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军峰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49-651
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总结了石学敏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1)经筋刺法内容广泛,非单一的"燔针劫刺"。2)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3)重视局部取穴。4)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5)治疗痿病,主张"补益经络气血,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6)治疗痛症,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探讨谢强教授刺营法治疗咽喉急症的机理.认为刺营应包括“刺经脉”和“刺络脉”;“一阴一阳结”是咽喉急症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强调咽喉急症治疗以刺营放血最为重要,通过咽喉局部刺营,可疏通咽喉局部脉络,使咽喉部经络气血运行流畅,则可促进咽喉功能复常;此外,亦可使壅滞于咽喉的热毒痰火得以随营血外泄,从而达到泻火散结、逐邪外出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从刺营论治喉痹的机制.通过对喉痹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喉痹发病的病机关键是热毒壅滞、痰火郁结,而咽喉局部脉络闭阻是喉痹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因咽喉部有多条经络循行,故咽喉与脏腑经络构成密切联系,当外邪侵袭或脏腑经络功能失常,均可致邪毒壅滞、痰瘀闭阻咽喉脉络而发病.在临床上,通过咽喉局部刺营或配合循经取穴刺营治疗,可疏通脉络、逐邪外出、解毒消肿、化痰祛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通利咽喉之目的.刺营法是治疗喉痹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浅谈刺络拔罐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刺络拔罐疗法是用梅花针叩击体表的一定部位,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皮肤反应后立即进行拔罐,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是一种外治法。梅花针疗法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具有调和阴阳、疏通营卫、舒筋活络的作用。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汽、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刺络拔罐疗法可直接作用于经络皮肤穴位,通过调整经络穴位的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当人体有病变时,人体所感受到的外邪或内邪之气,均以经络为通路,随气血循行而内传外达,充斥经络穴位,致经气凝滞或气…  相似文献   

5.
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对于多种疾病的疗效在临床得到充分证实,近年来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项研究表明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对脑部疾病如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等;肢体经络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扭挫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如带状疱疹、帕金森病等,均有显著治疗作用。研究证明井穴刺络放血能清泻经络表里之热,对神经细胞可产生保护作用,改善脑血流和缺氧状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物和致痛物质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发挥镇痛效应。本文综合阐述井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意在探索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更为广泛的适应症,从而促进其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巨刺、缪刺法的立论依据是经络学说。作者认为经络是一种多单元、多层次的多维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沟通机体内外、贯串上下、联络脏腑肢体、运行气血、左右对称、传导感应、调注虚实的特性,因而某经络或机体某处有病痛,则可影响到整个经络系统的平衡,故通过巨刺、缪刺法在其相对应处取穴泊之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温寒清热,使之归于平衡,本文论述了这种刺法的临床运用规律,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扬刺合刺络拔罐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8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扬刺合刺络拔罐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病例中痊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扬刺合刺络拔罐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作用,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庚 《吉林中医药》2008,28(6):461-462
刺血络法,又称刺络放血法.<内经>对其理论论述详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有余的病证可用刺血络法治疗.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其治疗机理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旨在攻逐邪气,邪去则正安,临床多用于实证、热证.刺络部位多选用十二井穴、头部及病变局部穴位,浮现于体表的浮络,以及人体浅表的细小动脉,操作方法主要有络刺、赞刺、豹纹刺、毛刺、大泻刺、缪刺.刺络出血量的多少与临床疗效有密切关系,应依放血部位、体质强弱及病证特点等而定.  相似文献   

10.
"缪刺"与"巨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刺”与“巨刺”是古代针灸中的两种刺法,最早见于《至少问》、《灵枢》,而后《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均有记载。两种刺法同是“左刺右,右刺左”的交叉刺法,都是为治疗经络病而设。二者在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但误用和应用不当者颇多。下面就两者的涵义、区别及临床应用做一简要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