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胺酮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白色家兔随机均分为NS组、KET4组、KET8组及KET16组,分别于耳缘静脉注射NS及4、8、16 mg.kg-1的氯胺酮,观察并比较各组家兔给药前后QPEEGδ频段的功率变化。结果兔静脉注射氯胺酮4、8、16 mg.kg-1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0.5~5 min内均较给药前明显增加,1~2 min达高峰。在给药后0.5~5 min内随氯胺酮剂量的增大,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增加越明显。结论氯胺酮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氯胺酮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氟烷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白色家兔,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均分为NS组、Iso25组、Iso50组及Iso100组,分别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25、50、100 μL· kg-1异氟烷,观察并比较各组给药前后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兔静脉注射25 μL· kg-异氟烷或生理盐水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静脉注射50、100 μL·kg-1异氟烷后,各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1~15 min时均增加(P<0.05、P<0.01),且在2~5 min时达高峰;在给药后15 min内,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与异氟烷的剂量呈正相关(r为0.652 ~0.987,P<0.05、P<0.01).结论 异氟烷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兔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QPEEG δ频段功率百分比有可能成为监测异氟烷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维库溴铵对清醒、麻醉状态下兔的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的影响。方法:取家兔分为清醒组和麻醉组,每组8只,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3mg·kg-1,麻醉组给药前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清醒组给药前和给药后5~35min时、麻醉组给药前和给药后0.5~10min时8个脑区和δ、θ、α1、α2、β1、β2频段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清醒组中,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8个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5~35min时均明显增加(P<0.01),各脑区的θ(除左、右额(P<0.01或P<0.05)外)、α1、α2频段功率百分比基本无明显改变(P>0.05),β1、β2频段功率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8个脑区的6个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麻醉组:给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8个脑区的6个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清醒状态下维库溴铵明显增加了兔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β1、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麻醉状态下维库溴铵对兔QPEEG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θ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3mg/kg前后δ、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枕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均增加(P<0.05或P<0.01),而其它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药前相比,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均有所增加,其中枕区和颞区增加最明显(P<0.05或P<0.01)。结论顺式阿曲库铵能够增大兔QPEEG枕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及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戊巴比妥钠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θ频段的影响。方法采用QPEEG功率谱分析法观察家兔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前后δ、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各脑区在给药后30s、1、2、3、5、10min时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大,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降低(P<0.01或P<0.05);与基础值波幅相比,给药后波幅明显增高。结论戊巴比妥钠能够增大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θ频段功率百分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1频段的影响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6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6组(n=6):空白组(0.9%Na Cl 1 m L·kg-1),低、中、高3个剂量舒芬太尼组(1.5,3,6μg·kg-1),纳洛酮组(400μg·kg-1)和联合用药组(纳洛酮400μg·kg-1+舒芬太尼3μg·kg-1)。采集给药前30 s及给药后1,3,5,10,20,25 min脑电图数据,分析QPEEG样本。结果与给药前相比,中、高剂量舒芬太尼组的β1频段功率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且与舒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P<0.05)。纳洛酮组与给药前相比,β1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兔QPEEGβ1频段功率百分比,且此作用由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频段功率的影响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6只家兔,分6组(n=6):NS组(生理盐水1 ml.kg-1)、NA组(纳洛酮200μg·kg-1)、LD组(芬太尼10μg·kg-1)、MD组(芬太尼20μg·kg-1)、HD组(芬太尼40μg·kg-1)和NAF组(纳洛酮200μg·kg-1+芬太尼40μg·kg-1),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观察兔给药前后β2频段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NS组、LD组和NA组β2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MD组和HD组中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在大部分脑区增加(P<0.05,P<0.01),此改变与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除少数时点、个别脑区外,NAF组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与给药前相似(P>0.05)。结论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此作用,表明阿片受体介导了这一过程,提示β2功率百分比可能作为反映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及该影响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兔按照体质量随机分组,每组6只,分别iv给予生理盐水1 ml·kg-1,瑞芬太尼5,10和15μg·kg-1,纳洛酮200μg·kg-1以及纳洛酮200μg·kg-1+瑞芬太尼15μg·kg-1(间隔5 min)。应用数字脑电地形图仪分别记录给药前30 s及给药后30 s,1,2,3,5,10,15,20和25 min兔左、右脑额、顶、枕和颞8个脑区QPEEG,并定量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与给药前相比,生理盐水1 ml·kg-1组、瑞芬太尼5μg·kg-1组和纳洛酮200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瑞芬太尼10和15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P<0.05);生理盐水1 ml·kg-1,瑞芬太尼5和10μg·kg-1及纳洛酮200μg·kg-1对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影响,瑞芬太尼15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θ频段功率百分比减小(P<0.05);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P<0.01);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P<0.01)。与瑞芬太尼15μg·kg-1组相比,纳洛酮200μg·kg-1+瑞芬太尼15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P<0.05),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高(P<0.05),与给瑞芬太尼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同时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θ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瑞芬太尼的这种脑电图效应,表明这一作用由阿片受体介导,提示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瑞芬太尼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学成 《中国药房》2010,(8):728-729
目的:探讨在臂丛神经阻滞下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患者的镇静遗忘作用。方法:选取9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咪达唑仑0.04mg·kg-1+芬太尼1μg·kg-1;Ⅱ组,咪达唑仑0.06mg·kg-1+芬太尼1μg·kg-1;Ⅲ组为对照组,穿刺前不给予任何药物。比较3组穿刺后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镇静程度和遗忘程度。结果:Ⅰ、Ⅱ组在不同时间的镇静程度均优于Ⅲ组(P<0.05),Ⅱ组在给药后30、120min遗忘程度优于Ⅰ组(P<0.05)。3组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对患者可产生有效的镇静遗忘作用,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麻醉前联合给药对下肢骨折手术的镇静遗忘作用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于麻醉前10 min静注眯达唑仑0.04 mg/kg,1 min后再静注芬太尼0.75 μg/kg;Ⅱ组于麻醉前10 min静注咪达唑仑0.04 mg/kg;Ⅲ组静注0.9%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组.分别于给药后5、10、30、60 min测定BP、HR、SpO2.于给药前、给药后10 min(麻醉操作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术中)分别测定血糖、皮质醇浓度.于术后24 h评价对麻醉及手术的遗忘情况.结果 用药30 min后,SpO2:Ⅰ组(99.5±0.5)%,Ⅱ组(98.7±1.2)%,Ⅲ组(99.0±0.8)%,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患者在施行麻醉操作时及术中血糖、皮质醇浓度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与Ⅰ、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与Ⅱ组相比,对麻醉过程、手术过程遗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相比,对麻醉过程遗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合用作为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前给药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并达到对麻醉、手术的镇静和遗忘作用,同时对麻醉过程遗忘明显优于单纯用咪达唑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中国患者麻醉前后遗忘程度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生理盐水组(NS组)、2 mg咪达唑仑组(2M组)、3 mg咪达唑仑组(3M组)、5 mg咪达唑仑组(5M组)、8 mg咪达唑仑组(8M组),每组30例。于麻醉诱导前8 min静脉注射给予实验药物。观察患者从PACU回病房4 h后对麻醉诱导前12 min至苏醒后60 min之间的记忆。结果各组患者均未观察到逆行性遗忘表现(P>0.05)。给药前咪达唑仑组照片和事件回忆率、镇静评分和BIS值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咪达唑仑组的照片(P=0.001)及事件回忆率(P<0.001)均低于NS组,镇静程度(P<0.001)均强于NS组,且呈剂量依赖效应。术后48 h谵妄评定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精神状态异常表现(P>0.05)。结论诱导前静注3 mg和5 mg咪达唑仑,能使患者产生满意的镇静效果和顺行性遗忘效应,不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及产生术后谵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地佐辛运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作用。方法:选择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每组中各20例分别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其中Ⅰ组使用咪达唑仑联合哌替啶,Ⅱ组使用咪达唑仑联合地佐辛Ⅱ组。Ⅰ组先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 mg,后给予哌替啶50 mg静脉注射;Ⅱ组先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 mg,后给予地佐辛50 mg静脉注射,待睫毛反射消失进行检查操作。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术毕清醒时间,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入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毕清醒时间少于Ⅰ组(P<0.05)。术中血氧饱和度低于95%、心率小于55次/min发生例数Ⅰ组高于Ⅱ组(P<0.05),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不适发生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患者苏醒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优良比例Ⅱ组与Ⅰ组相似(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地佐辛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效果安全确切,优于咪达唑仑联合哌替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辅助局麻下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选择ASAⅡ-Ⅲ级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年龄5080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Ⅰ组)和咪达唑仑组(Ⅱ组),每组25例,分别复合芬太尼0.05mg。Ⅰ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 min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1μg/kg,继以0.280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Ⅰ组)和咪达唑仑组(Ⅱ组),每组25例,分别复合芬太尼0.05mg。Ⅰ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 min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1μg/kg,继以0.20.7μg/(kg h)的速度维持;Ⅱ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min给予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6mg/kg,再以0.040.7μg/(kg h)的速度维持;Ⅱ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min给予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6mg/kg,再以0.040.20mg/(kg h)的速度维持。比较两组在颅骨钻孔引流术术中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及术中配合度。结果Ⅱ组颅骨钻孔时的SBP、DBP、HR较切皮时升高(P<0.05),而Ⅰ组变化不明显(P>0.05);SpO2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术中配合度(100%)高于Ⅱ组(60%)(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辅助局麻下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α_2频段的双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α2频段的影响。方法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脉注射异丙酚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异丙酚2.5mg/kg时,对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P>0.05);5mg/kg时,各脑区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在给药后升高(P<0.05);10mg/kg时使各脑区α2频段功率百分比较给药前及前两个剂量组均下降(除左右顶区与2.5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P<0.05)。以上变化以额、颞区最为明显。结论异丙酚对兔QPEEGα2频段的功率百分比的影响呈双向型,提示α2频段可能成为反映异丙酚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咪达唑仑及合用芬太尼用于无痛内镜检查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平  李波  孙远杰 《中国药师》2005,8(7):579-580
目的:比较单用咪达唑仑及合用芬太尼作胃、肠镜检查的临床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要求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400例,随机均分为咪达唑仑组(M)及咪达唑仑合用芬太尼组(MF)等两组.MF组先静注芬太尼0.05~0.1 mg,然后与M组相同缓慢静注咪达唑仑(50 mg·kg-1)至无睫毛反射,开始操作.监测并记录两组注药前、注药后1 min、5 min、15 min,操作结束时各点的SBP,SPO2,HR,R;记录两组咪达唑仑总量,MF组芬太尼总量;两组镇痛效果,肢动情况,清醒后遗忘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操作中1 min,5 min的SPO2,SBP,R与操作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咪达唑仑总量MF组明显低于M组(P<0.01);两组肢动发生率MF组(5%)明显低于M组(13%);两组呼吸抑制(SPO2<90%)发生率MF(12%),M(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合用芬太尼更适合纤维胃、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用于局部麻醉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喜  曹锐  陈志刚 《医药导报》2009,28(12):1590-1591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用于局部麻醉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局部麻醉手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C、D、E 5组,每组16例。所有患者术前未用药,入手术室后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0 mg和芬太尼0.05 mg;咪达唑仑3.0 mg和芬太尼0.05 mg;咪达唑仑3.0 mg和芬太尼0.10 mg;咪达唑仑3.50 mg和芬太尼0.10 mg;咪达唑仑4.0 mg和芬太尼0.10 mg。 均稀释为20 mL小剂量分次给药。记录给药前和给药后5,10,15,20,25,30 min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并发症,并采用改良Wilson镇静分级。结果各组MAP和HR较给药前均有所下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E组呼吸并发症发生例数最多(8例),D组呼吸并发症发生2例,低于A组发生例数。C组无一例呼吸并发症发生。结论咪达唑仑3.0 mg联合芬太尼0.10 mg稀释为20 mL小剂量分次给药,镇静和遗忘效果好,且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呼吸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建立更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探讨异丙酚对家兔定量药物脑电图 (QPEEG)δ频段影响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 应用QPEEG ,采用功率谱分析法 ,分析兔静脉注射异丙酚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异丙酚 2 5mg/kg对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5mg/kg使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增大一倍以上 ,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1 0mg/kg使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 2 0s~ 5min内均显著增大 (P <0 0 1 ,P <0 0 5) ,且与行为变化平行。δ频段的改变与异丙酚剂量在 5min内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 62~ 0 95 ,P <0 0 1 )。结论 异丙酚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大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 ,提示δ频段可能成为反映催眠作用的深度及镇痛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δ频段影响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 18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七氟烷50, 100和200 μl·kg-1组, 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注七氟烷前后δ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七氟烷50 μl·kg-1对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 七氟烷100 μl·kg-1使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在各脑区30 s~10 min内增加(P<0.05); 七氟烷200 μl·kg-1使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在各脑区30 s~10 min内显著增加(P<0.05,P<0.01);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的改变与七氟烷剂量在30 s~10 min内均成显著正相关(r= 0.734~0.944,P<0.01)。结论 七氟烷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提示δ频段可能成为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陆洋  沈浩亮  王林华  崔晓莉  张彬  赵宏胜 《医药导报》2012,31(12):1573-1577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无创通气镇静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无创通气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1.0μg.kg-1.h-1,10 min,维持量0.2~0.7μg.kg-1.h-1;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负荷量0.05 mg.kg-1,维持量0.03~0.20 mg.kg-1.h-1;未镇静组未给镇静药。比较3组患者气管插管率、辅助通气时间及留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谵妄发生率等。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气管插管率10%,辅助通气时间(3.7±1.2)d,谵妄发生率12.3%,均较咪达唑仑组降低(均P<0.05),两组留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未镇静组(P<0.05)。结论适当镇静可以提高无创通气成功率,右美托咪定较咪达唑仑安全、不良反应小,更适合无创通气时的镇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系统比较大鼠鼻腔和灌胃给予咪达唑仑药动学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酮康唑对2种给药途径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中2组分别经鼻腔或灌胃只给予咪达唑仑(1 mg?kg~(- 1)),另外2组联用细胞色素P450酶3A(CYP3A)抑制剂酮康唑(30 mg?kg~(- 1))后再分别经鼻腔或灌胃给予咪达唑仑,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测定咪达唑仑和1′-羟基咪达唑仑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单独经鼻腔和灌胃给予咪达唑仑后,原型药物的达峰时间(T_(max))分别约为2和25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96和179μg?L~(-1)?h。合用酮康唑后,在鼻腔和灌胃给药条件下,咪达唑仑原型药物在大鼠体内的AUC分别增加到原来的2.1和3.3倍。但是,酮康唑不改变咪达唑仑鼻腔给药的T_(max),而合用酮康唑后,咪达唑仑灌胃给药的T_(max)延长至1.14h。结论咪达唑仑经鼻腔给药与经口服给药相比,吸收迅速、药物暴露量大,更适合于临床急救。咪达唑仑经鼻腔给药合用酮康唑后,不改变吸收速度,但抑制其代谢转化,药物体内驻留时间明显延长;咪达唑仑口服给药合并给予酮康唑后,吸收减慢,抑制代谢转化,体内药物暴露量明显增加。由于咪达唑仑的中枢镇静作用,2种途径合用酮康唑时均应考虑适当减少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