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有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60年代后,随着CCU的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护、心脏除颤和起搏器的运用,以及各种抗凝、抗血小板、抗心律失常和扩血管药物的应用,AMI的死亡率大大降低。80年代后,冠状动脉溶栓和各种介入性治疗使AMI的死亡率由过去的12~20%降至5~10%。过去曾认为AMI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而忽视了血栓的作用。至1979年,Bewood发现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最大危险是导致心脏缺血事件频发和心源性猝死(SCD)。溶血栓等现代疗法虽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由70年代的20%~25%降至目前的8%~12%左右,但是AMI出院者仍有非致  相似文献   

3.
自从60年代建立冠心病监护病室及大力防治致死性心律失常以来,心泵衰竭便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60年代后期,已认识到挽救趋于坏死的心肌,缩小梗塞范围可以降低泵衰所致的死亡率。通过用药以消除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使冠脉再灌注,增加缺血心肌氧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方面溶血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即起病3~6小时内,应用溶血栓疗法,及时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是80年代治疗AMI的一大进展。这使AMI病人的急性期病死率从用监护治疗后已降到的15%水平再进一步下降。所用药物有下列五种: 一、链激酶(SK)SK是从C组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过程中提取的蛋白质,通过形成链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复合物,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溶解血栓。SK使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灌注疗法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使病死率大大下降,已成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再灌注后会出现心肌无再流、再灌注损伤和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等临床问题。尽管中医不可能替代西医的再灌注疗法,但利用中西医的互补性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从而使再灌注疗法的疗效进一步提高。1无再流及中西医结合对策再灌注疗法可快速疏通冠状动脉,但Ito等使用心肌声学显影(MCE)发现,AMI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心肌组织却无再灌注,称为无再流现象,其发生率高达37%[1]。有研究[2]显示AMI经急…  相似文献   

6.
急性透壁心肌梗塞(AMI)是冠状动脉(冠脉)急性闭塞的后果,其中90%由于血栓形成。发病后4~6小时内使冠脉血运重建可挽救部分缺血心肌。近年来溶栓疗法使冠脉再通,它使AMI急性期病死率下降20~52%,是AMI治疗学上的重大进展。但是,还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虽然目前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已使AMI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这些方法均不能使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再生.近些年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使心肌再生修复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刘希增 《山东医药》2004,44(4):25-26
适时有效的溶栓疗法可恢复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对其正确判断、处理和预防是降低AMI早期死亡率的关键。研究表明,心室复极变异是引起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重要因素之一;而QT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其治疗目的是使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最小化以减少早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和心功能。随着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广泛开展,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病死率已显著下降,由1986年的13%下降至2000年的约4%。  相似文献   

10.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近年来用溶栓治疗AMI已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尿激酶价格低廉、溶栓再通率高、并发症少、不引起过敏反应.近年来,我院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28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有3个,即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合并机械性功能障碍。近年由于CCU的设置,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者显著减少,使AMI的死亡率降至20%左右。但是,因心源性休克、机械性功能障碍引起的死亡率并不减少,成了抢救生命中的主要问题,尤期是合并机械性功能障碍的病例,通常内科疗法无济于事,均寄希望于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3.
溶栓疗法尽管可降低6%~8%的AMI院内死亡率。但据统计,有高达70%~80%AMI患者不宜接受溶栓疗法,因而AMI院内死亡率仍然很高。选择何种方法替代治疗乃是研究的重点。据报道,硫酸镁能降低系统血管阻力、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代谢、  相似文献   

14.
重视心电图在评价心肌灌注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改善AMI患的预后,是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约有20%~25%的AMI患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的前向血流恢复到了TIMI3级,但其供血区心肌微循环却得不到充分灌注,表现为无血流(no-reflow)或低血流(low-flow)现象,心电图表现为抬高的ST段在IRA再通后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我国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成为重要的疾病负担。冠状动脉(冠脉)因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等原因引起血栓栓塞,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尽管近几十年来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AMI患者预后,但其院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AMI患者于早期血运重建开通血管后仍有相当部分缺血心肌坏死,临  相似文献   

16.
薛健 《山东医药》2004,44(25):72-72
急性心肌梗死(AMI)一旦确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可挽救濒死心肌或缩小坏死范围,改善预后。这一疗法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此方法要求医生在溶栓前短时间内必须诊断正确,若误诊误溶,则导致不良后果。2000~2003年,我院对96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其中误诊误溶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自50年代开始以来已近半个世纪,其间由于血栓形成与AMI因果关系的争论使其应用受到了影响。80年代冠脉内溶栓治疗的开展,证实了该疗法可使AMI病死率降低到大约10%。与此同时冠脉血栓形成为AMI发生的重要机理的理论确立使得静脉溶栓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大规模临床应用表明,溶栓治疗确实能使致心肌梗塞的相应闭塞冠脉血管再通,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降低死亡  相似文献   

19.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的早期(3~6h内)应用溶栓治疗法,及时溶解冠状动脉的血栓,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改善预后,是近年来治疗AMI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也越低。GISSI研究表明:用链激酶静脉溶栓,起病后1h内开始者,其21天病死率较6h内开始者减低47%(0.086/0.0154)。自1999年开始我科应用尿激酶(UK)溶栓疗效好、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其中2002~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1].目前AMI的治疗主要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效果显著,但有部分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这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