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以中医治法八法中的"汗法"为切入点,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伤寒"护阳气"、温病"存津液"一直备受注视,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讲治疗大法"以平为期",而固护阴阳对于二者皆应重视。故从伤寒对汗法应用的原则,即汗不可过、禁汗之证,两点剖析伤寒"存津液",其中汗不可过包括微微汗出、中病即止及借药物、食物之力固护津液,禁汗之证包括津液亏虚、阴血不足,阐释温病应用汗法以达辛温卫阳、祛湿通阳的功效,呈现其"护阳气"的学术思想,进而证实伤寒与温病具有互通性。  相似文献   

2.
古人认为“温病最善伤阴”,“伤寒最易伤阳”,因此,温病始终以救护阴津为主,而伤寒“处处为扶阳气而设”。实则不然。伤寒不仅能伤阳,亦能耗阴。这是因为:一、《伤寒论》所论之“伤寒“,乃广义的伤寒,其中也包括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第6条),温热病极易灼津伤液。二、伤阳或伤阴,外邪虽是重要的条件,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的体质。《伤寒论》所谓“淋家”“疮家”“汗家”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中医治疗乙型脑炎,认为必须严格遵守“五忌”,我们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却有不同的体会。1.忌发汗问题中医对乙型脑炎是按温病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吴鞠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变。”双说:“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言语颠狂,内渚外脱之变。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叶天士说:温病是热邪自内达外  相似文献   

4.
一、解表宜宣透而忌发汗温病乃外感温邪所致,故温病初起常以卫分表证居多。《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亦曰:“在卫汗之可也”,可见温邪在表,须当随汗而解。然此是否与前人所谓“温病忌汗”相悖呢?首先必须明确,此处谓之“忌汗”,实指辛温发汗而言。温邪其性属阳,致病易耗伤津液,故虽见表证,却禁用辛温之品强发其汗,否则将致邪热鸱张,津液枯涸之变。因此,温病解表确应“忌汗”。再者,温邪从表而入,自当从表而去,而祛邪之道,又应“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故温病解表以辛凉轻清为要。但  相似文献   

5.
调胃承气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误汗后的阳明结实,或伤寒直中阳明所致燥实,但气滞不甚之证。到后世温病学形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温病条辨》载有诸多应用下法方证,运用承气汤也有颇多创新。而温病之用又与伤寒之用有不同,讲究"下不厌早"之说,又忌辛温苦燥之品伤津,故多选调胃承气汤治疗阳明热结及兼证、下焦热瘀互结证,更有"以泻代清"之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内经》“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温病解表法总的作用是“开腠透邪”,其具体作用是发汗、疏表、透疹。使用后多收到皮毛疏通,汗出而解的效果。温病在使用汗法时应把握辨证准、不失误、滋汗源三个重要环节。1选用汗法辨证是关键 温病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汗之有无。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属郁闭还是开泄,从而决定是否发汗。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温病寒遏暑湿之证,其治疗主方是新加香薷饮,运用要点是无汗,其用药不避辛温。寒邪外束,中遏湿邪,故当用辛温之品,如吴鞠通所说:“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  相似文献   

7.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诊治湿温病时,一般忌用发汗,攻下,滋阴等法。但亦不能认为是绝对忌用之法。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肤浅的看法。关于汗法的忌宜湿温初起,湿郁卫气,常可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等证。这类证候,与伤寒太阳病的表实证,燥热类温病的卫分证颇相类似。在治疗时绝不可乱投麻桂之类辛温峻汗,一般亦不宜用银翘之属辛凉表散。因湿性“氤氲粘腻,  相似文献   

9.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10.
伤寒与温病,就广义来说,伤寒是指一切急性发热性疾病;温病是伤寒中的一部分。就狭义来说,温病与伤寒是相对的,伤寒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者;温病是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者。《伤寒论》之"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麻黄汤证是指狭义之伤寒。伤寒论中包括了一部分温热病在内,但后世所发展的温病学说,已超过了伤寒论的范围,补充了仲景《伤寒论》中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是一部较早研究《伤寒论》而有一定影响的医学著作,该书在理、法、方、药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有相当的补充和发辉。庞氏毕生致力于《伤求论》的研究,阐《伤寒论》理论之未发,补《伤寒论》证治之不足。所著《伤寒总病论》设专篇研究温病,别温病于伤采,独树一帜,在冶疗外感热病方面,他大胆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以“羽翼伤寒”,为促进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庞安时是创立温病学说的杰出代表,其医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要讲温病,不得不提到伤寒。伤寒和温病所感受的病邪不同。伤寒是感受寒邪,寒邪侵袭伤人之阳,故伤寒末期,即伤寒的厥阴病,必以救阳为主,如用四逆汤之类。温病是感受阳邪,阳邪侵袭伤人之阴,故温病末期,即少阴或厥阴温病(下焦),必以救阴为主。总的来说,治疗温病最主要的就是“存津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论述了大量运用汗法治疗疾病的条文,其中既有正确运用汗法者,也不乏大量误用汗法而产生变证者。《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所致变证的病机有:汗出不彻致变,伤阴阳气血,伤胃中津液,伤脏腑阳气,正虚邪入。汗法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更可阴阳两伤,既可伤在表之阳气,又可伤在内之津液和脏腑之气。虽然同为误汗变证,其病情程度和病变所在部位却迥然不同。不同变证成因主要有:发汗汗出程度不同,邪气留去不同,患者体质和脏腑气血盛衰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不同。张仲景对于不同变证的治法用药不同,但本质上仍然秉承救阳气和护脾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温病条辨》治法禁忌与护阴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4):5-6
温病以热盛伤阴为基本病理特点,因此,祛除温邪,保养阴津就成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人体阴津在温病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关于保津养阴治法的论述,对某些治法对阴津的损伤也有论及。《温病条辨》从保阴津的角度告诫后学注意慎用禁用某些治法,以防津液损伤,论述详尽,对温病临床很有指导意义。1 邪在卫表,忌辛温解表治疗温病,首当忌辛温解表。吴鞠通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对此,他在自注中说:“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  相似文献   

15.
杨栗山深研伤寒温病,著成《伤寒瘟疫条辨》,认为温病之邪为热邪,从口鼻入,充斥于三焦,虽症状变化无穷,然病机惟其一,为“怫热内郁”,故治法宣散郁热为主,配以清热泻火、泻下逐秽、导赤泻心,以宣泄郁热之主方升降散为主化裁治温十五方,皆以宣散郁热、透邪外出为治,给邪气以出路,若热盛伤津,则佐益气养阴法以固其正气。  相似文献   

16.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141条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口田共)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此文之解,历代注家大多诠为太阳伤寒证,细研仲景辨证旨义,似有辨太阳温病之内涵,笔者试将拙识略述于次。 审文中言“病在阳”有别于第51条“病在表”之太阳伤寒证。因阳者热也、表也,热蕴病机,表寓部位。可见阳字用义之深刻,有画龙点睛之殊,旨在本辨为太阳温病。其治在常态下,法应“以汗解之”,宜辛凉解表,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但因太阳温病证在表之邪热尤重,恐辛凉之剂不能速解在表尤重之热,于此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要法,更辛凉汤剂易“冷水”喷洒病之以速解在表尤重之热。  相似文献   

18.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19.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