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钛种植体的两种表面形态与其骨结合界面的关系。方法:在猴下颌磨牙区分期分别植入CDIC和ITI-TPS钛种植体,对界面进行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元素分析。结果: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种植后1个月的界面只有少量的骨形成;1~3个月的ITI-TPS种植界面的骨形成较CDIC者明显;种植后1年,二者未见明显差别。元素分析,界面钛、钙、磷相互渗透,各期ITI-TPS界面钛的渗透密度均较相应时期CDIC者高。结论:埋植后1~3个月,ITI-TPS种植体骨整合性优于CDIC种植体,但随时间的延长,两种种植体均可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界面。ITI-TPS种植体渗透至界面周围组织的钛离子多于CDIC种植体者。  相似文献   

2.
两种钛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两种表面形态不同的钛种植体在不同种植时期骨结合界面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在恒河猴下颌磨牙区分期分别植入CDIC和ITI-TPS钛种植体,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对两种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情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口腔检查未见种植体松动及周围组织明显炎症表现。各期种植体骨界面X线影像均未见明显透射暗影,仅种植1个月的CDIC种植体颈部见少量角形吸收。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见种植1个月后两种种植体骨界面有少量骨形成;1~3个月ITI-TPS种植体界面骨形成较明显,成骨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种植后1年,两者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无载荷条件下,种植体植入后1~3个月内,ITI-TPS种植体表面骨结合形成优于CDIC种植体。随植入时间的增加,两种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可吸收性生物膜Bio-gide结合无机牛骨Bio-oss修复临床牙种植中的骨缺损,解决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问题。方法:在牙种植外科中将Bin-oss充填在暴露的种植体周围,表面覆盖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6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暴露骨缺损区,观察并测量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曲面断层片,评价其在临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的效果。结果:二期手术发现骨缺损区都获得了高水平的新骨形成,骨缺损重建百分率达90%。术后及承载6-36个月的跟踪随访,结果显示88个植入骨缺损区的ITI种植体,有2颗脱落,种植体存活率达97%。结论:Bio-oss与Bio-gide联合应用于临床ITI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可以成功的引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同系统种植体术后1年中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检查,总结出不同系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稳定性差异。方法:检测BLB,3I及ITI三种系统共75枚种植体术后1年中的骨吸收量,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探诊深度(PD)及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并选取种植部位同颌对侧同名天然牙共32颗作为对照。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期中,BLB种植体骨吸收量高于3I及ITI种植体(P〈0.05)。基台连接9个月后,3种系统种植体mBI及PD值均高于天然牙(P〈0.05)。BLB种植体AST水平在基台连接第6、9个月时高于天然牙(P〈0.05),而3I及ITI种植体AST水平与天然牙无显著差异。结论:3I(Osseotite)和ITI(SLA表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稳定性均优于BLB(HA涂层)种植体,3种系统种植体在植入1年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同期种植体与多孔支架植入后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状况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预制成形的PLA/PGA材料,通过上颌窦提升术植入新西兰兔的上颌窦中,同期植入钛种植体,术后12周全部处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成骨及种植效果。结果:12周后肉眼可见所有种植体顶端周围多孔支架均形成骨组织且与新骨结合紧密牢固: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均证实新生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紧密。结论:种植时在骨质不足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同期植入种植体和多孔支架来同时完成新骨形成及其二者的结合,种植体与新生骨结合牢固,方法有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放疗对颌骨骨内种植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放疗后颌骨骨内种植体周围组织成骨性能、成骨特点、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的影响,建立一种符合放疗后颌骨骨内种植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Beagle犬为实验动物,拔除其双侧下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每只犬右侧下颌骨给予50 Gy剂量放射治疗.左侧为对照.放疗后9个月两侧植入埋入式螺纹种植体各4枚,于种植体植入后8周和12周处死动物,取材制作种植体-骨磨片.结果 4只实验犬均无死亡,饮食、活动正常,种植体无松动.组织病理学观察见:8周时,放疗组种植体周围有少量骨组织形成,部分有纤维组织长入,对照组骨组织形成量较放疗组多,与种植体形成了部分骨结合;12周时,两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较8周时明显增加,都与种植体发生了骨结合,对照组的骨组织量及种植体-骨结合程度都优于放疗组.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建模方法,较符合放疗后颌骨骨内种植临床实际情况,为今后放疗后骨内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再生的研究奠定了动物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41例通过Bio-Gide生物膜引导的再生骨中种植和负重的259枚种植体的成功率方法:选择种植术区存在骨缺损,可通过GBR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患者141例其中123例202枚种植体周存在水平向骨吸收,种植体通过GBR可同期植入;18例57枚种植体周骨缺损量较大,存在垂直向多壁骨缺损,需先通过GBR技术引导新骨生成,6—8个月后再植入种植体。生物膜均采用可吸收性的Bio—Gide膜,骨移植物为自体骨与Bio—OSS骨粉的混合物术后1、3、6月进行X光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对新生骨组织量进行评估:种植修复体完成后,分别于戴牙后6、12、24月定期复诊,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结果:二期手术时,141例253枚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结合,6枚种植体周围形成纤维愈合而失败,后经重新种植,所有种植体均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6—24个月,种植体均能成功地恢复咬he功能。结论:Bio—Gide生物膜引导再生骨中种植体成功率为96.9%,与正常骨组织中种植修复的成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分析全下颌改良杆卡式种植覆盖义齿种植体固位杆上加载义齿人工牙上加载的应力分布。方法:三维各向异性有限元法。结果:种植体界面骨组织的最大应力出现在种植体颈部周围的骨质界面;种植体的最大应力位于种植外段的近,远中面;两种加载条件下,种植体的应力峰值有一定差别,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峰值差别不大,,但二者的应力分布着差异;牙弓后都牙槽嵴粘膜中的应力峰值及应力分布均有差别。结论义齿上加载与固位杆上加载的应 布  相似文献   

9.
BIB与ITI种植系统周边骨质吸收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放射线片评估BLB种植系统(HA涂层非螺纹柱状种植体)和ITI种植系统(TPS涂层螺纹柱状种植体)负载初期及负载后48个月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别。方法:87例患者116颗种植体按负载时间分五组进行X片牙槽骨边缘高度测定。结果:BLB种植系统骨吸收呈缓慢上升趋势,而TIT系统相对平稳,负载初TIT种植体周骨吸收高于BLB种植体,负载后36~48个月BLB种植体高于TIT种植体,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LB种植系统骨结合更早,TIT种植系统远期骨吸收更少,更有利于保证种植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修复颌骨缺损后,能否形成满足牙种植所需要的骨量和骨质。方法:以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修复颌骨缺损(2.2cm×1.5cm),跟踪观察1年,在骨密度影与周围正常颌骨骨密度影接近后行牙种植体植入。种植体植入后3月观察骨组织结合情况。结果:种植体植入后3月,X线显示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与修复的骨组织结合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现象。结论:应用无机诱导因子支架材料诱导骨形成区域,可行牙种植修复,为较大区域骨组织缺损患者术后植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常规ITI种植体和TE种植体应用于即刻种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共103颗种植体,外伤牙、残根微创拔出即刻植入种植体,随机分常规ITI种植体组30例55枚种植体;另30例采用TE种植体组,48枚种植体。种植体周骨缺损植入Bio-0ss骨粉,植入6个月后行上部修复。修复后追踪时间平均12个月。结果:常规ITI种植体组无种植体脱落,存留率100%,TE种植体组无种植体脱落,存留率1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龈袋深度、出血指数、年累计骨吸收量及X线检查均无明显不同。常规ITI种植体组种植体周围发生炎症一颗;两组采用GBR技术创口开裂各1例。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中常规ITI种植体可以取得与TE种植体同样的成功率。近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追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即刻种植后用GBR术和植入PRF对种植体周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方法:以成年Bea-gle犬为实验动物,拔除犬双侧下颌P2、 P3、 P4牙,即刻植入种植体,所植入的种植体距近中根拔牙窝的近中壁有3~4mm的骨缺损间隙,采用半口自身对照,一侧行即刻种植+GBR (A组),一侧即刻种植+PRF (B组),术后三个月处死动物,取下带有种植体的下颌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两组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 B组骨缺损处3个月时均被新骨充填,两组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限于本研究中,即刻种植术中采用GBR和植入PRF对骨缺损区的引导骨再生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种植体表面在边缘骨水平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的是非嵌入式种植的一期手术,GBR。种植手术后按时间段(3,6,12个月)影像学观察。结果:Ankylos种植系统(1.32±0.24mm)3个时间段都出现稍微的骨吸收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DIC(0.72±0.18mm)与Osstem种植系统组(0.21±0.12mm)3个月时间段组骨吸收量显著的减少,但3-6个月与6-12月时间段组骨吸收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种植系统组在上、下颌植入部位的边缘骨吸收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颈部设计的牙根形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宏观表面结构种植体系统比精密颈部与微观表面结构的种植系统边缘骨吸收更稳定。  相似文献   

14.
愈合期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情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愈合期两段式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情况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种植义齿修复下颌后牙区牙体缺损患者44例共94颗,其中54颗两段式埋植型Frialit-2种植体和40颗两段式非埋植型ITI种植体,根据种植体植入术后和愈合后数字化全景X线片来进行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的测量。结果:显示愈合期两段式埋植型Frialit-2种植体和非埋植型ITI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67〉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愈合期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吸收改变与种植体的植入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种植义齿修复成功率的原因。方法:收集临床上的10例种植修复前各项检查无异常,但恢复上部机构后发生种植体炎症或冠折裂等问题的病例,对其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例患者原因为咬合过紧,且后牙未及时修复导致种植体周围炎;3例患者未能成功控制牙周问题;1例患者夜磨牙;其余原因无法确定。结论:种植治疗前的咬合判断及治疗后的维护对种植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或覆盖生物膜在即刻种植术中对骨再生效果的影响。方法:8只成年实验用犬,拔除双侧第2、3、4下颌前磨牙,同期植入种植体,制备种植体颈部的环状骨缺损,每侧植入3颗种植体,将种植体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和富血小板血浆的混合物;B组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C组作为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先后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比较组间差异。结果:A组新生骨质较优,骨量多,B组骨缺损区无软组织长入,两者间骨结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骨再生效果较差,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处理方法对种植体周的骨再生均有积极作用,富血小板血浆在促进骨组织生长方面优势明显,生物膜在阻挡软组织长入方面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种植体植入后牙槽骨吸收情况,分析不同种植体以及种植体植入不同时间骨吸收速度。方法:收集1998年至2013年潍坊市人民医院牙科种植中心接受ITI、 DIO、奥齿泰以及BLB种植体种植的病例,均对其在植入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拍摄口腔曲面断层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并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种植体之间的骨吸收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gt;0.05);种植体植入后1个月与3个月之间,3个月与6个月之间,1个月与12个月之间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速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不同种植体骨吸收速度无差异,种植体植入1个月,6个月时周围骨吸收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