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4年间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期高血压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少数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应针对不同病情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2005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占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12例,再障5例,HELLP综合征占3例.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不同,妊娠结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总结1998~2004年间4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67.5%;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征)引起血小板减少(PIH),占17.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瘕(ITP),占10%;血小板生成减少,占5%。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对血小板计数小于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应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围生期处理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8年收治的3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再生障碍性疾病(AA).对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对血小板计数<50×109/L.且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或紧急手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各种病因中以PAT为多见.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制剂及适时终止妊娠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4月5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治疗方法是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与成分输血等.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47例,产后出血5例.结论 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孕妇血小板减少,以PAT和ITP最常见.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处理的重点是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重度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加强监护,适时提高血小板数,防止产时或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彤  杨咏梅 《中国医刊》2008,43(6):59-6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治疗方法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2例(72.09%),子痫前期引起16例(18.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6例(6.98%),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再障各1例(占2.33%)。PAT组及HDC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T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剖宫产占69.8%,产后出血率为2.3%。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对血小板持续下降或血小板<50×109/L者应明确诊断,给予病因治疗及升高血小板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分娩方式取决于产科情况及血小板水平。如血小板<50×109/L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泰安市中心医院在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患者不需特殊治疗.术前血小板〈30×109/L可输浓缩血小板。64例中39例经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上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秋颖  贾姣源 《吉林医学》2012,(10):2153-215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特点。方法:对3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占同期产妇的3.6%,32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2例(68.8%),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例(1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4例(12.5%),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6.2%)。各组血小板平均体积从大至小分别为:ITP及PIH>GT>AA。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配合骨髓常规检查有助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治疗的关键是依据不同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程度选择相应的输血及对症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出血,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王芙蓉 《吉林医学》2012,33(28):6099-610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48例(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18.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8例(10.0%),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6.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2.5%),肝炎肝硬化2例(2.5%);随血小板水平的增加,经阴道分娩比例上升,但主要分娩方式仍为剖宫产。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根据病因、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情况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占同期分娩产妇总教的4.11%,其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占61.1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15.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占13.6%。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应依据不同病情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5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29例占5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4例占2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5例占10%,Evans综合征1例占2%,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占2%。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较多,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不同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以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008年收治的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常见病因包括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先兆子痫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结果 PAT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者较〉50×10^9/L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处理,可有效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吕祝武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300-130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围产期的处理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8例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殿(ITP)10例,发生率26.3%;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24例,发生率63.2%;妊高征合并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率10.5%;伴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4例;产后出血3例。阴道分娩8例,其中产妇颅内出血1例;剖宫产分娩30例。无孕产妇死亡,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无颅内出血发生。进行孕期治疗,血小板>50×109/L,无需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术中予血小板悬液输注。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轻重的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及时,母婴均较安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悬液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间收住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78例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最常见。血小板<50×109/L者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  相似文献   

15.
刘晓丽  蒋小芒 《吉林医学》2010,31(13):1848-1849
目的:讨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黄陵县医院2005年~2008年收治的11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TTP)等少见。血小板>50×109/L,无出血倾向者治疗原发病;血小板<50×109/L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产后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血小板制剂只用于血小板<30×109/L剖宫产术时或阴道分娩临产时。分娩方式由产科指征决定。110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有无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血小板减少绝大多数均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16.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增芳  王增艳  王萍萍 《医学综述》2009,15(8):1264-1266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对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在2001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0例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分娩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术前或分娩期输新鲜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50例中31例经阴分娩,19例剖宫产;产后出血1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结论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主要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4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例。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并考虑剖宫产分娩。67例中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30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产后出血率为7.46%。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围生期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单纯由妊娠引起的32例(57.14%),子痫前期15例(26.7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3例(5.36%),合并肝脏疾病5例(8.9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1.78%).血小板减少出现孕周最早为19周,<28周出现14例(25%),>28周出现42例(75%),大部分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50×109·L-1的孕妇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56例中剖宫产25例,阴道分娩31例,产后出血9例(16.07%),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加强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监护,合理治疗是减少产后出血及取得良好妊娠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8年4月5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治疗方法是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与成分输血等。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47例,产后出血5例。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孕妇血小板减少,以PAT和ITP最常见。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处理的重点是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重度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加强监护,适时提高血小板数,防止产时或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由于妊娠期女性体内生理环境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化,易导致孕妇在该时期内易罹患诸多内科疾病,其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该病是以出血、贫血和继发感染为特点的疾病,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妊娠不良结局如流产、早产,增加产妇剖宫产率及孕产妇、围生儿预后不良的风险。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众多。不同原因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其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大有不同。血小板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类型。针对不同病因、不同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围分娩期应用激素治疗可有助于血小板水平的提高。对于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