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雪丽 《陕西中医》2002,23(6):499-499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的疗效。方法 :本病采用止嗽散加白僵蚕、牛蒡子名为蚕牛止嗽散 ,随症加减治疗本病 36例。结果 :治愈 2 3例 ,好转 1 2例 ,总有效率 97.2 %。提示 :小儿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用药味简量轻 ,中药即止。  相似文献   

2.
李萌  李敏  郑军 《北京中医药》2024,(2):194-196
风药之性与小儿脏气清灵之体同气相应,针对小儿肺系疾病不同病种发病特点,巧妙运用风药以疏风解表宣肺、消风涤痰宣窍、益气固表祛风,在感冒、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常见肺系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以阶老中医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用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久多 《新中医》1997,29(7):7-8
杨以阶老中医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用药特色程久多主题词发热/中医药疗法外感病儿童@杨以阶杨以阶名老中医,业医50载,尤精于儿科,现就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用药特色作一简介。1轻重相宜《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谓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小儿虽易患外感热...  相似文献   

4.
<正>小儿自出生到成年,始终处于不断生长与发育的过程中,年龄越小,其生长发育越快。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黄甡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为其主要体质特点。因小儿脏气清灵,不耐大寒大热之品,故临床小儿用药应以轻、灵为要。风药禀少阳升发之气,其性轻清灵动,与小儿同气相感,正合其特禀体质。黄甡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将风药广泛运用于小儿肺、脾、肝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概括其具体作用为宣肺护卫、透邪疏散,升发脾气、芳化湿浊,散风通络、息风止痉等,临床效果显著,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赖肺气之肃降而排泄通畅,反之,肠腑积滞不通,腑实内结,浊邪上干,肺失宣肃。笔者有幸随师汪受传教授临证,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易趋康复的特点,运用通腑法,或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宣肺通腑之剂治疗乳蛾、肺炎喘嗽、哮喘、便秘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从瘀论治儿科疾病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迈青 《河北中医》2001,23(10):765-766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寒暖不能自调 ,乳食不知自节 ,一旦调护失宜 ,则外易受六淫所侵 ,内易为饮食所伤。小儿生机蓬勃 ,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故患病经治疗后 ,往往好转快 ,容易恢复健康。然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也经常遇到一些患儿 ,由于误治、失治或护理调摄不当 ,出现缠绵难愈之证。此时可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说 ,采取活血化瘀之法 ,或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 ,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现举隅如下。1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免疫反应性疾病 ,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  相似文献   

8.
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直达病所,疗效确切。运用灌肠、穴位敷药、脐疗治疗小儿发热、咳喘、泄泻等疗效独特,毒副作用较小,适应证多,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疗法》2005,13(6):47-48
小儿脏气清灵,生机旺盛,与成人相比,疾病尚属单纯,病程相对较短,故小儿胃脘痛必然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不能将小儿简单地视为成人的缩影。笔者将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学习期间治疗的慢性胃脘痛病例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将笔者跟导师侍诊所体会到的小儿诊治用药特点介绍供同道参考。  导师主张疗儿疾、倡清灵之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必须细审慎,稍有不当,即可脏腑受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故治疗必须及时,用药必须果断,做到胆大心细,力求轻巧灵通,最忌以重剂毒烈之品图其速效,常语阴阳不可偏伤、泻实谨防伤正,补虚免滞余邪,对急重患儿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若投大苦、大寒、大辛、大热攻伐有毒之品时,做到有是证用是药,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小儿脏气清灵,…  相似文献   

1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用药的特殊性,因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阴常不足、脾常不足”,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在遣方用药时我们应着眼于维护阳气、顾护阴津、保护脾胃、药取轻灵、慎寒慎热、灵机活用、安全用药、兼顾口感8个要点。  相似文献   

12.
小儿支气管肺炎,尤以冬春病发率高。属祖国医学中之温病范畴。发病急、重,危害深。笔者仅就其临床琐谈如下。发热多暂治在截断小儿乃稚阳之体,阳气相对有余,脏气清灵,生机旺盛,六淫所致发热迅速。故入院多见中度以上发热,伴有汗或无汗,不恶寒或恶寒,呼吸急促,咳喘,甚则鼻煽,喉中痰鸣,  相似文献   

13.
小儿哮喘是常见的儿科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疾病之一。治疗小儿哮喘,运用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整体精准的辨证,认准病机,多样有效的治疗手段,结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易趋康复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以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鼓舞正气、卫表固实和扶正祛邪的功效。本文将从中医药内治疗法、外治疗法两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以“脾常不足”这种先天性生理特点为主因所导致的小儿营养不良可以称之为脾虚型亚健康状态。小儿神气未充,脏气清灵,采用推拿这一中医外治法既有效,又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最为适宜于小儿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本文对小儿脾虚型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临床表现、转归及其推拿调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 泄泻是农村常见病,病虽复杂,但究其原因不外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几类。治疗上不外健脾用食、温肾益气之法。然而临床观察当中因惊恐引起的泄泻亦屡见不鲜,古人称此泻为肝泻或惊泻。本病与小儿的生理特点有关,因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脏气清灵,神气怯弱为肝泻的生理基础,木旺土虚是其病机。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儿御邪、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侵,且寒、热等六淫邪气常与风邪兼夹从口鼻、皮毛等入侵.小儿肺为娇脏、为华盖,故邪气首先犯肺,导致肺系疾病发生;而又因小儿脏气清灵,故而易趋康复.小儿感冒后咳嗽经积极治疗后感冒的症状均可消失,仅留下咳嗽、少痰或无痰,伴咽痒等症状.中医可从“风痰”论治,运用川芎茶调散加减以驱除风邪,消除气道痉挛,使肺的宣降运动得以恢复,与之有母子关系的脾脏的运化功能正常,从而使得风祛痰消咳止.  相似文献   

19.
刘秀省  王洽会  王秋英 《光明中医》2006,21(5):F0004-F0004
婴幼儿腹泄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不外内伤和外感两大因素,病理变化则在脾胃.<古今医统>有:"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泻泄,又经所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由于小儿"雅阴未充,雅阳未长",调节机能差,一旦发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转变极易,临床常见虚实并见,症状错杂.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处方用药切忌呆泥、单纯.治应重视扶正祛邪配合,补消并用,温清兼施,补中发表,润燥相济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腹泻,是小儿常见多发病。多发生在3岁以下,夏秋季尤多。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因而脾虚是腹泻主因,乳食不节或不易消化的粘腻冷硬之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而引发腹泻;惊恐、风寒入侵等也能诱发。故治疗腹泻当以健脾为本,化湿助消化为辅。小儿脏气清灵,皮肤娇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