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低分子肝素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短期使用方案的风险及效果。方法回顾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例150例,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在术后的5~7日内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穿下肢弹性袜;对照组75例,仅穿下肢弹性袜,不使用低分子肝素。记录治疗组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并发症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最多见的并发症为出血(6例)。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分别出现2例,1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短期使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陈睿  刘东宁 《现代保健》2010,(17):97-98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75例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做好高危患者的评估及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功能锻炼,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详细了解术中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保护下肢静脉,做好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密切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表现.结果 70例患者顺利康复,有效率达93.3%;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无肺栓塞出现.结论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护理,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从一般护理,到给予预防性早期功能锻炼、间歇性压力治疗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结果38例患者经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与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对某院2008年5月~2009年7月共9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分析.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46例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低分子肝素.术后3~10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比较x2=5.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时应给予积极的专科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药物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其中46例我们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防治下肢DVT的形成(观察组),40例单纯采用药物预防下肢DTV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率分别减少。结论: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田荔珍 《现代医院》2010,10(4):46-48
目的探讨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A-V泵)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8年9月对112例髋膝置换手术患者使用A-V泵预防DVT。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4例,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5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53例。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DVT,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开始使用A-V泵配合术晨低分子肝素钙2~4mg及口服阿斯匹林抗血栓治疗,术后当天持续使用A-V泵8h,术后第1天起使用A-V泵两次,每次2h,直至出院,整个疗程至少14d,对照组术晨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配合术后口服阿斯匹林抗血栓治疗。两组均配合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踝泵锻炼及CPM锻炼。观察是否有患侧下肢静脉栓塞症状,如出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等怀疑栓塞症状行多普勒检查了解有否DVT。结果112例下肢手术中实验组无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1·79%。结论A-V泵能明显减少下肢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对DVT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人工关节美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多渠道寻找证据,进行严格评价,结合笔者所在科的临床经验和实际,制定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计划,对1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1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月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序、可行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间35例全膝苯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整体护理干预。结果:35例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无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手术期,做好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三方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足底静脉泵对脊柱创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76例脊柱创伤术后患者,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予以药物联合足底静脉泵物理干预,对照组予以药物联合基础物理干预。治疗后根据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下肢肿胀程度、血液D-二聚体的测定,以及根据断层静脉图像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以及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足底静脉泵可较好的降低脊柱创伤术后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以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该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75-976
目的分析利湿逐瘀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指南规范的预防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利湿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14 d,两组患者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小于术后1 d,且实验组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湿逐瘀汤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在预防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在本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7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妥善的术后理疗护理。实验组进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连续10d;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凝剂。12天后对所有患者的患侧下肢行彩超检查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仅有2例出现DVT,对照组有9例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术后护理得当的情况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股骨头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术前术后低分子肝素钙5000~6000IU,q12h皮下注射,配合机械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结果: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机械方法预防DVT效果显著,观察组无1例出现有症状的DV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存在皮下出血、淤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掌握低分子肝素钙使用指征和注射技巧,应用过程中加强观察,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周俊俊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3):4777-477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剖宫产术后有深静脉血栓(DVT)的高风险患者6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剖宫产术后24h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500U,1~2次/日,连续3日;对照组不用。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5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102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除正规抗凝治疗外,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和下肢静脉泵等处理来积极预防DVT形成。结果:本组术后1周有16例DVT、术后2周有12例下肢DVT,其中6例发生肺栓塞,死亡2例。结论:对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抗凝治疗,可以减少DVT。  相似文献   

15.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梅  梁前芝 《现代医院》2010,10(4):99-100
目的探讨预防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6例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通过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36例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结论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卫平 《现代保健》2011,(17):72-73
总结160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术前宣教、功能锻炼及饮食指导,术后重视预防措施,加强病情观察,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血栓压力泵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抗血栓压力泵.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入院后7 d行下肢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抗血栓压力泵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观察3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平均年龄32.62岁;其中,4例剖宫产,经产道分娩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治疗。结果6例患者在治疗卜2周症状基本消失。随访6-24个月,复查彩超(CUS)证实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1例,未见明显的栓塞后综合症发生。结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联合尿激酶抗凝、溶栓是治疗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任梦梅 《现代保健》2010,(23):115-116
目的 通过防治性护理措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收治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17例,男68例,女49例,平均年龄64.8岁,左膝66例,右膝51例.采取术前积极控制全身疾病,加强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下肢末梢血循环情况,逐步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常规给予抗凝及扩容药物改善凝血及微循环状态.结果 全部病例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术后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护理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深静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