例数增加 (P <0 .0 1) ,T波倒置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T波未倒置组 (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可以作为冠脉再通的又一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的标准中,冠状动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对早期T波的变化注意较少。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临床评价有再通指征的83例AMI进行总结,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24小时(h)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室复极变化因关系到心电不稳定性而成为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干预治疗并发生再灌注时的心电特征特别是心室复极变化尚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本课题旨为探讨AMI再灌注早期心室复极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心电不稳定性的关系。 1.研究对象及分组:符合WHO诊断标准且发病<6小时的AMI61例,分两组:①无灌注组(对照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6~68岁。梗塞部位为前壁(包括前间壁)6例和下壁(包括后  相似文献   

4.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心电图(ECG)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24例冠脉全部再通,其中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者22例(占91.7%),均为短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当冠脉出现再通后经静滴肝素等 RA 均在12h 内消失。AMI 在静注尿激酶后 ST 段2h内迅速下降50%以上,下壁心梗的 T 波在冠脉再通4~6h 后开始演变,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塞图形。  相似文献   

5.
梁强  王孟杰  罗远战 《广西医学》2003,25(9):1741-1743
静脉溶栓疗法是当前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通过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心肌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冠状动脉再通是梗塞心肌再灌注的前提 ,其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常注意溶栓早期ST段改变的重要性 ,而很少注意溶栓后早期T波改变的意义。本文对我院 1 993~ 2 0 0 1年期间住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 4 3例 ,并与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病人 4 1例对照分析 ,探讨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溶栓病人 4 3例 ,其中男 35例 ,女 8例。年龄 4 0~ 73岁 (5 2± 7 4 6岁 )。其中下壁梗塞2 1例 ,前间壁 6…  相似文献   

6.
及早地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是最有效的方法,它显著地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我院1994年8月一1998年1月经急诊PT-CA治疗AMI84例,男性56例,女性28例,年龄32一90岁。下壁46例,前壁38例。根据典型的心电图、临床表现及(或)心肌酶学确诊,发病时间0.5-26小时,平均8小时。伴有心源性休克2例,心功能不全5例,均发生在前壁梗塞的病人。入院后服用0.5gAspirine后急诊行冠造(CAG),证实冠状动脉闭塞,行CAG后对梗塞相关血管直接行PTCA。结果:84例患者再通79例,再通率94%,发病至血管再通的时间1~27小时,平均5.6小时。PTCA失败5例,其中心包填塞1例,钢丝不能通过2例,术中死亡2例(均发生在伴有心源性休克的前壁AMI),病死率为2.5%。5周内死亡1例(经PTCA后心功能未明显改善,死于心功能不全),总病死率3.57%。结论:AMI后早期(6小时内)成功的再灌注可挽救频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和明显降低死亡率,即使在较晚时间(>12小时),病人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仍可达到治疗的目的。早期充分的再灌注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急诊PTCA治疗,开通闭塞血管的时间提前,PTCA后残余狭窄甚微,再灌注血流充分,极少发生恢复期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谢莲娜 《农垦医学》1998,20(2):124-124
在过去十年间,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临床研究已证实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明显降低息者住院死亡率问。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piastyPTCA)作为再灌注治疗的一种选择以其特有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我院开展的两例AMI直接PTCA治疗经验和体会。例1,男性患者,59岁,以阵发性胸痛半年,持续性胸骨后剧痛2小时入院。心电图示:avF、V1~V4导联S-T段抬高0.1~0.2mv。血清磷酸肌酶激酶(CK)391u/L,同功酶(CK-MB…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我院对10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时间大于6-16h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并查心电、心肌酶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在30.3~50.2岁。3例年龄大于65岁,5例心电有/J‘q波,前壁心梗6例,下壁心梗3例,侧壁1例。1.2溶栓的方法。尿激酶50~10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30min内静脉输入,1次用,连用3天。观察溶栓后30min内心电图很快有改变,ST-T基本回等电位线,酶学峰值降低。2结果再灌注患者中58%抬高ST&在30min内降低50%以上,胸痛缓解,有5例溶栓后心电小q波形成患者溶栓…  相似文献   

10.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心电图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16只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电图Ⅱ导联P波、QRS波群、T波、S—T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①造模成功12只。②QRS波群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即刻均出现短暂的R波异常增高;再灌注15—20min出现q波或原有q波加深,随再灌注时间延长,q波逐渐加深、加宽。③ST—T改变:12只大鼠在结扎LAD即刻至20min时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波快速回落,15min内回落〉50%。④心律失常发生情况:13只大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出现在结扎LAD后5—10min和再灌注早期。结论:大鼠心肌缺血20min内S—T段、T波进行性抬高达峰值可作为大鼠冠状动脉准确结扎的标志;再灌注15min内S—T段、T波快速回落〉50%可作为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