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浩 《中国针灸》1998,18(6):382-382
近年来,有关经络感传、经络实质的研究及临床实验的国内外文献报道日益增多,但经络实质研究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同行们重视。1 感传出现率目前研究经络实质的基础是经络循经感传现象。我国曾于70年代中期,对6万余人进行历时6年的感传现象的普查。结果显示,感传出现率最低的是河南省为5.6%,最高的是黑龙江省为36.3%,感传出现的总人数是1万余人[1]。另有调查表明,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等方面的感传出现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对于以上矛盾,笔者认为,即使调查者们运用同样的检测器材和方法,但因忽略了人体自身在体质、性格、情绪、文化等方…  相似文献   

3.
眼针经络循行与临床意义泗洪县中医院(223900)杨彭龄关键词眼针;经络;针感传导眼针疗法的临床实用价值已为国内外很多学者所公认,但有关眼针的经络循行线却鲜见报道。经络感传(或称针感传导)现象,是经络活动现象。从经络感传现象入手研究经络学说,是探讨经...  相似文献   

4.
激发经络感传 提高针刺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达甫 《中国针灸》1996,16(6):43-44
激发经络感传提高针刺疗效任达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主题词循经感传.激发;得气针感,即得气,是针刺疗效的保证。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关系到疗效的提高、针刺麻醉的成功率以及针刺原理、经络实质的研究。经络循行的路线在《灵枢》中早有详载,后世...  相似文献   

5.
经气运行方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娴  张卫华 《陕西中医》2006,27(7):862-863
目的:探讨经络之气运行的方向。方法:通过对经络内外相通、脏腑表里络属、首尾经和交会经以及一经多脏腑联系、同性质经脉间的沟通、针刺产生的经气感应、全国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病邪传变及古医籍有关论述的分析和论证。结论:经气运行的方向呈双向性。  相似文献   

6.
气至病所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北京中医医院(100010)程海英指导:张如心关键词经络;针刺;感传;效能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因而经络在中医理论研究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经络要发挥其调整阴阳、运行气血的功能,就必须调动经气...  相似文献   

7.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12,32(12):1135-1138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的论述,用以对照“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和假说.结果发现,经脉的基本特征是动脉搏动,而不是“循经感传”,因而“感传”不能体现经络的整体;假说者将“循经感传实验”的结果等同于经络是滥用推理所致;实验方法难以施于经脉中那些由感受、体验所获得的部分.寻找“经络实质”的实验需要重新选择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1.五藏系统间以神经体液因子为基础,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信息网络系统,经络是脏腑间信息通讯的网络通道。2.血循中的神经体液因子是经气(营卫之气)的实体3.经脉是以动脉干为主的位置较深的大血管。4.腧穴反映的是络脉的组织形态结构,络脉相当于微循环单元。5.经络感传可能是神经体液因子在微循环单元中的接力传递。同经腧穴上微循环单位之间的衔接并发生相关的协调性功能活动是因为在脑、脊髓中枢-内脏-躯体间存在神经元性定向联接,通过神经反射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 经脉图绘制的依据是古代的经典医著。经典文献对经脉循行的根据是什么,现代只能推测,无从考查。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络感传方面的大量工作,使绘制现代的经络图成为可能。但是,经络敏感的人很少,有时不能指出循行线的确切位置,给工作带来不便。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表明经脉不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还具有高度的定位性,因而给经脉循行路线确切位置的厘订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通过100例患者肺经隐性感传路线的调查,初步厘订肺经在体表部分的循行路线,并与经典文献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1.
明确"依脉引筋气"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与方法,为临床治疗经筋病提供参考。"依脉引筋气"是杨上善对《黄帝明堂经》中经筋病治疗思路的概括总结,但其具体论述已散佚,笔者通过对现存典籍的考究,对筋气的具体含义、经筋与经脉的关系、"依脉引筋气"的方法及其取穴侧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标本兼顾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12.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人沿着古典的经脉循行线,都有对机械,对电刺激产生局限性很强的感觉,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的经络现象。生物物理方面,这条线具有较邻近皮肤电阻为低,电位为高,以及能发出较高亢音调的特性。这些事实支持我们在六年前提出的关于这条LPSC线  相似文献   

13.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中国针灸》2004,24(11):773-778
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把握经络研究方向.经络存在着先天因素,基因决定着经络的表达和循行规律.通过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证实,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核、体液及化学离子等循经优势扩散的特异性,经气(能量和信息流)运行的通道是以经络环的形式存在,它有效地将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等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联动起来,从而产生生理调衡和病理调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用针刺、按压、或其他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时,一种酸、麻、胀、重感或其他特殊感觉,便从被刺穴位开始,沿着或大体沿着古典所述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经络感传现象),在针刺疗法和针麻中,颇为常见.因此,从控制经络感传的方向和强化经络感传的程度入手,去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都受到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 应用多种方法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了检测和显示,证明其行程与古典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结果稳定,可重复。但是,显性感传的经络现象在人群中只占25%左右,而人群中大多数是属于隐性感传,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已观察到皮肤低电阻点(穴位)循  相似文献   

16.
Experimental meridian line of stomach and its low impedance na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pplying electrical impulse stimuli at the Jing point (St. 45) and then tapping on the skin surface along the vertical lines crossing the channel of the stomach, the line of 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LPSC) was determined in 51 patients at the acupuncture clinic. Of the cases examined, 98 percent were found to have positive LPSC lines which were basic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classical stomach channel. Using a low frequency skin impedance detector, the skin impedance of the entire lines of LPSC was found to be lower than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7.
Shang ZD 《中国针灸》2011,31(3):277-280
利用人体细胞膜电学特性,解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并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机制、感传循经停顿现象、感传性质及感传宽度等经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络就是独立于已知九大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8.
经络气道的验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2,22(9):8-16
目的:验证经络气道,阐明经络实质。方法:根据古典经络文献的有关论述,用多种实验研究验证络气道有什么样的物质结构、功能和特征,结果:经络气道,有多种物质,宏观形态,经络路线,外部框架的间隙结构;有卫气运行,循经感传,血管变化,淋巴免疫的间隙功能,有低阻良导、双向运行,阻滞疏通,气道相通的间隙特征,结论: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是广义经络,循环感传的卫气通道是狭义经络,经络实质是液气运动的间隙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